標籤彙整:統合分析工作坊

00_FB_accpm_tengic_01_Meta-analysis_20210911_0285
2022 / 9 / 13

從對統合分析論文陌生,到能寫出一篇文章。

 

作者:奇美醫院 麻醉科 鄧宜家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鄧宜家醫師團隊,關於全身麻醉合併硬脊膜外止痛是否可減少認知障礙之統合分析,獲 Anaesthesia Critical Care & Pain Medicine 刊登!

 

 

00_FB_accpm_tengic_01_Meta-analysis_20210911_0285

 

 

從會看到會寫,是很遙遠的一段路。

 

從醫學生時期到住院醫師階段,閱讀醫學文獻已經成為我們獲取新知的日常,但即使念過無數篇的研究論文,我仍然很難僅從閱讀中就學會,如何從無到有自己完成一篇論文。尤其身為住院醫師,除了要磨練臨床技能,還要熟悉專科的知識,常常一眨眼時間就過去了,幾乎很難空出完整的時間,來學習論文的寫作。

 

而對於不同的文章類型,也不是那麼的熟悉,尤其對統合分析這個類型,印象只停留在證據等級很高,但統計圖表複雜難懂,至於文章架構和如何自己撰寫,更毫無概念。剛好醫院邀請新思惟來舉辦《統合分析工作坊》,便毫不猶豫的報名參加了。

 

閱讀更多 »

01_CNM_TsengNC_01
2022 / 8 / 30

[快訊] 曾能泉醫師團隊,關於使用 18-FPSMA PET/CT 偵測攝護腺癌之統合分析,獲 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 刊登!

 

 

01_CNM_TsengNC_01

 

 

文章介紹

 

PET/CT 通常使用的是 FDG 作為顯影之用。不過除了 FDG 之外,我們也可以針對個別疾病,作更為專一性的設計,像是使用對攝護腺專一的標定物 18F-PSMA-1007 來作 PET/CT。曾醫師團隊想知道,究竟使用 18F-PSMA-1007 來診斷攝護腺癌的診斷力如何,於是有此統合分析。

 

收入了 12 個研究共 540 位患者,分析發現,18F-PSMA-1007 PET/CT 對攝護腺癌的整體診斷力為 94%;陽性預測值部分,對病理確認的腫瘤為 0.9,對局部淋巴轉移為 0.94,對局部攝護腺腫瘤為 0.84。整體來說,作者們認為 18F-PSMA-1007 PET/CT 診斷攝護腺癌的能力相當好。

 

針對近年新發展的科技,在回顧文獻後,順帶做個統合分析,是不錯的論文發表策略!

 

 

恭喜曾醫師!

 

閱讀更多 »

00_FB_innovarad_Meta-analysis_20220821_1008
2022 / 8 / 24

2022 / 8 / 21(日)課程照片記錄

 

 

00_FB_innovarad_Meta-analysis_20220821_1008

 

 

感謝新思惟團隊精闢的講解,將複雜的統合分析用簡單的概念說明,並在一天之內畫出 SCI 等級的圖表,有您們真好!

 

用一天時間,學會統合分析的關鍵知識,從研究發想到論文撰寫架構,甚至連投稿等級的統計圖表也可輕鬆上手。課程中直接帶領各位使用 CMA 統合分析軟體,做出整套投稿水準的統計圖表,不只是互動實作的學習目標,更是要讓大家可以終身應用的技能。

 

謝謝團隊的整體課程規劃,依橙校長用心的帶領大家,學習很多,每一位講師都超級優秀與認真,今天學到很多技巧,希望有能夠不斷源源產生作品的機會。再次感謝有這麼好且讓自己一次就能逐一操作 CMA 軟體的機會,未來繼續學習,謝謝老師們。

 

講師們於每一個環節都毫不藏私、傾囊相授,希望以自身豐富的投稿經驗,讓同學免去經歷新手期的摸索碰撞,以最高效率的方式直達 meta-analysis 的學問核心,在最短時間內獲得起步要領,研究不再卡關。

 

負向動機很強烈的我,謝謝團隊中的每個人,尤其是校長的鼓勵,希望我能記得這種渴望成功的感覺,真正成功。

 

新思惟瞭解學員所需,為學習之路做盡完善規劃,只要破除寫論文的心魔,避開常犯的錯誤,就能大大提升被 accept 的機會。您想得到的、沒想到的,都在課堂上準備好了。課程協助無資源者克服困境,讓初學者也能有成功起步的機會

 

對於內科系研究、外科系研究,以及想要走向國際有興趣的,我們也有相對應的課程。主題不同,內容一樣豐富優質,一樣都有大量校友產出成績。

 

 

以下,一起回顧當天熱情學習的照片記錄。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00829_0358_FIO
2022 / 8 / 24

零基礎起步,發表人生第一篇統合分析。

 

作者:嘉義長庚醫院 耳鼻喉科 王韻婷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王韻婷醫師團隊,以全身免疫發炎指數作為頭頸癌預後指標之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Oncology 刊登!

 

 

Meta-analysis_20200829_0358_FIO

 

 

多位學長參加過新思惟課程,一致給予好評。

 

在報名新思惟《統合分析工作坊》之前,對於統合分析文章的見解,只停留在證據等級很高、有許多複雜統計圖表交織的印象,至於如何統計跟文章架構則根本毫無概念。

 

曾動心想報名上課了解,又擔心課程內容不如心得分享那樣精彩且有幫助,而屢屢卻步,但在得知科內多位學長曾參加過新思惟其他工作坊,給予一致好評,破除心中的疑慮後,終於鼓起勇氣報名了《統合分析工作坊》,一堂啟發我進入 meta-analysis 殿堂的基石。

 

閱讀更多 »

QA17 拷貝
2022 / 8 / 3

問:搜尋的時候,看到過去已經有人寫過統合分析,是不是我就不能再寫了?

 

 

QA17 拷貝

 

 

答:(蔡依橙)不一定,反倒有可能是好機會。

 

如果你找到一篇新的統合分析,這兩年出版的,而且統合之後,沒有更新的臨床研究。那麼的確,這個主題不能做了。

 

如果你找到一篇統合分析,是五年前的,收入 8 篇。但是出版之後,又有 5 篇新的研究出來,那麼恭喜你,這不只可以做,還是最適合新手起步的主題:update meta-analysis。

 

為什麼適合新手呢?有以下原因:

 

閱讀更多 »

QA16 拷貝
2022 / 8 / 3

問:我是 醫學生 / PGY / R,目前臨床經驗不多,真的可以寫出統合分析嗎?

 

 

QA16 拷貝

 

 

答:(蔡依橙)

 

是的,我也很想知道,究竟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是不是可以真的靠 PubMed 與上課所教的內容,就完成統合分析。所以我做了一個實驗,確認是可以的。

 

我的實驗是:在自己完全不熟的領域,只根據文獻閱讀,寫出第一篇統合分析。

 

我的專長是放射科,對胸腔、心臟、血管、介入性,都略懂,過去的臨床研究也都是這個方向。所以我特別選了我不熟的保健食品領域切入,想試試看,就靠閱讀文獻,使用 PubMed、CMA,把自己放到一個 醫學生 / PGY / R 的狀態,是不是真的可以寫出來。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