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Meta-analysis

01_PM_TsaiYT_01
2022 / 10 / 18

[快訊] 蔡宜蓁督導團隊,關於 HIV 患者的自殺傾向研究,獲 Psychosomatic Medicine 刊登!

 

 

01_PM_TsaiYT_01

 

 

文章介紹

 

由於社會的觀感以及疾病本身,HIV 患者可能會有自殺意念或行為,不過目前研究雖多,結果則略有不同,蔡督導團隊,預計針對這個主題做統合分析。

 

收入了 43 篇文獻共 170234 位參與者後,有自殺意念者為 22.3%,有自殺嘗試者為 9.6%,自殺死亡者為 1.7%。與自殺意念相關的因素有:物質濫用、憂鬱、低生活品質、低社會支持、沒有揭露 HIV 狀態者、獨居、無記憶問題、自殺家族史、疾病較嚴重者。與自殺嘗試相關的因素為:憂鬱、自殺家族史。自殺的顯著風險因子則為精神疾患、住院狀態。

 

作者認為,這樣的統計整理,顯示當我們想介入協助 HIV 患者避免自殺時,可從社會經濟因素以及精神狀態去評估,許多統計細節,也對未來的臨床工作指引有幫助。

 

 

恭喜蔡督導!

 

閱讀更多 »

01_PP_TengIC_02
2022 / 10 / 11

[快訊] 鄧宜家醫師團隊,關於開顱手術使用頭皮神經阻斷術與術中血液動力狀態和術後疼痛之統合分析,獲 Pain Practice 刊登!

 

 

01_PP_TengIC_02

 

 

文章介紹

 

在開顱手術時,加上頭皮神經阻斷術,可以減少對神經的刺激,可能會在心跳血壓,以及術後疼痛反應出來,鄧醫師與其團隊,預計針對這個主題,作統合分析。

 

收入了 12 篇研究,統合後發現,使用頭皮神經阻斷,比起對照組,手術下刀後的心跳較低、血壓較低,術後一天時的疼痛較輕,不過兩天時則差不多。

 

針對以前已經有人做過的統合分析,找出新發表的文獻,並加以追蹤整理。如果能找到新的切入點、新的分組、新的發現,則是個很不錯的主題。因為有之前的文獻能作確認與反向工程,也很適合初學者。

 

 

恭喜鄧醫師!

 

閱讀更多 »

01_FIN_LeeCW_01
2022 / 10 / 11

[快訊] 李佳維醫師團隊,關於血管內取栓該用全身麻醉或鎮靜之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Neurology 刊登!

 

 

01_FIN_LeeCW_01

 

 

文章介紹

 

急性缺血性中風,其中一個治療為血管內取栓術,因為血管內手術精密,需要患者麻醉,或至少進入鎮靜狀態。不過,究竟是要全身麻醉比較好,還是作個意識鎮靜就好,目前沒有結論,李醫師與其團隊,預計針對這個主題作統合分析。

 

收入 6 篇隨機對照研究共 883 位受試者後,分析發現,全身麻醉組比起鎮靜組,血管通暢率、三個月神經功能預後都比較好,在死亡率、顱內出血、手術相關併發症、肺炎則沒有顯著差異。不過全身麻醉的確有比較多的低血壓狀況產生。

 

總結來說,作者認為,全身麻醉有較高的血管再通暢率,以及比較好的三個月神經功能預後,未來也值得進一步研究。

 

 

恭喜李醫師!

 

閱讀更多 »

Composite2023_2
2022 / 10 / 3

課程講者

 

 

Composite2023_2

 

 

講師介紹

 

張凱閔】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已發表許多 meta-analysis 論文,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蔡依橙】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

 

閱讀更多 »

topic_fip
2022 / 10 / 3

快速找到合適主題 有效搜尋並整理文獻

 

講者:張凱閔

 

 

topic_fip

 

 

初學者最常卡關的第一處,就是文獻搜尋。同樣是面對 PubMed,有經驗的人反覆下幾次搜尋關鍵字,就能找到可以做的主題,但初學者可能搜尋個三四次碰壁,就會放棄。這之間的差異在於,有經驗者知道怎麼換關鍵字,知道怎麼調整,所以每次的搜尋都有秩序、有方向,而初學者面對一片寬闊大地,卻不知道自己的主題在哪裡。

 

這堂課,就是要把這些「有經驗者的經驗」,系統性的整理,告訴你。而且我們會以指定論文為例,說明搜尋的過程中,當你發現有人已經做過統合時,該怎麼思考?當你發現有人寫過系統性回顧時,該怎麼思考?如果想快速進入一個新領域,想知道哪些主題可以做,該怎麼思考?

 

我們教給你的技巧是確實可行的,因為這就是我們進入抗氧化物這個原本不熟悉的領域時所用的技巧;這技巧讓我們在一週內找到「薑黃素 vs 認知功能」,寫成論文後,迅速地又在一週內,找到「輔酶 Q10 vs 疲倦」,又寫成論文。

 

 

來聽聽老師怎麼說,把那些初學者以為的碰壁,轉化成機會,把那些初學者常以為不能寫的,變成可以寫的主題。

 

掌握這樣的技術後,統合分析的潛在題目,就都在 PubMed 上等著你來開發!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strucuture_fip
2022 / 10 / 3

圖表順序先決定 論文分段寫出來

 

講者:蔡依橙

 

 

strucuture_fip

 

 

找到主題,並收集好數據後,就是做統計圖表。別擔心,實際操作我們將在中午的互動實作時間,帶大家親自完成自己的一套 SCI 期刊等級統計。

 

這堂課要分享的是,當你已經確定一個主題可以做,到實際寫成論文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

 

首先,你要決定自己論文的敘事模式,也就是說,你要講一個什麼故事。當你有總結果、分組結果、迴歸結果、敏感性分析、漏斗圖的時候,該怎麼去排列組合,才能說出一個好故事。

 

這跟玩 Uno 或十三支這類的卡牌類遊戲很類似,拿到同一套牌,有些人就是能想出一套策略,變成組合技,一路贏到最後;有些人,卻會用直覺但不理想的方法,把一套好牌打成零碎且不連續的散沙。

 

這個步驟很重要,如果沒有先決定,而直接埋頭撰寫論文,很可能寫到後面才發現錯誤,於是全文重寫,或者更糟的,當投稿出去後,讓審閱者覺得煩躁、破碎、無邏輯,幾個月的努力,在人家十分鐘的閱讀後,就按下 reject 退稿。

 

決定好圖表順序、敘事邏輯之後,接著把四大段落寫出來,也是初學者常犯錯的地方。你是不是常常覺得:Introduction 的東西好像 Discussion 要再提一次?寫 Abstract 的時候怎麼好像又是那幾句?如果你曾經有這樣的感覺,那表示你對寫作的掌握度是不夠的,而這種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Discussion 的重複感,會讓審閱者直覺認定你是個菜鳥,不是學術界自己人,而選擇退稿。

 

課程中,會把四大段落寫作時的常見錯誤,以及內行人的架構寫法,做完整的分享。

 

最近,臺灣開始嚴格檢驗論文抄襲問題,如果日後你打算升等、爭取主管缺,絕對不會希望自己白紙黑字在網路上都查得到的論文,變成負面因素。但偏偏統合分析的論文,每一篇研究方法都有點類似,要如何寫出相似度低、原創性高的論文?這也是我們在課程中會回答的。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