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校長好,我自己問了一下學長姐,發現 PGY 就算立志想要在應徵之前生出論文,最後失敗的比例其實不低,而且原因五花八門,當然有人成功,也有人不只成功發表,甚至還連發。請問,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異?到底 PGY 寫論文,困難在哪裡?
答:(蔡依橙)
這件事情是個多重因素,如果能夠把每一項因素都處理好,應該是蠻有機會發表的。
以下的分析,是來自於許多醫學生或 PGY 時期就來上課的校友,以及詢問我們許多合作的老師,指導過數百名學生,所整理出來的結論。
問:校長好,我自己問了一下學長姐,發現 PGY 就算立志想要在應徵之前生出論文,最後失敗的比例其實不低,而且原因五花八門,當然有人成功,也有人不只成功發表,甚至還連發。請問,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異?到底 PGY 寫論文,困難在哪裡?
答:(蔡依橙)
這件事情是個多重因素,如果能夠把每一項因素都處理好,應該是蠻有機會發表的。
以下的分析,是來自於許多醫學生或 PGY 時期就來上課的校友,以及詢問我們許多合作的老師,指導過數百名學生,所整理出來的結論。
問:校長好,我剛開始 PGY 一陣子,希望在應徵熱門科住院醫師的時候能夠確定有發表,最好能夠有兩篇以上,所以我詢問了不少學長姐,做了一些田野調查。想請問的是,我聽到不少很努力但最後失敗的例子,我該怎麼去避免?
像是一位學長在 PGY 開始的時候,就認真找了老師,花了 6 個月的時間,文章終於寫好,他希望能夠盡快刊出,但老師跟他說,OA 期刊雖然快,但水準不好,對自己日後的學術生涯有損,並表示會找一些網頁上公告速度很快的傳統期刊。結果一本審 5 個月退稿,一本審 6 個月退稿,準備應徵的時候,履歷表上還是空空如也。
另外一位學姐也是很認真,不過老師的指導經驗有限,方向比較混亂,差不多在 9 個月左右把文章整理出來,他自己也是希望只要刊登在有分數的期刊就好,但老師希望最大化 impact factor,於是從十幾分的期刊開始投下來,連續幾本被退,應徵的時候也沒論文可呈現。
他們都很認真,花很多時間寫作,也找了老師,為什麼最後還是沒有發表?
答:(蔡依橙)
這兩個例子,剛好都說明了幾項各位社會新鮮人在生涯的前幾年,一定會經歷且遭遇的事。我先說兩個最重要的結論:靠別人不如靠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角度。
問:校長好,有件事情我真的不太確定該怎麼去思考跟看待,想請問你的意見。
進醫院後有聽到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很多醫學中心的老師們看不慣現在年輕人臨床都還沒學好,就整天寫論文的風氣,所以在招收住院醫師的時候,有論文不見得會加分,他們希望的是全人評估,能夠收進可以一起當同事的住院醫師。
另外一種說法則是,因為評鑑跟醫院本身的要求,學術論文的寫作能力是剛性需求,偏偏有這種能力的人又很稀缺,所以能夠有發表,證明自己有學術寫作的能力,在多數的醫院其實是會加分的。
我現在雖然離應徵還有兩年,但我也知道,寫論文需要時間。到底我該不該去發展學術寫作的經驗,並充實自己的履歷?
答:(蔡依橙)
這是個好問題,事實上這兩種說法都存在,也都沒有錯,但他們會適用於不同的醫院。
招收住院醫師絕對是一個全人評估的過程,你論文再多,但人很難相處,而且面試的時候看起來氣場就與主考官不合,那是不可能會被錄取的。
但相對來說,如果兩個人不管在各方面都各有千秋,面談過程也沒出明顯的問題,科部又有發表需求,當然是有發表,證明自己有學術寫作能力的人比較吃香。
書面審查的部分也會有差別,論文只是一個記錄,他真正代表的是你對這個科別是不是有持續性的興趣,是不是專心致力於發展這方面的能力。大家都知道,對於醫學生 PGY 來說,寫論文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事實上對主治醫師也不容易),如果你年輕的時候就能夠克服困難的事情,那麼住院醫師訓練期間給你一些更有挑戰性的臨床訓練,學習新技術,應該也是沒問題的。
作者:台南市立醫院(委託秀傳醫療社團法人經營) 心臟內科 張洵浩 醫師
首先,先感謝蔡依橙校長創立新思惟國際,讓我有機會可以更深一層的了解統合分析(meta-analysis)。老實說,報名之前是很猶豫不決的。除了價錢考量之外,另一個是我的年紀,已經五十多歲了,還需要花一天假日,從台南到台北上這堂課嗎?
不過,最後還是下定決心報名,也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到台北上課。上課地點交通很方便,而且環境也很舒適。一到上課現場,我已經很放心了,因為每位老師和工作人員,都很親切地幫忙準備上課所需要的軟硬體。
2023 年 10 月 14 日(六)9:00a – 4:40p
台北捷運忠孝復興站旁 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
張凱閔醫師 / 蔡依橙醫師
為了體現課程所教的技術,是初學者都能理解的方法,講師們離開了自己熟悉的次專科範圍,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從頭開始認識領域現況,並找到適合撰寫的主題,運用課程的教學內容,完成分析、寫成論文,並登在影響係數約 6 分的期刊。(細節參閱「指定論文(2023-)」頁面)
接著,根據這個過程中的各種觀察,把初學者容易卡關、可能會遇到瓶頸的部分,系統性整理成課程內容,用最方便理解的方式陳述,達成高效教學。
新思惟最著名的互動實作,一樣保留下來,並重新設計,同樣讓各位做完整篇論文的統計,畫出國際期刊與審閱者都愛不釋手的漂亮圖表。
從找題目、文獻評讀到統計製圖,從寫作、投稿到 revision,整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對初學者比較困難的部分,通通都放進了這次的課程。
在實際寫作的路上,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對資深研究者來說不是問題的問題,在這種狀況下,如果有 Office Hour 線上諮詢服務,能夠私底下讓人問,既不會有公開的尷尬,也不會因為卡關的關係延宕甚久,甚至就此放棄。我們的課程,搭配每週一次的 Office hour 是很好的起步組合包,歡迎參考!
作者:澄清醫院 核醫科 黃政凱 放射師
相關文章:[快訊] 黃政凱放射師團隊,關於在正子電腦斷層掃瞄,使用肝素抑制心肌生理性 FDG 攝取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Nuclear Cardiology 刊登!
去年六月完成醫教部研究計畫,稿件投出後四個月,得到雜誌告知的好消息。
為這一篇研究尋找文獻時,一直有相關題目很吸引我。雖然這個題目並非當時研究主要探討的重心,但一直放在心中,也都保留著文獻搜尋資料。心中一直有一個想法,應該再做一個大型的研究,或將這些不同研究再整合分析一次,透過增加研究數目,得到的結果更可靠。
上統合分析這堂課之前,有聽過網路上介紹統合分析的基礎,大致上可得到一個信賴的結果。這個研究方法,目前已經廣為應用在各領域。(事後才想起,蔡校長有提過這點,在寫論文時可以同時準備統合分析的材料。)
對於這次統合分析的題目,有一些 RCT 論文,結果不太一致:某些作者態度較積極,建議要使用;另外一些作者考慮到使用風險,態度較保守。這點,最新的 guideline 寫得不明確,而將兩派說法同時說明。這時,我想也許可嘗試做統合分析。(當然每個論文所使用的方法不一樣,異質性會高,這又是上課後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