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RCT

00_innovarad_SCYen_meta-analysis_20250215_0867
2025 / 2 / 21

新手想學 meta-analysis,推薦來新思惟!

 

作者:莊宇龍耳鼻喉科診所 岩士傑 醫師

 

 

00_innovarad_SCYen_meta-analysis_20250215_0867

 

 

對於完全沒有接觸過 meta-analysis 的新手來說,這堂課就像是一場高效的「研究入門加速器」,讓我從零基礎快速掌握了核心概念、實作流程以及投稿策略。短短一天的課程,提供了紮實且豐富的內容,讓我對這個研究方法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也更有信心在未來的研究中應用這項技術。

 

 

影響寫作效率與論文品質的關鍵因子

 

課程一開始,老師便強調了選題的重要性,並提供挑選的關鍵原則,例如研究領域要夠熱門,最好是關於介入或預後的研究,並且適合的文獻數量應該在 5 到 10 篇之間,這樣的研究才比較有發表價值。

 

此外,老師也分享了高影響因子期刊的投稿策略,也提到統計學上有顯著意義的研究較容易被接受,而如果結果不顯著,則可能考慮往 OA 期刊來投。這對新手來說是一個很實際的提醒,因為研究不只是數據分析,更要考慮投稿的可行性與發表機會。

 

閱讀更多 »

2023 / 8 / 31

[快訊] 吳政彥營養師團隊,研究 ICU 病患最佳腸道營養餵食方式之統合分析,獲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刊登!

 

 

01_EJCN_WuJY_05

 

 

文章介紹

 

在加護病房(ICU),重症患者因代謝和荷爾蒙紊亂而受到壓力,導致營養不良以及微量營養素的缺乏,因此大多數重症患者都建議使用腸道營養(EN)。多項研究顯示,接受腸道營養餵食的重症患者感染率較低。

 

然而應該採用連續餵食或是間歇餵食,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目前的資料並不一致,吳政彥營養師便針對這個議題進行統合分析。

 

最後共納入 785 名患者的 13 篇隨機對照試驗(RCTs)。分析結果,與間歇餵食相比,連續餵食有較低的死亡率,但便秘的風險較高。然而接受間歇餵食的患者比連續餵食的患者,更容易出現腸道不適應症。由於研究結果的異質性,連續餵食與間歇餵食相對於臨床效益和安全性仍然存在爭議。

 

總體而言,吳政彥營養師團隊認為,針對 ICU 病患的最佳腸道營養餵食方式,目前現有的證據的確定性較低,未來值得進一步研究。

 

遇到不確定的狀況,查過文獻後,也沒有確定結論的議題,把文章蒐集起來做個統合分析,嘗試在有爭議的主題中找出方向,是很不錯的研究題材。

 

 

恭喜吳政彥營養師!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QA78_79
2023 / 4 / 20

問:統合 case series 或 observational studies 被接受度高嗎?如果收到的文章沒有對照組,都是 single arm 也可以寫嗎?

 

 

 

 

QA78_79

 

 

問:校長好,我剛上過統合分析課程,回家試著找題目時,發現我們領域的手術,RCT 發表得不多,如果我統合 case series 或者 observational studies,請問被接受度高嗎?還是只能投稿分數較低的期刊?又,如果我收集到的文章,沒有對照組,都是 single arm,也可以寫嗎?

 

答:(蔡依橙)

 

可以的。

 

在醫學的世界裡面,並不是每個學科都那麼重視隨機分派的對照組研究。很多時候,許多治療被研發出來,就直接被認為有效而大規模的使用。這樣的狀況並不少見。

 

統合分析的價值,當然會跟他所收錄的研究特性有關。如果你想做的領域,有隨機對照研究跟觀察性研究,當然是做隨機對照研究的統合,會被認為價值比較高。但問題是,如果在你的領域,就是沒有隨機對照研究,你能夠做出觀察性研究的統合,也已經是相當有價值的。

 

閱讀更多 »

QA_65
2023 / 2 / 23

問:某手術舊做法 RCT 多,最近有新手術,但為觀察型。我可以合併起來做統合嗎?

 

 

QA_65

 

 

問:在找統合分析題目時,找到有之前發表的統合,是針對某手術舊做法 RCT 整理統計,最近這個手術有新做法,但目前只有觀察型研究,我可以寫一篇統合,把他們都收集起來,然後做個新手術 vs 舊手術的分組分析嗎?

 

答:(蔡依橙)

 

可以的,第一篇寫這樣的題目也不錯,impact factor 不要有太高期待就好,作為練筆跟熟悉整個流程,是可以的。

 

閱讀更多 »

20220913_QA_25
2022 / 9 / 13

問:當現有的 RCT 不多或樣本數都很少時,可不可以做 meta-analysis?有沒有任何解套方式?

 

 

20220913_QA_25

 

 

答:(張凱閔)

 

Meta-analysis 的文章型態很多元,可收納療效比較型研究、觀察型研究、診斷型研究,只要有可整合的效應指標即可以做。

 

因此選定的題目,並非一定要 RCT,其他型態的也行。而 RCT 裡面,樣本數少,並非不能做 meta-analysis 的條件,只是樣本數少時,容易得到不顯著的結果。

 

閱讀更多 »

01_innovarad_ylwu_Meta-analysis_20191222_0477
2019 / 12 / 27

寫 meta-analysis,讓年輕醫師不再被資源少限制。

 

作者:高雄榮總 外科 吳育綸 醫師

 

 

01_innovarad_ylwu_Meta-analysis_20191222_0477

 

 

既然可以搜尋到這麼多文獻,當然要好好運用。

 

以前在找 paper 評讀的時候,很喜歡找 review article 或是 meta-analysis 的文章,可以一次唸到許多相關論文,還可以對同一類型的議題,有比較完整且深入的了解。可是實際要踏入論文寫作的領域的時候,meta-analysis 反而是一個比較沒那麼熟悉的形式,甚至連如何下手都不知道。

 

新思惟這堂課,就給了我一個機會,可以去了解 meta-analysis 的論文的樣貌。

 

我們都希望可以發表一篇 RCT 的論文,或是有大量的病人資料可以做回溯性研究,但是針對臨床上起步不久的年輕醫師,除非與資歷豐富、病人很多的前輩或老師合作,但這樣的機會,也是可遇不可求。Meta-analysis 的論文,則是繞過了這樣的限制。

 

我們可以在自己的電腦前面,運用搜尋資料庫,來找到各式各樣的資料來源。網路時代,可以輕易地找到大量的資訊,欠缺的,反而是如何從中找到適當的題目,以及如何將它轉換成一篇有臨床意義的論文。只要能將這些資料,用適當的統計方式,做出有統計意義的結論,就能解答臨床上的問題。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