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台中榮總 傳統醫學科 楊雅媜 醫師
資源少,如何拿出證據力?
從喜歡臨床照護的醫院訓練,也漸漸感受到,醫療需要根深柢固的實證醫學作為基礎,數字會說話,許多單一病例的成功,或許可以創造個人的神話,卻不能讓治療關鍵經驗被傳承。
但是做研究?毫無頭緒,只能看懂 paper,卻不知道搜尋以及寫作技巧,在研究資源相對少的科別,要如何有證據力的與其他科別的醫師對話,用數字說服,絕對優於以文字溝通。
作者:台中榮總 傳統醫學科 楊雅媜 醫師
從喜歡臨床照護的醫院訓練,也漸漸感受到,醫療需要根深柢固的實證醫學作為基礎,數字會說話,許多單一病例的成功,或許可以創造個人的神話,卻不能讓治療關鍵經驗被傳承。
但是做研究?毫無頭緒,只能看懂 paper,卻不知道搜尋以及寫作技巧,在研究資源相對少的科別,要如何有證據力的與其他科別的醫師對話,用數字說服,絕對優於以文字溝通。
作者:高醫大同醫院 泌尿科 李香瑩 醫師
新思惟的課程,在醫學界應該已經是鼎鼎有名,不管什麼樣的主題,絕對就是品質保證,身邊的朋友也很多都是新思惟的學員。長期這樣耳濡目染和 Facebook 的洗腦下,一直很希望有機會能去體驗讓自己成長的課程。
自己本身除了臨床和教學外,其實對研究也很有興趣,對於臨床遇到的問題和許多的未知,一直希望能透過研究,回答這些疑問。本身對研究的方法沒有設限,這幾年也都有在著手一些研究,包括臨床或基礎。
去年在一個機緣下,與朋友開始接觸 meta-analysis,雖然有在慢慢了解,但是始終還是覺得懵懵懂懂,都只知道一些皮毛表淺的東西,實在很想一窺 meta-analysis 的殿堂。就在苦於不知道要怎麼學習時,發現原來新思惟有在辦這樣的課程啊。只思考了一下下,就決定報名了。
作者:雙和醫院 家醫科 葉睿儒 醫師
我目前還是一個住院醫師,對統計不是很懂,但又希望能在訓練期間學點東西,甚至有論文的產出。但本院小科薪水低,加上沒上過新思惟課程,因此猶豫了許久。但好奇心跟想增進能力的心,讓我還是報名了這次的課程。
在課程開頭就讓人驚豔,講師直接講出了目前在醫院醫師的無奈,以及跨出論文第一步的難處,讓我心有戚戚焉更想了解後面的課程。題目的制定,的確是開頭一個很困難的地方,但更猶豫的,是關鍵字的設定部分,到底該篩選到怎樣的程度才是適合的?
最終要留下幾篇才算是合理、有效度的 meta-analysis?Data 該如何收集,是否真的要找原作者?這許多問題在課程困擾我許久,但又沒人給我答案,但是今天的課程讓我豁然開朗,煩惱多時的問題,終於得到解答,讓我更敢於嘗試。
作者:北醫附院 胃腸科 方冠傑 醫師
很早就有 follow 蔡校長的新思惟工作坊課程,也看到很多學長或是同學,甚至是學弟去上課後,滿載而歸、心滿意足的表情。
現在,想在醫學中心或是教學醫院混一口飯吃 力爭上游,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有的醫院,已經從住院醫師開始要求練習投稿國際期刊,更不用說到次專科或是主治醫師的階段。甚至有些醫院,沒論文還不能升等,更遑論朝下一個階段前進了!
又如果本身缺乏研究型人格特質,更是一碰壁便停滯不前,除了極度沒效率之外,整個過程簡直是水深火熱,太難熬了!
作者:台北榮總 復健部 王寧儀 醫師
上《統合分析工作坊》之前,已經上過《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及《健保資料庫工作坊》。新思惟就是有這種魔力,讓學員們願意一來再來。
想在寫 paper 的世界,開創出一片天地;想在實作操練中,更加熟練順手;想一再精進各項技能,讓自己在醫學的領域更上一層樓。
作者:台大醫院雲林分院 腫瘤醫學部 吳旭 醫師
執行 prospective study 需要許多資源,包括需要病患、人力、金錢,還需要通過複雜的倫理審查。對許多年輕醫師來說,想到就不禁退縮。
因此,對年輕醫師來說,資源較少,且常常為「一人公司」,起步的研究多為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study 或 case report,但這些研究證據力低,自然就無法投稿上較佳的期刊。Meta-analysis study 在許多期刊中皆屬於 original article,加上比較不會有缺病患、人力、金錢的問題。只要有好的想法,搭配適當的方法,就有機會完成一篇 meta-analysis。
但看 meta-analysis 的文章,常常出現許多不懂的專有名詞,覺得複雜,也因此望之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