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新思惟

01_innovarad_LinYT_meta-analysis_20250920_415
2025 / 10 / 23

PGY 沒研究背景,該怎麼快速開始第一篇論文?

 

作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林翊庭 醫師

 

 

01_innovarad_LinYT_meta-analysis_20250920_415

 

 

身為 PGY,臨床歷練尚淺,也沒有研究所或博士班那種扎實的研究背景。我知道自己想申請的科別很看重研究,但面對身邊同學陸續發表、自己卻成果不多,心裡很急,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閱讀更多 »

01_innovarad_WuYL_meta-analysis_20250920_489
2025 / 10 / 23

研究不再卡關!AI + 統合分析,一天掌握研究效率的關鍵。

 

作者:小港醫院(高醫經營)骨科 吳元祿 醫師

 

 

01_innovarad_WuYL_meta-analysis_20250920_489

 

 

升主治後才懂,升等需要的不只是臨床的努力。

 

升上主治醫師後,隨著臨床與研究工作的壓力增加,深刻體會到學術發表與升等之間的重要關聯。

 

為了提升在論文撰寫與統合分析上的能力,我參加由新思惟團隊舉辦的《統合分析工作坊》。課程不僅針對統合分析的理論與實作進行深入講解,更把 AI 應用在研究寫作中,論文寫作似乎更平易近人了。

 

閱讀更多 »

QA148
2025 / 7 / 31

問:剛升主治醫師該繼續待在醫學中心將成績做好,以擔任主管與引進新技術為目標,還是要去地區醫院或診所?

 

 

 

QA148

 

 

答:(蔡依橙)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你能夠怎樣過日子?
 
我的意思是,如果你覺得薪水每個月別人算好匯進來,也蠻夠用的,然後你能從日常的臨床工作,以及學術討論獲得能量,有機會接觸新技術新 procedure 看到新疾病的時候,覺得熱情都來了。那麼醫學中心就是個適合你的地方。

 

而行政或者人際或者派系鬥爭,當然是消磨人的,不過如果你在門診、手術室、procedure room、自己的辦公室,都能夠回血,那問題就不大。

 

(有些人則是行政、人際、派系鬥爭,能給他們帶來源源不絕的能量,這種人才當然會選在醫學中心這樣的大組織工作 )

 

接著,就是拿同樣的問題,去思考中小醫院或者診所。

 

閱讀更多 »

QA146
2025 / 7 / 16

我的日常 ChatGPT 使用分享

 

 

 

QA146

 

 

作者:蔡依橙

 

ChatGPT 是文筆最好,而且回話最具支持性的,也就是有些人說的「諂媚」。但也因為他這種順著使用者的說話語氣,在各種 AI 工具中,會讓人最想找他做一些疑難雜症看看。

 

實務上我最常跟他腦力激盪。像是如果我要寫一篇中文介紹文章,有想法,但還不確定怎麼構成。我會寫下幾個我預計提到的重點,請他幫我增添細節與實證資訊,寫成目標字數。

 

 

在使用 AI 前,自己要先懂得辨識真偽。

 

不過,他寫的東西還是很有 AI 味,我一般會讓他寫到約六成的完成度,就接手自己修改重寫,加上自己的風格,直到完成。

 

對我來說,從想法到六成完成度的文章,他處理得很好。但如果你繼續叫他寫到完稿的話,中文好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這個有點 AI。

 

閱讀更多 »

QA143
2025 / 7 / 16

如何克服 data-driven writing?

 

 

 

 

QA143

 

 

問:老師,上次提到 data-driven writing 很不好,但實務上我們當然都是從自己做很久的手術或治療出發。該怎麼做才能用同樣的資料處理成 hypothesis-driven 呢?

 

答:(蔡依橙)好奇心!

 

假設你做一個手術十年,也真的做得不錯,患者的 outcome 很棒,甚至國際學會也邀請你演講或示範。這樣的資料非常寶貴,只是你要多一點好奇心。

 

這十年來,你一定有些想法。某些患者一看就覺得預後會很好,某些患者一看就覺得可能術後會感染;某一群術後不幸過世的患者,其實你在跟家屬解釋之前就已經知道有風險。

 

那就把這些觀察量化,以這些問題去想一些假設,然後收集相關資訊。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