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新思惟

Meta-analysis_20210313_0799
2021 / 3 / 18

沒資源的研究單兵,更需要學統合分析。

 

作者:台中榮總 廖思嘉 醫師

 

 

Meta-analysis_20210313_0799

 

 

無法獨立做研究,學術之路很坎坷。

 

今天其實很意外地去參加《統合分析工作坊》,主要是哥哥報名後說自己有事,請我去上還不收錢,我是解讀成「他看我研究很沒出息,希望我振作一下」。

 

自從健保資料庫改規定,我又離開研究所之後(自己找理由),根本無法獨立完成,臨床上自己整理 raw data,我的肝已不再年輕,無法日以繼夜整理 7-8 千筆資料了,反正就這樣突然被告知去上新思惟的課程。在不必繳錢的情況下(其實最近買房很窮、很欠錢),就懷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去。

 

閱讀更多 »

01_JDS_LeeWC_03
2021 / 1 / 12

[快訊] 李威成醫師團隊,關於上顎骨牽引治療效果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Dental Sciences 刊登!

 

 

01_JDS_LeeWC_03

 

 

文章介紹

 

三級異常咬合(Skeletal Class III malocclusion)的患者,其上顎骨較為後退,治療上常對仍在成長期的患者,使用面具牽引器材,有時也搭配快速上顎擴張器。不過,長期來看,其效益如何,尚無定論。李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問題做統合分析,尤其針對 3 年以上的成效。

 

搜尋之後,收入 6 篇研究共 327 位受試者,分析發現,長期來說,與沒有治療的患者相比,治療組的 Sella-Nasion-A point(SNA)角度並沒有差異。不過,上顎旋轉角,以及上顎基底寬度,的確在治療組有明顯的增加。

 

整體來說,作者認為,面具牽引器材對於前後生長不佳的患者,長期效果可能不太好,而對於垂直與橫向的效益,則需要更多長期研究進一步確認。

 

 

恭喜李醫師!

 

閱讀更多 »

thanks-01
2020 / 12 / 28

2021 / 3 / 13(六)報名額滿

 

 

thanks-01

 

 

感謝各位朋友的支持,2021 / 3 / 13(六)的《統合分析工作坊》,現已額滿。

 

若您對我們的各種課程有興趣,歡迎追蹤新思惟國際,第一時間掌握最新訊息。

 

 

追蹤訂閱

 

閱讀更多 »

01_SR_TsengPT_48_WuMK_05
2020 / 12 / 22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停經轉換期與之後的婦女,使用抗憂鬱劑效果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01_SR_TsengPT_48_WuMK_05

 

 

文章介紹

 

停經轉換期,以及停經後的婦女,可能產生憂鬱症狀,但是否該使用抗憂鬱藥物,目前仍有爭議。曾秉濤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議題做統合分析,看看既有文獻的初步結論。

 

收入 7 篇研究,共 1676 人,統合後發現,抗憂鬱劑在停經轉換期與停經後的婦女,能有效減輕憂鬱症狀,不過也比較有可能因為相關的治療副作用,而中止服藥。

 

如果在臨床上,遇到不確定是否適合給藥的狀況,查過文獻後,雖然文章多但卻沒有確定結論的議題,做個統合分析,除了能知道究竟以實證來說,是否適合給藥,順道將整理過程寫成統合分析,也相當不錯!

 

 

恭喜曾醫師!

 

閱讀更多 »

01_JCM_ChangCH_16
2020 / 12 / 8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脊液與血中 D-serine 濃度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01_JCM_ChangCH_16

 

 

文章介紹

 

阿茲海默症,目前並沒有很好的診斷生物標記,其中一個可能的候選,是 D-serine,但目前的文獻結果並不一致,張醫師團隊預計將既有的研究統合起來,取得現況結論。

 

收入了 7 個研究,共 1186 個患者,結果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不管在腦脊液或血中的 D-serine 濃度都比較高,而且濃度越高,患者的 MMSE 越低,呈現負相關。表示這的確是一個潛在可能的生物標記。

 

未來,或許能以更大型的研究,探討準確率、長期預後,甚至嘗試看看是否能有臨床實用性方面設計研究。

 

 

恭喜張醫師!

 

閱讀更多 »

00_FB_innovarad_YSLin_Meta-analysis_20201107_0914
2020 / 11 / 13

從對課程半信半疑,到一口氣報名兩堂課。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病理部 林昀姍 醫師

 

 

00_FB_innovarad_YSLin_Meta-analysis_20201107_0914

 

 

一次報了兩堂課,是因為意識到自己需要。

 

身為網路和臉書的重度使用者,雖然很早就看過新思惟的廣告,時不時就會從滑臉書的指縫中跳出來,不但配上精美照片,還有誇張多的好評,那時總是半信半疑,然後又默默的選擇性忽略。

 

但是各位一定很好奇,如果劇情照這樣展開,我怎麼會乖乖在電腦桌前,打下這篇心得呢?這突然間的一百八十度大轉變(我不但報名了課程,而且還是報名同週末六日連續兩天的精實挑戰),需要先前情提要一下,因為敝科是二線冷門科,但是專科通過率是所有專科中至少前五低的吧,所以在住院醫師訓練階段期間,一直都把解決繁重的工作量和力拼專科考試放在首要。

 

而且因為檢體量大,科內主治醫師也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再帶住院醫師進行研究或是寫論文這方面的教學(對,就是被放牛吃草了),大多時候都是低頭埋首自己的報告,以及和其他科的合作。

 

(婷編按:林醫師隔日參加的另一堂為《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同樣也寫下了滿滿的心得,若想了解林醫師在此課程的收穫,請往這邊走。)

 

 

幸好有新思惟,幸好我來上課了!

 

但人總是會長大,當順利考過專科考試後,因為沒有論文,頭銜看起來就有那麼點的彆扭,也考慮過要繼續念研究所,可是時間有限,還要養家糊口。求助於科內學長姐呢?同樣都是主治醫師了,又有誰會來手把手的從頭教你發表論文呢?好險有新思惟!

 

下定決心報名新思惟課程,狠刷兩筆報名費,大概是近期內最衝動的購物了(笑),但是人要突破舒適圈,勇於做新的嘗試,才會看到不同的世界吧!後來再回想一切,真的很值得。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