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張凱閔)
題目的選擇,建議要找臨床上實用的主題,因為讀者最有興趣,同時寫作的時候,也比較好找到佐證的參考資料。這樣寫起來速度才會快,也能夠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
另外所需要的時間,也得看題目的大小。若可能納入的論文大於 10 篇以上,在文獻選讀與整理的步驟上,至少需要兩週。之後資料萃取與統計分析,以及評定所搜集文獻的品質,則需要再兩週。
答:(張凱閔)
題目的選擇,建議要找臨床上實用的主題,因為讀者最有興趣,同時寫作的時候,也比較好找到佐證的參考資料。這樣寫起來速度才會快,也能夠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
另外所需要的時間,也得看題目的大小。若可能納入的論文大於 10 篇以上,在文獻選讀與整理的步驟上,至少需要兩週。之後資料萃取與統計分析,以及評定所搜集文獻的品質,則需要再兩週。
作者:成大醫院 急診部 朱紹中 醫師
上完課後回想,為什麼選擇這堂課?
如同校長和課前問答所寫的,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相較於其他文體,少去前置繁瑣的 IRB,不需要得到病人 informed consent,節省抄病歷蒐集 data 等,少了許多關卡的掣肘,對於資源不足的人而言,相對來說是可以方便入門的寫作。
而且,探索一個新領域,或是原有一定認識的課題中,少不了文獻回顧及評讀,這過程其實也就是 systematic review 的一個重要環節,為什麼不順手完成,讓自己的論點更有力,這確實是很吸引人的賣點。
當然,在課前的原有認識,還有課堂上的講解練習中再再體認,要做到實證醫學的頂端文獻,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除了選定合適的題目,如何萬無一失的蒐集文獻,鑑別出符合的內容,怎麼依循準則嚴格評讀,再到 meta-analysis 的諸多統計原理技巧,構思 subgroup 的分析,到選定投稿標的,許多步驟其實一點也都不簡單。
儘管如此,過去新思惟課程的諸多好評,還有現學現用的實用性,讓我對課程內容很有信心,雖然不能說簡單上手,但是只要循序漸進加以練習,我有一定能夠上手的把握。
作者:童綜合醫院 林杰民 醫師
關注了統合分析的課程一段時間後,真正下定決心要報名參加有幾個理由。
首先是,看到一位長輩的小孩,在國外念書,發現他用統合分析的方式,發了一篇 IF 大於 5 分的論文,共同作者將近十位。所以我認為,統合分析在國外已經非常盛行了,甚至還有部分以團隊的形式分工合作,讓論文產量可以最大化。
第二個理由是,看了許多篇新思惟校友發的統合分析論文,內容非常實用,可以提升我在臨床上的知識,甚至有幾篇還被人發在同科醫師的 LINE 群組上分享,群組內某一學界前輩還大大讚揚某篇跨國合作的論文。
最後一個下定決心報名的理由是,這位前輩分享一個在南部的統合分析課程,鼓勵大家去參加,那個課程費用雖然較新思惟便宜五千元,但是只有一位講師從頭講到尾,我擔心,如果那位講師不會教,押寶在單一講師的風險實在太大。而新思惟的講師有三位,可以聽到不同的專家分享,會有更多元的視角看這個領域,加上之前第一次上醫學簡報課程的好經驗,就決定再次刷卡參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