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新思惟國際

獎狀2
2022 / 3 / 31

[快訊] 雷偉德、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川崎氏症藥物治療之統合分析,獲 EBioMedicine 刊登!

 

 

獎狀2

 

 

文章介紹

 

雖然目前對於川崎氏症的治療建議,是以高劑量的 IVIG 與阿斯匹靈為主,但實務上仍有各種不同的組合與劑量治療,雷醫師與曾醫師團隊,預計根據目前文獻上的隨機對照研究,做網絡統合分析,希望能找出可能的最佳治療。

 

研究收入了 56 篇隨機對照研究,共 6486 位受試者,分析發現,以初期治療來說,中等劑量的 IVIG + 阿斯匹靈 + infliximab,有最短的發燒期間,以及較少的冠狀動脈病灶。如果是難治型川崎氏症,高劑量 IVIG 配上類固醇脈衝治療,或者高劑量 IVIG 配上 ciclosporin,則分別有較好的發燒與冠狀動脈病灶控制力。

 

作者認為,這樣的探勘,可供未來設計全新的隨機對照研究參考,並做進一步證實。

 

 

恭喜兩位醫師!

 

閱讀更多 »

獎狀2
2022 / 3 / 31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非侵入性腦神經刺激以預防偏頭痛之統合分析,獲 The 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 刊登!

 

 

獎狀2

 

 

文章介紹

 

偏頭痛的藥物預防效果大概僅有 40-50%,而且臨床的接受度並不是太好,於是曾醫師團隊,預計分析現有關於非侵入性腦神經刺激的文獻,看看是否有非藥物的可能。

 

研究收入了 19 篇隨機對照研究,共有 1493 位受試者。結果發現,在各種非侵入性腦神經刺激中,rTMS 有最好的偏頭痛預防效果。在各種治療中,tONS 則有最低的退出率。

 

作者總結,藉由這樣的探勘與分析,日後的研究,或可進一步以 tTMS 或 tONS 做確認,以了解藥物之外的偏頭痛預防選擇。

 

 

恭喜曾醫師!

 

閱讀更多 »

01_EBCAM_WuLK_01
2022 / 3 / 17

[快訊] 吳立工醫師團隊,關於針灸與中風後合併症的統合分析,獲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刊登!

 

 

01_EBCAM_WuLK_01

 

 

文章介紹

 

針灸廣泛被用於中風後的患者,作為輔助療法,不過究竟施予針灸之後,對於中風後的合併症,是否能有效減少,目前尚無相關的證據整理。吳醫師團隊,預計針對臺灣健保資料庫所發表的文獻,做回顧與整合,看看結果如何。

 

研究收入了八篇以國家級資料庫做分析的健保資料庫論文,比較不同族群中風患者,施予針灸治療與沒有針灸治療之後的各種合併症差異。結果發現,接受針灸治療的這群人,的確有較少的合併症,HR 為 0.776。

 

健保資料庫,是臺灣的特色,國家大規模給付中醫,也是臺灣特色。結合這樣的特色,並將相關文獻做整理,自然也是對臺灣特色的發揮。吳醫師所選擇的期刊,也很切合這樣的主題。

 

 

恭喜吳醫師!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20306_0423
2022 / 3 / 10

後悔太晚報名課程了,含金量真的超高!

 

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 中醫部 李威毅 醫師

 

 

meta-analysis_20220306_0423 

  

在學期間就曾被學長姐大力推薦新思惟團隊的課程,當時還有點半信半疑,直到住院醫師時期上了這堂《統合分析工作坊》後,我開始後悔太晚報名課程了,課程的含金量真的超高!

 

在上課之前,蔡校長就給了一堆資料讓我們預習,包括常見問題的問答錄、上課指定論文以及軟體安裝教學,除了可以在課前有基本概念之外,也讓我們省去蠻多時間,上課直接切入重點。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20306_0708
2022 / 3 / 10

學到發表高手的技巧和經驗,獲益良多。

 

作者:匿名

 

 

Meta-analysis_20220514_0128

 

 

本來擔心會不會聽不懂

 

在報名之前,關注課程已久,但因為沒強烈的動機和需要,遲遲沒報名,不過對於發表仍有一個想嘗試的心,由於毫無基礎也沒經驗,所以就又想起了新思惟,本來帶著很恐懼的心,想說會不會聽不懂,但整天上課卻有著輕鬆的感覺,因為即使我很駑鈍,老師和助教卻都很親切熱心,放下我的憂慮。

 

第一節課用指定論文,教我們研究規劃技巧,統合分析主題總共有 3 大類,比較療效型、因果關係型和診斷工具型,以新手且沒有團隊來說,第一篇會建議嘗試先做比較療效型,收錄文章數量以 10 篇左右,善用書目管理資料分類,可快速找到應用資料放入自己的 paper 中。善用表格整理和圖形呈現,量化結果,注意定義的方向很重要,主題可採取本身接觸的故事和臨床專業。

 

第二節課由 1 年可發表 17 篇 meta-analysis 的曾秉濤醫師帶我們拆解論文架構,讓我們可照著做,讓發表變容易。在四大段落寫作順序中,建議先從 methods 下手,再依序寫 results、discussion 最後才是 introduction,並且經驗分享各段需要注意的細節。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20306_0420
2022 / 3 / 10

完全不需要擔心問的問題太傻被嫌棄

 

作者:花蓮慈濟 簡怡瑄 醫師

 

 

meta-analysis_20220306_0420

 

 

不好意思在沒有成就前,跟老師要題目。

 

又到了課後回饋時間,首先還是說說為何在上完《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後一個月內,又報名了《統合分析工作坊》。上一堂課滿滿的乾貨,在論文寫作執行上的細節,老師也剖析得十分清楚,回家後更因此升起我似乎可以開始寫論文的雄心壯志,可惜最後還是敗在臉皮太薄,不好意思在沒有成就前跟老師要題目,當然也有點矜持,不想為了寫論文,而寫不熟悉的領域。

 

剛好朋友有意願要再報一堂課程加強印象,家裡的人受到同事一月一篇 paper 刺激,決定贊助,就報名了自由度較高,可以對論文高掌握度的《統合分析工作坊》。

 

其實上課的前一晚很糾結,剛跑完馬拉松,隔天又要值班,想到滿滿的行程實擔心上課精力不濟,讓寶貴的學習機會空渡。不過果然是好評滿滿的新思惟課程,本次上課就如同上次上課一樣,完全沉浸在搶時間抄筆記中,完全沒心思糾結其他瑣事。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