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台中榮總 護理部 張心恬 腫瘤個管護理師

擔任腫瘤個案管理師已經有 10 多年的經驗,除了臨床工作外,常常也需要閱讀期刊。雖然對於研究發表算是有些入門的經驗,也持續都有海報的發表和研究計畫申請,但對我來說統合分析一直是個艱深的領域。
 
作者:台中榮總 護理部 張心恬 腫瘤個管護理師

擔任腫瘤個案管理師已經有 10 多年的經驗,除了臨床工作外,常常也需要閱讀期刊。雖然對於研究發表算是有些入門的經驗,也持續都有海報的發表和研究計畫申請,但對我來說統合分析一直是個艱深的領域。

作者:大腦科學領域專家

這次參加《新思惟國際》主辦的《統合分析工作坊》,由蔡依橙醫師與張凱閔醫師聯合授課。課程內容從統合分析論文的寫作架構、實務技巧,到實際操作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CMA) 軟體進行數據分析,可說是一次完整而高密度的知識與技能輸送。
身為大腦訓練科學研究的學者,我的初衷很單純——找到一個「省力、又有系統」的方法來做統合分析,讓研究流程更有效率,同時兼顧方法的嚴謹性與成果的應用價值。


答:(蔡依橙)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你能夠怎樣過日子?
  
 我的意思是,如果你覺得薪水每個月別人算好匯進來,也蠻夠用的,然後你能從日常的臨床工作,以及學術討論獲得能量,有機會接觸新技術新 procedure 看到新疾病的時候,覺得熱情都來了。那麼醫學中心就是個適合你的地方。
而行政或者人際或者派系鬥爭,當然是消磨人的,不過如果你在門診、手術室、procedure room、自己的辦公室,都能夠回血,那問題就不大。
(有些人則是行政、人際、派系鬥爭,能給他們帶來源源不絕的能量,這種人才當然會選在醫學中心這樣的大組織工作 )
接著,就是拿同樣的問題,去思考中小醫院或者診所。


問:做統合分析收集 trials 時,發現不同的 trials 收集 outcome 的時間五花八門,有的收介入完的 0、1、2、3 個月,有的收介入完的 0、3、6、12 個月。請問我該收哪一個?
答:(蔡依橙)
通常都是收介入後那次,也就是你說的時間點 0 個月。
其實同學這樣整理一下,就會發現他們的共同點正是「介入完的那個時間」,這個時間點是最多研究會有的。沒有靈感的時候,像這樣整理一下資料,跳開來用更大的視野去觀察,就會發現新的線索。


作者:蔡依橙
這個端午連假,我也在寫論文。
最近因為 ChatGPT 又更聰明了一些,連我這種寫了 60+ 篇 SCI 的人,寫作流程都有很大的改變。大概半年前,我是口述中文,用 Word 聽寫功能,然後手打字修一下內容,成為中英文夾雜的草稿後,請 ChatGPT 改成英文。
一開始其實翻譯偶爾會錯,但幾個月後翻譯幾乎不會出錯。就看一次,確認是自己的意思,是可以壓上自己名字的內容,就能用。但現在,我是真的把他當一個很懂英文又積極的助理。

作者: 奇美醫院 急診醫學部 陳國泰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陳國泰醫師團隊,關於胃十二指腸動脈瘤 / 假性動脈瘤之統合分析,獲 PeerJ 刊登!

在新思惟國際的傑出榮耀上,刊出的心得多數是成功又量產的研究者,或是研究初心者被刊登後所寫下的感想,但世界上有更多平凡且表現不出色的研究者,為了興趣、所屬單位的壓力、或僅僅只為試試手腳做研究的人,成果往往很普通不值得說嘴,不可能是其他人學習的模板。
可是這樣處處碰壁不順利的研究歷程,或許更貼近多數人的經驗,可用來相互取暖,「並非只有我這麼鈍」,但若願意堅持下去,普通人在學術寫作中,也有些不起眼的果子可以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