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曾秉濤

01_Medicine07_TsengPT
2016 / 8 / 25

[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大腸急躁症」與「躁鬱症」之統合分析與系統性回顧文章,獲 Medicine 刊登!

 

 

01_Medicine07_TsengPT

 

 

文章介紹

 

大腸急躁症(IB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為沒有腸胃道疾病下,出現腹痛及排便型態改變的症狀,目前仍不清楚病因。不少 IBS 患者也有精神疾病相關問題,如焦慮症、慢性疲勞症候群、憂鬱症。

 

2015 年的一篇 case-control trial 顯示細胞激素(cytokines:TNF-α、IL-8、IL-10)濃度異常與 IBS 症狀、以及抑鬱情緒之嚴重度皆有顯著相關。一般認為,細胞激素在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的病理學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臨床上有時會用抗憂鬱劑作為 IBS 的輔助藥物,若患者合併有躁鬱症便可能增加 phase-shift、躁期發作之風險。故作者團隊假設 IBS 與 躁鬱症有某些共同的病理學機制,進一步分析這兩種疾病的共病症比率(comorbidity rate)為何。

 

曾醫師團隊以統合分析與系統性回顧方法進行研究,發現與對照組相比,IBS 族群顯著有較高的躁鬱症盛行率。因此在治療 IBS 患者時,若考慮開立抗憂鬱劑作為輔助藥物,需小心躁期發作的風險。

 

閱讀更多 »

01_Medicine06_TsengPT
2016 / 6 / 28

[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FGF 與重度憂鬱症之統合分析研究,獲 Medicine 刊登!

 

 

01_Medicine06_TsengPT

 

 

文章介紹

 

重度憂鬱症(MD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會造成失能,是社會經濟的顯著負向因子。目前文獻認為與 MDD 病理生理學有關之可能機轉包含了 neurodegeneration、dysfunction of neurotrophic factors、以及 oxidative stress。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FGF;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家族與 MDD 之研究即為其中一部分,但是在已發表文獻中,結論不盡相同。

 

在 2012 年 Turner 的回顧文章將過往發現做了整理,但其中多為動物實驗以及體外實驗。近年來有更多臨床研究探討 FGF 以及 MDD 之主題,因此曾醫師團隊抓緊機會用統合分析方法更新相關知識。

 

分析後發現與健康的對照組相比,MDD 患者的周邊 FGF-2 蛋白質 level、以及中樞 FGFR1(FGF receptor-1)RNA level 都顯著較高;中樞 FGF-2 level 在兩組間則無顯著差異。作者團隊希望此初步結果對未來的實驗設計、與相關研究能有助益。

 

閱讀更多 »

01_JPR_TsengPT
2016 / 5 / 26

[快訊] 曾秉濤醫師研究躁鬱症不同時期中,三種神經滋養因子變化的統合分析論文,獲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刊登!

 

 

01_JPR_TsengPT

 

 

文章介紹

 

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的病因不明,文獻顯示神經滋養因子(neurotrophin)的活性變化可能是致病機轉的一部分。神經滋養因子中以 BDN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的研究文章最多,探討 NT-3(neurotrophin-3)、與 NT-4/5(neurotrophin-4/5)的論文比較少。

 

曾醫師團隊以統合分析方法進行研究,發現躁鬱症患者的 NT-3 與 NT-4/5 相對於健康者都呈現顯著上升,且上升的程度與患病時間(duration of illness)有顯著相關。進一步分析發現這樣的上升是存在於病程中的 depressed state;manic state 或 euthymic state 則無此現象。

 

閱讀更多 »

mepa_medicine05_tsengpt_share_20160227_MECA_0843_FB
2016 / 4 / 25

為人類健康貢獻一己之力

 

作者: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研究「氣喘」與「躁鬱症」是否有共病症關係的統合分析論文,獲 Medicine 刊登!

 

 

mepa_medicine05_tsengpt_share_20160227_MECA_0843_FB

 

 

構思已久,感謝新思惟推了一把。

 

其實這篇文章是敝團隊構想已久的計畫,過去在我們臨床生涯中,時常遇到患者不單純有精神疾病,而是同時合併多種身體疾患,在這些患者當中,似乎有特別容易患有某些免疫 / 發炎異常的問題,例如:糖尿病、氣喘。

 

但是究竟兩者間共病的關係到什麼程度,證據力是否足夠,是否需要政府單位或是主管機關特別衛教大眾,或呼籲醫療工作者留意?其實這些動作都因為相關資訊矛盾或是證據不足,而沒有辦法推行。

 

曾經,我們也徬徨,作為一個臨床醫師,而且是「年輕的」臨床醫師,能夠為社會大眾帶來什麼幫助,抑或是只能顧好自己手上的患者而已?這個疑慮直到參加了新思惟的課程,遇到了這麼多處境相似、想法相近、也有相同焦慮感的同儕,才發現「原來有這樣子困擾與疑慮的人,不是只有我」。

 

閱讀更多 »

clip_medicine05_tsengpt_share_20160227_MECA_0860_FB
2016 / 4 / 25

研究從臨床治療的痛點下手

 

作者: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研究「氣喘」與「躁鬱症」是否有共病症關係的統合分析論文,獲 Medicine 刊登!

 

 

clip_medicine05_tsengpt_share_20160227_MECA_0860_FB

 

 

疾病機制未明,值得探究。

 

躁鬱症疾患(bipolar disorder)是精神醫療中最重要的三大疾病之一,另外兩個則分別是思覺失調症與憂鬱症,而其中躁鬱症對臨床醫師來說,是當中最特別的。因為躁鬱症的主要成因,目前為止還眾說紛紜,而且治療原理也著實讓人搞不清楚。

 

不像思覺失調症,目前普世較能接受的說法是多巴胺分泌異常,而主要的治療方針,也多根據多巴胺調控的原理進行治療,但是躁鬱症就不同了,有人說躁鬱症是血清素分泌過多,也有人說是基因調控出了問題,諸多說法紛紛擾擾,任誰也講不清。

 

甚至躁鬱症的藥物治療其背後機轉也是撲朔迷離,許多教科書是將所有的「假說」列出來,然後在後面打個「?」,告訴讀者:這些現在都只是假說,沒有直接證據證實!

 

閱讀更多 »

medicine04_tsengpt_share_20160227_MECA_0829_FB
2016 / 4 / 25

做出有臨床意義的研究!

 

作者: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bupropion 用來治療躁鬱症之療效與安全性的統合分析研究,獲 Medicine 刊登!

 

 

medicine04_tsengpt_share_20160227_MECA_0829_FB

 

 

研究是否都要達統計顯著才有意義?

 

過去,我在新思惟的鼓勵之下,用文章證明了某些藥物在特定情況下臨床治療的療效,([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valproate 作為思覺失調症輔助治療之統合分析,獲 Medicine 刊登!),但是有個問題一直纏繞我心:究竟是不是所有的論文或研究,非得要「達統計顯著」,才能順利發表刊登?

 

如果真的是這樣,我還真想去找當初訂下「統計顯著 p < 0.05」這共識的學者,問候他 / 她全家大小一下,因為有些研究要達到這個標準還真不容易呀……

 

而且,若真是如此,我該如何證明「A 治療和 B 治療效果差不多 / 不亞於另外一種治療效果」呢?

 

之所以會有這個困惑,主要還是來自於個人過去臨床經驗中看到的現象,和國際guideline 看到的有顯著差異,(請看:這裡)也就是 bupropion 在躁鬱症患者憂鬱期的角色,究竟這個藥物真的如國際 guideline 所建議般的安全,不會引起躁症嗎?

 

可是在個人臨床經驗中,似乎又沒這麼安全。類似的現象,在 valproate 與思覺失調症輔助治療一文中也出現過,但是透過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已經順利解決了。

 

然而,今天遇到的是另外一個剛好相反的情境,我是要去討論 bupropion 和其他抗憂鬱劑的風險差不多,而不是要去證明 bupropion 比較不會造成躁症(當然,如果研究結果出來真的比較不會造成躁症,那又是另外一種賣點了),因此一般的方法似乎無法奏效。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