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統合分析工作坊

01_innovarad_KWLin_Meta-analyisis_20210509_0127
2021 / 5 / 14

上完課,馬上就可以開始寫統合分析!

 

作者: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一般科 林昆緯 醫師

 

 

01_innovarad_KWLin_Meta-analyisis_20210509_0127 

 

 

向老師開口尋求協助前,先把自己準備好。

 

身為一個剛踏入醫療領域的 PGY,在學習琳瑯滿目的臨床知識之外,看著前輩們貢獻自身所學,撰寫論文、在各大醫學會展現光芒,甚至是同學、學弟妹們居然已經開始投身研究領域,有時也很希望自己,能夠有點什麼。

 

雖然現在還沒有遇到機會,但我想要先把自己準備好,不希望未來面對良好時機,卻什麼都不會。

 

先前上過新思惟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知道新思惟最厲害的,就是能將困難的學問,由淺入深、化繁為簡,用實際操作讓學員們熟悉。看到新思惟舉辦《統合分析工作坊》,起初還很懷疑,難道真能將龐大的 meta-analysis,用新思惟的方式,在課堂上呈現嗎?上完課以後才發現,我的擔憂都是多餘的!

 

閱讀更多 »

00_FB_Meta-analyisis_20210509_1319
2021 / 5 / 12

2021 / 5 / 9(日)課程照片記錄

 

 

00_FB_Meta-analyisis_20210509_1319

 

 

新手想要學術起步,總是卡在沒資源、沒經費、沒時間,讓寫論文這件事變得困難重重。而現在,有了 meta-analysis 這個選擇,它是一種能夠獨立作業的論文寫作方式,也是近年研究相當熱門的文體。然而,懂的人少,願意教的人更少,新思惟集結了三位講師超過 300 篇 SCI 發表的經驗,推出一日工作坊。

 

針對初學者設計的入門課程,相當友善易上手。

感謝新思惟團隊用心設計課程,step by step 教導 meta-analysis 文章設計及圖表呈現。

 

工作坊以快速發表統合分析文章為導向,提供系統化的學習,幫助新手們將起步門檻降到最低。從前端的研究設計、文獻搜尋,到後端的統計圖表設計、投稿策略及技巧,每個過程都一一拆解、毫不馬虎,帶領各位掌握此種研究方法的精髓。

 

課程安排很適合新手上路,也讓我這麻瓜對統合分析比較有概念和信心。

 

新思惟推出各種類別的研究課程,一路走來協助許多校友突破寫作困境,邁入學術起飛,至今累計發表 SCI 已經超過 2300 篇!除了有校友在單一月份發表 3 篇 meta-analysis 論文,更有在住院醫師階段,產出 4 篇 IF > 5 的 meta-analysis 論文。當能掌握撰寫論文的工具與技術,成功發表的機會,就在自己手上。

 

非常感謝蔡校長和二位老師的精華教授,值得大力推薦給院內同事。

 

以下,一起回顧當天熱情學習的照片記錄。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00_FB_innovarad_JYHsu_Meta-analysis_20210417_0366
2021 / 4 / 23

新時代醫師的必備學術起步武器: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

 

作者:花蓮慈濟醫院 高齡整合照護科 許晉譯 醫師

 

 00_FB_innovarad_JYHsu_Meta-analysis_20210417_0366

 

 

與同儕相比還缺少什麼技能,看新思惟國際推什麼課程就知道了。

 

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是目前研究起步者必須學習的一項利器。透過校長解說,為什麼要建造這樣的工作坊、創造理念是什麼。每一次工作坊,都很期待聽蔡依橙校長去述說自己的創建理念。

 

他說,因為要自己獨立收案,可能需要面臨 IRB 倫理委員會的冗長 仔細審查,也可能面臨研究資金不足的問題等等;至於其他路徑,過往可透過國衛院健保資料庫,針對一些議題去進行分析,但現在健保資料分析的門檻越來越高;而過去可能透過 case report 進行升等,但現在幾乎不被醫院所認可。在這樣的狀況下,如何讓自己可以符合升任主治醫師的條件,或讓有更多發表來爭取研究資金,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都是很重要的武器。

 

閱讀更多 »

MEPA_20210418_0246
2021 / 4 / 23

即使只是醫學生,也能來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與價值。

 

作者:慈濟大學 醫學系 張廷安 同學

 

 

MEPA_20210418_0246

 

 

身為一個在學的醫學生,發現周遭有在寫論文的同學,很多都是跟著基礎醫學的老師做研究,而這些研究大部分都需要泡實驗室。常聽那些同學說半夜要爬起來進實驗室殺老鼠,或是利用大量的課餘時間在實驗室裡面完成實驗。

 

我是個學習曲線較平緩的人,念書需要花很多心力與時間,所以之前在一到四年級的時候,我常常被龐大的課業量淹沒,沒有多餘的時間跟體力做需要泡在實驗室的研究,也因此現在到了五年級,我還是個論文小白,沒有任何產出。

 

 

原來還有統合分析,然而要怎麼學呢?

 

進入臨床之後,開始大量閱讀醫學論文,對於各式論文文體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每次閱讀到 materials and methods 時,我發現幾乎所有研究,都需要收案或是做實驗。這些研究方法對於一個小小的醫學生難如登天,如果沒有找到老師協助,根本無法達成,背後所要耗費的時間跟資源更多到無法計算。

 

直到我閱讀 meta-analysis 這個文體時,才知道這種文體不需要收案,也不需要泡實驗室做實驗,只需要一台筆記型電腦,搜尋跟題目相關的文章並統整,跑出統計圖表後,就可以寫出一篇論文。相較於那些需要泡實驗室或是收案的文章,meta-analysis 的研究方法相對簡單不少。

 

對於時間與體力是稀缺資源的我來說,或許從這個文體下手會比較容易。之前在醫院認識的 PGY 學長,曾經向我介紹過新思惟,而在因緣際會之下我發現新思惟有辦《統合分析工作坊》,於是,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報名了這個工作坊,希望能夠藉由這個工作坊得到啟發。

 

閱讀更多 »

00_FB_innovarad_CSung_Meta-analysis_20210417_0153
2021 / 4 / 23

統計白菜也能成功跑出漂亮的統計圖表!

 

作者:國防醫學院 宋婕 博士生

 

 

00_FB_innovarad_CSung_Meta-analysis_20210417_0153

 

 

從事研究後,一直想上一堂,對自己最有幫助的 meta-analysis 課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尤其是做 background research,常看到文章內如何判斷是否信服於這類分析的結論,變成一個越來越常出現的問題。

 

有著自己完成 meta-analysis 的想法,卻因為完全不熟悉統計方法、缺乏適當工具,完全找不到下手的方向。除此之外,進修期間時常經歷一些學理及臨床間的衝撞,會在網路和期刊中找答案,但是置身浩瀚的醫學期刊中,總讓人茫然不知所措。

 

 

課前提問:別人的問題也可能是我的問題

 

因緣際會之下,報名參加了新思惟這次的《統合分析工作坊》,現在回想起來,主辦單位的用心,讓我們在課前獲得十足的安全感。從課前提問的回覆、課程內容的編排、以及互動實作時每位講師與助教的用心,每個環節都看得到團隊的細心,在緊湊的課程中,讓每位學員都滿載而歸。

 

閱讀更多 »

00_FB_innovarad_YRLi_Meta-analysis_20210417_1350
2021 / 4 / 23

醫學生也能親手做出投稿等級的精緻圖表!

 

作者:慈濟大學 醫學系 李宜融 同學

 

 

00_FB_innovarad_YRLi_Meta-analysis_20210417_1350

 

 

沒有資源的醫學生,要怎麼生出論文?

 

對於剛涉足醫學研究的醫學生來說,我們既沒有團隊,也沒有經費,更沒有研究設備與資源,甚至連發掘臨床問題的敏銳度也都還相當不足,這樣的窘境,說真的,要成功完成一篇單純的 case report 就相當不容易了,更何況是一篇 original article。

 

所幸近年來,meta-analysis 文體越來越蓬勃發展,meta-analysis 不需要一整天泡在 lab,也不需要臨床收案與 IRB 審核,只要有一台筆電,不管何時何地都可以獨自進行,再者,這種文體在多數期刊也都願意被作為 original article 刊登,這樣的文章,正適合無助且孤立無援的我們。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