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統合分析

01_FIN_TsaiST_01
2020 / 7 / 3

[快訊] 蔡昇達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的神經學表現之系統回顧,獲 Frontiers in Neurology 刊登!

 

 

01_FIN_TsaiST_01

 

 

文章介紹

 

2020 年,全世界都陸續遭到 COVID-19 的侵襲,由於這是個全新疾病,相關的知識甚少,蔡昇達醫師團隊,預計整理目前為止所有報告的神經學症狀,計算相關比例,並回顧相關的基礎研究,嘗試提出可能的機轉解釋。

 

研究最後收入了 79 篇案例報告,以及 63 篇研究。總結來說,最常見的神經學表現依序為:嗅覺味覺異常(35.6%)、肌肉痠痛(18.5%)、頭痛(10.7%)、急性腦血管疾病(8.1%)、暈眩(7.9%)、精神狀態改變(7.8%)等。

 

分析可見,COVID-19 會攻擊神經系統,可能的機轉為 cytokine 分泌與血液傳播。

 

熟知相關的症狀,能協助忙碌的第一線醫療人員,提早警覺,並快速安排相關檢查,減少傳染的可能,並及早治療。

 

 

恭喜蔡醫師!

 

閱讀更多 »

01_J_Ophthalmology_ChenYY_05
2020 / 7 / 2

[快訊] 程羽嬿醫師團隊,以 iStent 作為單一手術治療開放性青光眼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刊登!

 

 

01_J_Ophthalmology_ChenYY_05

 

 

文章介紹

 

青光眼的分類中,隅角開放性青光眼是最常見的,第一線治療是用眼藥水降眼內壓,當藥物治療不佳,或有嚴重副作用時,則可考慮手術。

 

過去數十年,小樑切開術曾為主流,但之後產生的纖維化疤痕仍可能阻礙房水流動,導致復發。近年開始流行微創青光眼手術 micro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 (MIGS),盡量減少手術範圍,避免纖維化疤痕形成,其中,置放 iStent 就是一個常見的手術。

 

程羽嬿醫師預計回顧既有文獻,看看在眾多的研究整合起來之後,iStent 的治療效果如何,能夠維持多久,以及新舊兩代的 iStent 效果是否有差異。

 

總共收入了近 20 年共 17 篇論文 978 支眼睛,並針對其降眼壓效果、減少眼藥水使用效果、iStent 新舊代、追蹤時間等做分析。結果發現,iStent 能夠有效降低眼內壓,成功率甚高,副作用甚少,手術後仍需要滴的眼藥水也顯著減少。分組研究則發現,兩代的 iStent 效果都很好,並沒有新的比舊的好的狀況。追蹤即使到 42 個月,治療效果都一樣不錯。

 

總結來說,iStent 作為單一手術,能有效的降低眼內壓與青光眼相關藥物的使用,效果可持續至少 42 個月。

 

程羽嬿醫師是資深的新思惟之友,上了研究課程,就寫出臨床研究論文;上了健保資料庫課程,就寫出健保資料庫論文;上了統合分析課程,就寫出統合分析論文。是個認真上課、認真吸收、認真實踐的傑出校友。

 

本篇論文的製圖,都依照上課所建議的排版,相當整齊漂亮,只有字型改為雜誌社風格,本身的空間配置均屬上乘,學以致用,非常用心。

 

 

20200701_215035

 

 

 

恭喜程醫師!

 

閱讀更多 »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114_1234
2020 / 7 / 2

用好題材,通過論文快審,登上高分期刊。

 

作者:義大大昌醫院 胃腸肝膽科 葉人豪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葉人豪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初期大腸癌使用內視鏡切除與手術預後之統合分析,獲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刊登!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114_1234

 

 

兩個月前的一晚,剛下診準備喘口氣,手機鈴聲忽然響起學長的來電:「我們的論文被接受了!」

 

就這樣,在又驚又喜中,收穫了人生頭一張「論文快審+預先接受」的體驗券。

 

閱讀更多 »

01_CGH_YehJH_02
2020 / 6 / 19

[快訊] 葉人豪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初期大腸癌使用內視鏡切除與手術預後之統合分析,獲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刊登!

 

 

01_CGH_YehJH_02

 

 

文章介紹

 

T1 分級的大腸癌,指的是癌症侷限在黏膜與黏膜下層,由於病灶表淺,除了傳統的大腸手術切除外,近年也流行使用大腸鏡在檢查時直接移除。雖然理論上可行,預後猜測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但最終還是需要以實證資料做進一步確認。

 

於是,葉人豪醫師團隊,預計統合目前文獻中的所有研究,為這個問題做出結論:究竟 T1 級別的大腸癌,使用手術切除與內視鏡切除,長期預後會不會有差別。

 

本統合分析,收入了 17 個研究,共 19979 位患者。中位數追蹤時間為 36 個月。結果發現,內視鏡與手術切除,在以下面向都沒有差異:總存活率、無復發存活率、疾病死亡率。不過,內視鏡切除,患者術後的併發症少很多(2.3% vs 10.9%, p < 0.001)。內視鏡之後追加手術切除,其預後與一開始就選擇手術切除一樣。與 T1 大腸癌預後有關的因素,是淋巴血管侵犯與直腸癌,但與黏膜下侵入深度無關。

 

作者總結,根據既有的實證資料,T1 大腸癌的治療方式,應優先選擇內視鏡切除,如果切除不完整,再考慮追加手術,其預後與一開始就選擇手術是一樣的。

 

這是個臨床上很重要的議題,作者群選擇了重要的因素來統合,最終也給出了相當明確的建議,是個相當仔細且俐落的分析,臨床意義也很強。登載在高分期刊,實至名歸。

 

 

恭喜葉醫師!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00510_0318
2020 / 6 / 8

2020 / 8 / 29(六)活動內容

 

統合分析工作坊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orkshop

 

2020 年 8 月 29 日(六)9:00a – 4:30p

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尼采廳

 

 

banner-01

 

 

【特別公告】好評加開,7 月班報名踴躍已額滿,8 月班請把握機會!

 

 

與其買書摸索,爬文看評價,不如用一天的時間,親自扎實地上一堂,讓技能一次到位!

 

無資源、沒經費、零基礎也不怕,因為 meta-analysis 論文容易寫、容易發,不需要 IRB,還免收案,用自己的電腦搜尋資料庫的大數據,就能順利發表論文,非常適合「資源缺乏」又需要「單兵作戰」的研究者!

 

無論你是想從 0 到 1 的完全新手,或是想提高論文量產的資深老手,現在正是把握 meta-analysis 的好時機;這堂課以發表為導向,不僅帶你深入了解論文產出的必經過程,還手把手教你畫出投稿等級的圖表,協助你將寫作、發表效率最大化。

 

回顧 2019 年新思惟校友的研究成績,共 517 篇論文登上 PubMed,論文破蛋數高達 80 人; 2020 年,有校友在住院醫師階段,課後已產出 4 篇 IF > 5 的 meta-analysis 論文。

 

課程品質保證,用一天的時間,現在投資自己,將來登上 PubMed 有你!

 

 

 

立刻投資自己

 

 

20200510_feedback_00003

 

20200523_feedback00001

 

 

看 meta-analysis 的論文,想學著寫,卻不知道重點在哪裡?一篇 meta-analysis,最重要的數值是哪些,內行人在意什麼,怎麼算出這些數據?搜尋文獻時,如何最有效率,完成以發表為導向的評估?如果能在自己的電腦,畫出漂亮的 meta-analysis 圖表就好了!

 

新思惟,知道你需要什麼。面向新手、協助起步的高品質工作坊,讓你的能力拼圖,加上重要的一大塊!

 

 

時間:2020 年 8 月 29 日(六)9:00a – 4:30p

地點: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尼采廳

 

 

線上報名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00523_1139
2020 / 6 / 8

2020 / 8 / 29(六)課程記錄

 

 

 

 

 

 

[快訊] 王韻婷醫師團隊,關於較低白蛋白球蛋白比值者有較差頭頸癌預後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ancer 刊登!
[快訊] 王韻婷醫師團隊,以全身免疫發炎指數作為頭頸癌預後指標之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Oncology 刊登!
零基礎起步,發表人生第一篇統合分析。(王韻婷 醫師)
 

2020 / 8 / 29(六)活動內容

2020 / 8 / 29(六)課程講者

2020 / 8 / 29(六)報名額滿

2020 / 8 / 29(六)滿意度分析 與 手寫回饋

2020 / 8 / 29(六)課程照片記錄

2020 / 8 / 29(六)「統合分析製圖大賽」得獎作品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