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論文寫作

QA146
2025 / 7 / 16

我的日常 ChatGPT 使用分享

 

 

QA146

 

 

作者:蔡依橙

 

ChatGPT 是文筆最好,而且回話最具支持性的,也就是有些人說的「諂媚」。但也因為他這種順著使用者的說話語氣,在各種 AI 工具中,會讓人最想找他做一些疑難雜症看看。

 

實務上我最常跟他腦力激盪。像是如果我要寫一篇中文介紹文章,有想法,但還不確定怎麼構成。我會寫下幾個我預計提到的重點,請他幫我增添細節與實證資訊,寫成目標字數。

 

 

在使用 AI 前,自己要先懂得辨識真偽。

 

不過,他寫的東西還是很有 AI 味,我一般會讓他寫到約六成的完成度,就接手自己修改重寫,加上自己的風格,直到完成。

 

對我來說,從想法到六成完成度的文章,他處理得很好。但如果你繼續叫他寫到完稿的話,中文好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這個有點 AI。

 

閱讀更多 »

QA143
2025 / 7 / 16

如何克服 data-driven writing?

 

 

 

 

QA143

 

 

問:老師,上次提到 data-driven writing 很不好,但實務上我們當然都是從自己做很久的手術或治療出發。該怎麼做才能用同樣的資料處理成 hypothesis-driven 呢?

 

答:(蔡依橙)好奇心!

 

假設你做一個手術十年,也真的做得不錯,患者的 outcome 很棒,甚至國際學會也邀請你演講或示範。這樣的資料非常寶貴,只是你要多一點好奇心。

 

這十年來,你一定有些想法。某些患者一看就覺得預後會很好,某些患者一看就覺得可能術後會感染;某一群術後不幸過世的患者,其實你在跟家屬解釋之前就已經知道有風險。

 

那就把這些觀察量化,以這些問題去想一些假設,然後收集相關資訊。

 

閱讀更多 »

QA140
2025 / 6 / 24

AI 持續在進化,使用者也要跟著進化!

 

 

 

QA140

 

 

作者:蔡依橙

 

這個端午連假,我也在寫論文。

 

最近因為 ChatGPT 又更聰明了一些,連我這種寫了 60+ 篇 SCI 的人,寫作流程都有很大的改變。大概半年前,我是口述中文,用 Word 聽寫功能,然後手打字修一下內容,成為中英文夾雜的草稿後,請 ChatGPT 改成英文。

 

一開始其實翻譯偶爾會錯,但幾個月後翻譯幾乎不會出錯。就看一次,確認是自己的意思,是可以壓上自己名字的內容,就能用。但現在,我是真的把他當一個很懂英文又積極的助理。

 

閱讀更多 »

OH137
2025 / 6 / 13

Preliminary study 投稿一直被退?你可能忽略了這三個關鍵!

 
 

 

OH137

 

 

問:校長好,團隊預計做一個稍大型的研究約 60 人,我們想把初步的 11 人先做發表,之後的主論文就能引用這篇。不過目前的 11 人小規模結果,投稿一直不順利,該怎麼辦?

 

答:(蔡依橙)這是典型的 preliminary study 作法。如果想要順利的話,要考量以下幾點。

 

一般來說,審閱者一定會質疑,為什麼你個案數這麼少就跑來發表,畢竟 11 個案例,即使 p 值有意義,power 一定不太理想。

 

所以,通常 preliminary study 會被接受,有幾個重要關鍵:

 

閱讀更多 »

OfficeHour_135
2025 / 5 / 19

Lancet 讀者投書爭議有感 / 用 AI 該注意的事

 

 

 

OfficeHour_135

 

 

作者:蔡依橙

 

最近熱議的那篇 Lancet 讀者投書,整個過程實在很令人感慨。

 

跟學術比較不相關的討論,我這邊就跳過了。我能理解,剛起步的研究者,希望自己名字登上頂尖期刊的心情。但這個案例剛好可以說明,刊登出來白紙黑字後,是會被全世界檢驗的,包括自己的本國同行,大家連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都會去看。

 

 

AI 的建議用法與注意事項

 

這讓我想到的是,最近有越來越多的新手同學開始使用 AI 工具,包括萃取資料、文獻引用等等,簡單下個指令都能瞬間噴出大量文字與資料,但我個人對這些進階的應用領域比較保守。

 

我認為,目前 AI 工具最可靠的是翻譯,但即使是翻譯,之後我一定會全文自己仔細看過。偶爾還是會有錯,而那些錯通常來自於給 AI 的中文就已經不精確。這個領域的可靠度,可以到 99% 左右。

 

但直接請 AI 去做文獻引用,這個正確率雖然最近有提升,但大概就是從全部亂講,到四成亂講的程度。也就是 60% 左右的準確性。

 

閱讀更多 »

00_FB_Meta-analysis_20230611_0330
2023 / 6 / 14

2023 / 6 / 11(日)課程照片記錄

 

 

00_FB_Meta-analysis_20230611_0330

 

 

在醫院面臨升等或應徵工作時,履歷上有一篇論文往往對職涯更加分,然而對於研究新手來說,論文寫作、統計圖表、文獻評讀、投稿和回覆每一道都是困難關卡。也因近年來參與研究課程的年輕 PGY、住院醫師漸多,《統合分析工作坊》便藉此契機,於去年為初學者打造全新內容。

 

為了重新體驗新手起步容易遇到的各種關卡,講師們與助教合作踏入陌生領域,實際發表了兩篇論文,並將整個寫作過程及會遇到的問題,站在新手角度思考,融入課程設計和互動實作,就是要讓各位學會能夠獨力起步的技能!

 

感謝新思惟團隊以清楚有條理的方式帶領我們了解 meta-analysis 寫作的思路過程,整體的課程規劃的很好!

 

每次來新思惟的課程,都很像參加高級五星的旅行,場地舒適、師資豪華、講義精美、內容充實、收穫滿滿。現在我真的好想趕快完成人生第一篇 systematic review & meta-analysis 啊!!

 

新思惟瞭解學員所需,課程除了文章架構和文獻評讀外,更有統計實作,現場直接破除對於統合分析遙不可及的迷思,甚至連如何尋求合作、如何進行團隊分工等,各種想得到的、沒想到的關鍵細節,課堂上都已準備好,並且有課程提問階段、課中休息發問,隨時解決同學任何疑問。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