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AI

QA140
2025 / 6 / 24

AI 持續在進化,使用者也要跟著進化!

 

 

 

QA140

 

 

作者:蔡依橙

 

這個端午連假,我也在寫論文。

 

最近因為 ChatGPT 又更聰明了一些,連我這種寫了 60+ 篇 SCI 的人,寫作流程都有很大的改變。大概半年前,我是口述中文,用 Word 聽寫功能,然後手打字修一下內容,成為中英文夾雜的草稿後,請 ChatGPT 改成英文。

 

一開始其實翻譯偶爾會錯,但幾個月後翻譯幾乎不會出錯。就看一次,確認是自己的意思,是可以壓上自己名字的內容,就能用。但現在,我是真的把他當一個很懂英文又積極的助理。

 

閱讀更多 »

OfficeHour_135
2025 / 5 / 19

Lancet 讀者投書爭議有感 / 用 AI 該注意的事

 

 

 

OfficeHour_135

 

 

作者:蔡依橙

 

最近熱議的那篇 Lancet 讀者投書,整個過程實在很令人感慨。

 

跟學術比較不相關的討論,我這邊就跳過了。我能理解,剛起步的研究者,希望自己名字登上頂尖期刊的心情。但這個案例剛好可以說明,刊登出來白紙黑字後,是會被全世界檢驗的,包括自己的本國同行,大家連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都會去看。

 

 

AI 的建議用法與注意事項

 

這讓我想到的是,最近有越來越多的新手同學開始使用 AI 工具,包括萃取資料、文獻引用等等,簡單下個指令都能瞬間噴出大量文字與資料,但我個人對這些進階的應用領域比較保守。

 

我認為,目前 AI 工具最可靠的是翻譯,但即使是翻譯,之後我一定會全文自己仔細看過。偶爾還是會有錯,而那些錯通常來自於給 AI 的中文就已經不精確。這個領域的可靠度,可以到 99% 左右。

 

但直接請 AI 去做文獻引用,這個正確率雖然最近有提升,但大概就是從全部亂講,到四成亂講的程度。也就是 60% 左右的準確性。

 

閱讀更多 »

01_innovarad_WJYing_Meta-analysis_20250309_0222
2025 / 3 / 13

指導老師也上過新思惟,想及早起步的我,一定要來看看!

 

作者:慈濟大學 醫學系 王家穎 同學

 

 

01_innovarad_WJYing_Meta-analysis_20250309_0222

 

 

論文的起步一個比一個早,我也得趕快跟上!

 

我目前是實習醫學生五年級,由於想透過論文增加面試的競爭力,加上想要從實習就慢慢累積,為日後 PGY 及 R 打下研究基礎,所以在大四下時,就找了臨床老師帶領我學習寫論文。

 

而從指導老師的簡歷知道老師以前上過新思惟的課,又在學校舉辦實證醫學課程的時候,也時不時聽到新思惟被提起,本來想說等住院醫師有薪水之後再來上課,但現在大家也越來越早起步,所以詢問老師意見,並積極爭取經費,也順便在有來台北的時候,就看看新思惟的上課地點到底在哪裡,一步一步接近來上課這件事。

 

來上課有很多收穫!講師將過來人的經驗濃縮為精華課程,雖然還很多東西對初學者的我來說仍然陌生,但因為目前嘗試在寫論文,所以在論文段落書寫的相關講題上特別有感。

 

例如:「英文能力好不好,與寫作邏輯是兩回事」,這個觀念讓我減少了許多藉口與阻力,也讓我更能夠建立正確的研究寫作思維。

 

閱讀更多 »

01_FB_Office Hour_121
2024 / 11 / 27

問:AI 正在讓你做出錯誤決策?

 

 

 

01_FB_Office Hour_121

 

 

答:(蔡依橙)

 

如果你還沒有確認正確性的能力,千萬不要使用 AI 去做你無法驗證的事。

 

最近有同學在 Office hour 問我問題,我發現他的提問有點奇怪,在我進一步釐清並追問之後,才發現原來同學是使用 AI 工具去讀論文。

 

 

這段文字,你先看看,哪裡奇怪?

 

主題我稍微做點馬賽克,大概類似「給予病人某介入之後,去評估疼痛指數的下降程度」。所以他用 PubMed 找了有這些介入也有疼痛指數的論文,全部丟進 AI 工具裡面。

 

接著,他對這些 AI 工具詢問,請他們萃取出做統合分析需要的數值。

 

AI 給了一堆中文說明跟歸納,並告訴他,其中好幾篇文章,並沒有給出疼痛指數的數據。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