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蔡依橙)
準備當然是越早越好。一年大概是平均需要的日子,但如果你運氣不好,或者策略有點失誤,就有可能會錯過。兩年應該就沒問題了。
作者:新竹馬偕 陳星元 醫師
拿著名牌緩步走入會場,滿滿的學員已經準備好筆電等著聽課。放眼望去有看起來很資深的主治醫師,也有不少看起來年輕的住院醫師、總醫師或主治醫師。
我不禁懷疑起自己,一個 PGY 真的適合來上這堂課?會不會新思惟的廣告只是一場吃錢的騙局?會不會這門課程根本不適合初學者呢?會不會我今天一整天就要浪費在這裡?
這種害怕受到傷害的心情很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不論是凱閔醫師、秉濤醫師或是蔡校長的課程,都是用最清楚、明白的簡報設計來講述。從字體的選擇、大小以及編排的順序,完全可以感覺出他們的用心,他們願意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告訴我們,他們曾經走過的冤枉路,並且教導我們怎麼走才是比較好的方式。
匿名問卷統計,所有學員給籌備團隊的滿意度,全部分數皆高於 4.70 分,最高達 4.86 分,非常感謝大家給予支持與肯定。
根據統計,本次學員組成如下:
講師們都曾是研究新手,一路不停摸索、試錯,在研究路上靠自己成長。如今,我們整合了講師經驗,歸納出最高效益的系統性做法,將 meta-analysis 的論文一一拆解,從規劃、架構、專有名詞,到圖表優化,搭配互動實作,最終實際在自己的電腦上跑出可以投稿的 Figures 與 Tables,希望讓你實際體驗,其實 meta-analysis 並不難!
感謝大家課後的匿名手寫回饋,內容非常精彩,包括對課程的評價以及學會使用軟體時的心情,顯示不管是研究初心者或是資深研究者,都能在工作坊中有豐富的收穫,很榮幸新思惟的課程能給您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啟發!
以下是參加者的手寫回饋,每一份鼓勵,都是讓我們前進的動力;每一條建議,也將出現在我們的檢討會議,繼續努力!
謝謝!
答:(蔡依橙)
是的,建議找指導老師,才不會分析了半天,可是跟臨床經驗或主流看法相去太多,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才有人可以指點。先舉個例,以下兩篇,都是來上課後,回去沒多久就發表的文章。
你可以發現,其實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找自己醫院裡面,曾經上過新思惟課程,也實際有發表的前輩合作。這是因為在clerk / intern / PGY / R 時期,其實對專科領域並不熟悉,但論文寫作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那種臨床感,以及對專科的敏銳度。
作者:北醫 林旻翰 醫師
第一次得知新思惟是在我的醫學生時期,當時從網路廣告僅得知有一些投影片及報告設計的課程,對於見習階段的我來說,雖然有點興趣,在每次的臨床或學校報告中,總是希望自己兼顧內容之餘,也有一些設計的巧思,讓聽者能更融入其中,但當時的我因課業沒有立即的需求之下,沒能參與相關的工作坊或活動。
進入 PGY 一年之後,有機會參與醫院初步的研究計畫與工作,對於從沒有接觸研究的我來說,每天負擔臨床工作學習之餘有點力不從心,也因為少了許多臨床經驗,比較缺乏研究上的敏感度,對於整理臨床資料或是主題撰寫比較沒有方向。
作者:台東縣綠島鄉衛生所 黃奕竣 醫師
距離上次在新思惟上課僅僅是三個多月前的事,帶著部落格的架構回家至今,已經讓我養成常常寫作的習慣,在與長官開會前,透過文字整理思緒,發言時能更聚焦、提出建設性專業意見。
在「醫療再突破,離島遠距心連心」記者會上,能為綠島居民發聲,同時具有溫度。也讓以前投稿常吃閉門羹的我,也能在新頭殼 Newtalk 刊登自己針對空轉後送平台的建言、在自由時報發布自己對於綠島遠距醫療的想法,在「就是愛綠島」社團嘗試回答居民長期以來對於「遇到嚴重傷患時,衛生所的定位」的疑義,首次發文就得到關注和認同,也達到衛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