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問,他找到一個題目,想要做統合分析,但是發現這個介入,在目前既有的九篇研究中,全部都確定是有效的。這樣統合起來,結果當然也是有效。那麼,還值得去做嗎?
為既有的研究成果,做進一步的分析。
當然值得。
因為即使這個介入在所有的研究中都說有效,但是他們的效應值還是有高有低,有的超級有效,有的普通有效。
同學問,他找到一個題目,想要做統合分析,但是發現這個介入,在目前既有的九篇研究中,全部都確定是有效的。這樣統合起來,結果當然也是有效。那麼,還值得去做嗎?
當然值得。
因為即使這個介入在所有的研究中都說有效,但是他們的效應值還是有高有低,有的超級有效,有的普通有效。
答:(蔡依橙)
最近陸續有些 PGY 同學跟我回報,順利申請到想去的科別了!
大家都知道,PGY 時期訓練忙碌,所以,如果能夠有刊登的話,只要有 impact factor,不管是 SCIE 或 ESCI,都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主考官們自己多少也寫過論文,很能理解,對於一個生涯剛起步的人來說,能完成並刊登一篇有分數的論文,代表的是你真心想要突破自己,也願意持續努力。聽到同學們的消息,很替大家高興。
要提醒一件小事情,就是應徵不同科別的時候,所提出的履歷論文還是要注意一下。
問:我在一家地區醫院工作,因為不是醫學中心,又有固定合作的後送機制,所以重大疾病和急重症,幾乎都會送往更遠的醫學中心去治療,很多有點特別的疾病,最後開刀的紀錄或者重要的檢查結果,都不在我們醫院。這樣我要怎麼找到主題來寫論文?
答:(蔡依橙)
同學這個問題,其實我很常被問到,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在醫學中心工作,而醫學中心在民眾心目中也有分等級,真正什麼疑難雜症都會留下來的,只有少數幾家。
這問題我分成兩個部分回答,就是你自己想寫的是「臨床論文」還是「統合分析」?
作者:三總北投分院 精神科 陳臻平 醫師
這次新思惟舉辦的 meta-analysis 工作坊,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體驗。雖然過去就有發表論文的經驗,但主要是進行 original study、幫老師收案、設計方法和分析結果,雖然過程中學習了非常多,但在師長忙碌之下,有些細節必須自己摸索,效率有時並不高,特別是對於如何發表至 IF 高的期刊,也還是個菜鳥。
其實自己對於周邊師長或某些學長姐們「量產論文」的能力也是很羨慕。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由於知道 meta-analysis 不需要 IRB、informed consent 等繁瑣流程(只要牽扯到這些繁瑣流程就會有很多人事和行政問題,有時反而會讓在成長中的年輕醫師為了瑣碎的事情分心,不利於學習效率),加上自己對於統計不排斥,就決定參加這次的工作坊。
作者:臺北醫學大學 練宜婷 同學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曾說:「知識就是力量(scientia potentia est)。」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統合分析(Meta-analysis)作為一種強大的研究工具,其重要性愈加突顯,透過系統地整合來自多個研究的數據,不僅能夠提供更為準確的結論,還能揭示潛在的趨勢和關聯,幫助我們在複雜的問題中找到明確的方向,進一步推動科學的進步。
課前,先讓我們研讀的指定論文,正是蔡校長團隊發表關於 coenzyme Q10 是否能顯著減輕 fatigue 的研究,總計收入 13 篇隨機對照研究 RCT,共萃取出三種不同格式的數據,做合併分析,並有 sensitivity analysis、subgroup analysis、meta-regression、funnel plot,研究依循 PRISMA 2020,並使用 Cochrane Risk of Bias 2。
蔡校長在課程中,詳細解釋論文的每一段闡釋重點,分層分析,並簡明扼要指出 Reviewer 愛看的形式,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一件非常珍貴的事情。
作者:臺大醫院 教學部 陳穎寬 醫師
參加了這次的 meta-analysis 工作坊後,我對於論文寫作的理解有了顯著提升。過去我對論文的撰寫充滿未知,尤其是在如何組織內容與呈現數據上,經常感到困惑。然而,透過這次課程,我獲得不少寶貴的見解與技巧,在未來的論文寫作中少走冤枉路。
首先,工作坊中提到的圖表順序與內容結構,讓我明白論文的撰寫並不是隨意的排列組合,而是有其特定的邏輯與順序。
老師強調,在撰寫論文時,應該先從圖表下手,確定自己想說什麼樣的故事後,決定圖表的順序,再依據研究方法、introduction 與 discussion 的順序進行撰寫。這樣的架構不僅能夠讓讀者更容易理解研究的核心,也能提高論文的專業性,增加被 accept 的機會。這些眉角的分享,無疑讓我在未來撰寫論文時更加游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