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各位朋友的支持,2025 / 5 / 17(六)的《統合分析工作坊》,現已報名截止。
問:最近想做一個 updated meta-analysis,如果跟之前發表的文章相比,新增了 subgroup 分析,以及之前那篇統合,提到某篇 trial 他找不到資料,但我們找到了,這樣有機會發表嗎?
答:(蔡依橙)
可以的。
如果這個 subgroup 分析得出的訊息很有意思,而且你資料更完整,呈現出來的解讀也有所不同,就有刊登的機會。
不過,一般來說,updated meta-analysis 最好是在篇數上有 50% 的增加。如果前一篇統合了 6 個 trials,你這次因為年份較晚,又多了 3 篇新 trials,總共有 9 個,會比較容易被接受。這樣即使分析出來結果是一樣的臨床意義,也比較容易被接受。
意思就是說,之前統合六篇說藥物有效,你這次九篇也是有效。或者之前統合六篇說無效,你這次統合九篇還是無效。光是因為篇數更多、資訊更新,就有機會被刊登。因為你的新統合,增加了趨勢確認、篇數跟可信度。
答:(蔡依橙)
獲得別人的認可,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重要需求。
一位醫學生透過老師介紹來問我:「當個臨床技術很好的醫師,做了許多研究登上 PubMed,但這些專業的醫學論文,到底有誰會讀?是不是乾脆自己成立一個 YouTube 頻道,還更有宣傳效果,訂閱數跟觀看數都更多,偶爾還能接業配。」
很榮幸同學信任,能提出這樣直接的問題。我也就自己的經驗跟看法作回覆。
作者:佳里奇美醫院 心臟科 林裕民 醫師
新思惟的課程真的讓我在學術寫作這塊成長很多,尤其是論文結構、文獻回顧,以及回應審閱者的部分,帶給我不少實用又貼近實務的建議。
身為一名心臟內科醫師,平常要處理大量臨床數據。每當要把這些資料整理成論文時,總覺得很吃力,腦中想法一堆卻不知如何下手,怎麼安排內容、怎麼寫得清楚。這堂課正是釐清這種「不知道怎麼開始」的痛點,提供了一套很有系統的寫作方法。
課程一開始,老師帶我們從論文的基本結構講起,包括 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 和 Discussion,我第一次覺得這些平常「覺得知道但又不太確定」的東西,原來可以這麼有邏輯。
腎結石是一種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會導致劇烈疼痛,甚至影響腎功能,而糖尿病患者的腎結石風險又比一般人更高。因此,黃醫師團隊希望了解新型降血糖藥物(SGLT2i),否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罹患腎結石的風險。
黃醫師團隊利用 TriNetX 研究資料庫,篩選出 2015 年至 2023 年間,罹患第二型糖尿病且開始使用 SGLT2i 的成年病人,並將他們與使用其他糖尿病藥物(DPP-4 抑制劑與 GLP-1 受體促效劑)的患者進行比較。研究涵蓋約 50 萬名患者,並進行長達五年的追蹤,以評估新診斷出的腎結石發生率。
結果發現,與 DPP4 抑制劑使用者相比,服用 SGLT2i 的病人,罹患腎結石的風險降低了14%;與 GLP-1 受體促效劑使用者相比,風險則降低了10%。
統合分析的結果,也支持 SGLT2i 能降低腎結石風險的結論,顯示 SGLT2i 可能不僅能幫助控制血糖,還能減少腎結石的發生。
黃醫師團隊認為,這項研究的發現,對於需要選擇糖尿病治療藥物的醫師與患者來說,是一項重要的參考資訊。SGLT2i 或許能在控制血糖的同時,額外降低腎結石風險,提供雙重好處。
不過,研究仍有其限制,例如無法確保所有患者都確實按時服藥,且仍需進一步的臨床試驗來確認其機制與長期影響。未來若能有更多針對腎結石預防的研究,將有助於醫療決策與患者健康管理。
恭喜黃醫師!
收集到的資料很多,「我要寫成一篇超大的論文,還是我要切一小段切一小段?」這是很多研究者,在漫長的研究人生中,總會遇到的困擾。怎麼讓文章呈現的相對精彩,點擊連結看看講師怎麼說!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種主要影響 5 歲以下兒童的血管炎。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開始關注川崎病是否與神經發展障礙(如 ADHD、自閉症、智能障礙)有關。
為了釐清這個問題,許智維醫師團隊透過 PubMed 和 Embase 資料庫,納入 4 篇符合篩選條件的研究,分析了來自 145 萬多名受試者的資料,比較曾經罹患川崎病的兒童與健康兒童在 ADHD、自閉症和智能障礙的發生率,也進一步比較兩組兒童的智力測驗(IQ)分數。
研究結果顯示,曾罹患川崎病的孩子,日後被診斷為 ADHD 的機率,比起健康兒童高出 76%(HR = 1.76)。然而,在自閉症(HR = 1.68)和智能障礙(HR = 1.39)方面,發生率沒有顯著差異。根據智力測驗的數據來看,川崎病並不會影響孩子的 IQ 分數,兩組孩子的表現沒有明顯不同。
許智維醫師團隊的研究釐清了川崎病與神經發展障礙的關係,曾罹患川崎病的孩子較容易出現專注力與行為控制的問題,但不會影響智力發展或增加自閉症風險。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 ADHD 症狀,及早識別並提供適當的支持,將有助於改善他們的學習與生活品質。
恭喜許醫師!
初步跑完統計後,你覺得結果有說服力嗎?如果連你自己都不確定,reviewer 更不可能買單!那到底該怎麼判斷數據是否值得發表,還是應該直接放棄?一起來看看蔡校長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