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各位朋友的支持,2019 / 8 / 11(日)的《統合分析工作坊》,現已額滿。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恭喜曾秉濤醫師,獲邀擔任國際研討會講者,簡報讓國際學者讚嘆!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本身很少參加這種「有外賓在場」的會議,不是因為我英文口語不好 (騙人,明明就是),而是因為我年輕時,曾經在一個日本舉辦的世界級精神科大會上,被電到體無完膚,從此在心底留下不可抹滅的傷痕,加上我個人秉持著「低調行事」的風格,很少主動參加這種活動。
這次承蒙蘇冠賓教授的邀請,參加了這場在桃園舉辦的短期聚會(週六下午 + 週日早上),並且報告我們最近在 JAMA Psychiatry 上面的文章。最初預設的狀況是:一群台灣醫師大家聚聚聊聊。怎知,節目表寄來,才發現原來是一場國際級的聚會!
被 JAMA Psychiatry 接受的心路歷程:
你也是這麼想的吧?
「擔任新思惟《統合分析工作坊》的講師,擁有超過 10 次以上的演講授課經驗,受邀國際演講,重新準備新的簡報與講稿,應該不難吧?」
那麼,你必須要回頭來看看,曾秉濤醫師是如何走到現在的!
答:(蔡依橙)
喔喔,同學這個問題很「後設」,也就是很 meta-。意思就是,你在上課的過程中,還能靈魂出竅一下,思考這一切到底怎麼構成的。
有這樣的想法,表示你可能有「構建」事情的傾向,這樣的個性很適合創業,就算不辭掉工作,在組織內,做「內部創業」也很好。希望以下的分享,對你有所啟發。
作者:高醫附院 內科 黃峻洋 醫師
以前都有耳聞 Google 等大公司,每年會固定拿一筆錢投資員工,讓他們嘗試新的 project。我照著這個思路,決定每年拿一筆錢當凱子 上一堂新思惟或其他成人教育課程。
而之所以選擇報名《統合分析工作坊》,是因為這真的是適合肥宅如我的論文寫作方式,感覺只要懂得在網路上努力搜尋與整理,就有機會產出論文。如果我能在住院醫師期間就能成功發表論文,或許對於未來的職涯發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按著這天真的想法,我把卡刷下去了!
作者:臺北榮總新竹分院 內科部 張智越 醫師
從住院醫師開始,雖然師長們都有意願指導我們做研究,但是繁忙的臨床工作,讓我無力再去思考,每天拖著累垮的身體回到家只想好好休息。
唯有考專科時,報名資格要有一篇發表過的期刊,硬擠出了一篇有模有樣的案例報告投稿到非 SCI 的期刊,心理當時也是感動不已。雖然這段期間斷斷續續都有去上一些相關的研究討論工作坊,但始終有聽沒有懂,一直無法踏出研究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