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統合分析

01_innovarad_SSFang_Meta-analysis_20200523_0364
2020 / 5 / 28

在新思惟,親手做出在博士班跑不出來的漂亮圖表。

 

作者:高雄醫學大學 護理學系 方楸淑 博士生

 

 

01_innovarad_SSFang_Meta-analysis_20200523_0364

 

 

博班同學使用的軟體,我一定也要來試試!

 

這個學期,我博士班的課程有修統合分析三學分。在學校,雖然老師已經有教導我們學理的部分,可是在跑統合統計軟體和分析的時候,還是會覺得很茫然。之前就有看過新思惟在 Facebook 的廣告,可是因為貴貴的學費讓我卻步,想說還是先用免費的軟體跑看看,圖表當然可以跑得出來,可是總覺得不是那麼的漂亮。

 

在某一次報告時,看到另外一個同學來上新思惟之後,我終於知道我們的不同!因為他是用新思惟推薦的 CMA 軟體,圖表果然真的很漂亮,所以二話不說,立馬報名了新思惟,希望可以來學這一套實用的軟體。

 

閱讀更多 »

00_FB_Meta-analysis_20200523_1404
2020 / 5 / 28

2020 / 5 / 23(六)課程照片記錄

 

 

00_FB_Meta-analysis_20200523_1404

 

 

防疫期間,無法出國旅遊,那麼,就在國內進修自己吧。這段期間,正適合為自己的職涯耕耘,然而,研究者常受限於沒有資源、沒有經費、沒有寫作經驗,有沒有一種研究方法,適合資源稀少、需要單兵作戰的研究者,零基礎也能快速上手?有沒有一堂課,能夠清楚的點出寫論文的流程、完整的架構,以及該避免的地方?

 

《統合分析工作坊》便是以此方向為核心設計,讓初學者也能迅速進入作戰狀態,集合優秀講師們的經驗,提供系統化的學習,帶領你避開菜鳥誤區,省下試誤的時間,在正確的方向上起步,破除一般人對統合分析遙不可及的迷思!

 

很早就想投入 meta-analysis 的投稿行列,但不知從何著手,今日在蔡校長和兩位優秀老師的講解下心得滿滿,也燃起了寫 paper 的鬥志,希望能盡快完成生平的第一篇 meta 文章,感謝新思惟,課程超棒!

 

統合分析是許多研究所於研究方法課程中討論到的內容,今日終於有機會能完整獲得統合分析的知識,更能實際操作軟體繪製圖表,令人十分興奮,心中多年的疑問,瞬間解答!

 

在經過仔細安排的學習過程裡,能清楚瞭解 meta-analysis 的流程與邏輯,加上精準設計的軟體操作教學,甚至能當場做出 SCI 期刊等級全套統合分析圖,高品質圖表讓 reviewer 拿起您的論文時,第一眼看到圖表便能認同,這是具有專業水準的團隊所做出,精確且精美的稿件。

 

這一切都太酷了~~自己居然有能力跑出 MA 的圖表,演練後整個人都熱血了起來,躍躍欲試!課程安排超好的,真的連初學者如我都聽得懂!

 

隨著環境與資源改變,新思惟在課程設計上持續精進與優化,並推出日益完整的研究系列課程,一路走來,協助許多校友突破寫作困境、邁入學術起飛,至今累計發表 SCI 已經超過 1800 篇!從 0 到 1 非難事,最難的是,願意跨出那一步。

 

以下,一起回顧當天熱情學習的照片記錄。

 

閱讀更多 »

00
2020 / 5 / 25

2020 / 5 / 23(六)「統合分析製圖大賽」得獎作品:楊雨潔醫師、張維浚營養師

 

 

 

00

 

 

上課一開始,當我在開場介紹的時候說,下午 2 點時,大家都能在「自己的電腦」上,畫出 SCI 期刊能接受的統合分析圖表時,很多同學是半信半疑的。「我真的可以嗎?用我的電腦就可以嗎?」

 

不過,經過講師與助教們的協助,所有同學都做出了作品,部分同學還有時間檢查各種細節,並優化表格,然後上傳參賽。在自己的電腦上能看到跟國際論文一樣,甚至更好看的圖表,是很令人振奮的!

 

閱讀更多 »

01_ESC_HuangHK_20
2020 / 5 / 18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以統合分析回覆對自家文章之討論,獲 European Heart Journal 刊登!

 

 

01_ESC_HuangHK_20

 

 

文章介紹

 

之前,黃暉凱醫師團隊,在頂尖期刊 European Heart Journal 刊登了一篇,關於不同的口服抗凝血劑與骨折風險的研究,獲得社群廣泛注目。

 

 

過陣子,日本琦玉的(對,這地名剛好跟一拳超人主角的名字一樣:琦玉 Saitama)研究者 Toshihiro Sugiyama 寫了一篇致編者信,指出文章中的細微發現,也就是 NOAC 類藥物比起 warfarin,雖然可以減少脊椎骨折的機會,但似乎不會減少髖部骨折或其他四肢骨折的機會,而且 NOAC 的保護效果,似乎主要在老人,對年輕人效益有限。然後提了一下自己過去曾經推廣過的理論,暗示由於因為病生理機轉,NOAC 的保護力或許只在特定的族群與部位。

 

其實這樣的致編者信,算是肯定整體結論,只是釐清一些對於次族群的主觀判斷不同。理論上,黃醫師團隊是可以不用回的,不過可能有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的建議聽進去,「只要有機會回,就要回」,不只把握了機會增加曝光,甚至還稍微炫技一下,採用了很特殊的方式回覆:跑個 meta-analysis 給你看。

 

黃醫師注意到,當初的研究,NOAC 對髖部骨折的保護力也不錯,只可惜稍微跨過 1(0.70-1.04),統計上不顯著。這種日後如果有更大量的數據,就有可能達到統計意義。於是他將包括他自己的研究在內的三篇文章,跑了 meta-analysis,作了張圖。

 

 

20200515_1833_00

 

 

可以看到,三個研究個別都通過 1,不顯著;但三個合起來之後,剛剛好就顯著了,上限為 0.99,剛好閃過 1。

 

一般的作者回覆,都是寫寫字回一回,有附圖的就很有誠意了。黃醫師團隊還跑了 meta-analysis,送 forest plot 一張,用高等級證據委婉的說:「其實我覺得不見得是機轉、部位、次族群的問題耶,也許只是單一研究的個案數不夠。」

 

回覆上有禮謙和,也同意 Dr. Sugiyama 提出的大方向。是個高手過招,決勝於無形之間的精彩討論。

 

嚴格說來,這個 meta-analysis 是可以單獨寫成一篇 original article 的,而且剛到 0.99 就被黃暉凱醫師抓到機會,時機也相當早。不過他仍選擇將這個主題用在致編者信的回覆上。通常這會出現在「手頭上有很多好題目正在發展」的資深研究者,因為他不缺好題目,所以一有機會可以發表,就乾脆提交出去。

 

你也可以發現,黃醫師替這個回覆,取了一個堪比 original article 的題目。雖然在升等計分上只能算是致編者信,但在 PubMed 上看就是個強大論述,內行人真點進來看,也會佩服黃醫師團隊對於資料與主題的掌握能力。更重要的,先發表,就搶得先機,日後這領域的 original article 或 review,都必須引用這篇首先發現 NOAC 對髖部骨折有效的「致編者信」,對自己的總引用數也有推升效果。

 

如果您是已經在自己的領域有了幾篇文章發表的研究者,蠻建議可以參考這一系列的論文與問答,很有學習意義!

 

 

恭喜黃醫師!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00510_0376
2020 / 5 / 15

講師們的血淚豐富經歷,讓我們省去許多摸索時間。

 

作者:高醫附醫 外科 張博智 醫師

 

 

Meta-analysis_20200510_0376

 

 

已經年逾不惑的我,在臨床醫療打滾近 20 年,因為缺乏脫離舒適圈的勇氣,雖然也曾更換過不同的臨床工作場域(都是醫學中心級的醫院),但因個性和所屬次專科病患群使然,發覺自己也還蠻喜歡在教學醫院裡,除了基本的日常臨床執業外,也可以享受跟醫學生相處的感覺。

 

正所謂的「教學相長」,除了帶領後進學習、長知識外,更可從中彌補學識和臨床執業不足的地方!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