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匿名
很榮幸有機會來參加《統合分析工作坊》,這個由新思惟所打造的實用課程,若沒有學校經費支持,真的會令人產生打退堂鼓的念頭,因此非常珍惜這七個小時緊鑼密鼓的課程。
先前已對統合分析有初步的概念,但仍覺得有障礙,不知道如何執行、軟體如何使用,直到有這個機會接觸新思惟的工作坊,才發現課程設計可以這麼緊湊有趣,又有效率。
作者:匿名
很榮幸有機會來參加《統合分析工作坊》,這個由新思惟所打造的實用課程,若沒有學校經費支持,真的會令人產生打退堂鼓的念頭,因此非常珍惜這七個小時緊鑼密鼓的課程。
先前已對統合分析有初步的概念,但仍覺得有障礙,不知道如何執行、軟體如何使用,直到有這個機會接觸新思惟的工作坊,才發現課程設計可以這麼緊湊有趣,又有效率。
足部與踝部的門診手術,手術部位疼痛,是常見的術後抱怨,除了口服止痛藥以外,從膕窩處,針對坐骨神經做注射,以達到神經阻斷的效果,也是近年流行的止痛方式。不過,究竟要做單一次的注射(single injection),還是要埋入管路,以藥物注射幫浦持續給藥(CPSNB),則沒有定論。
馬醫師與蔡醫師團隊,預計回顧相關臨床研究,並作統合分析,以回答究竟 CPSNB 連續給藥的方式,是否真的比較有效,並總結其安全性狀況。
研究最後收入五篇 RCT,統合之後發現,術後一天與兩天,使用 CPSNB 連續給藥者,其疼痛指數的確明顯下降,而且沒有顯著的神經後遺症或感染,但有些小併發症會發生,通常與幫浦和管路有關,例如最常見的是藥劑漏出。
作者總結,CPSNB 是個能有效控制疼痛的技術,值得繼續施做,但未來若有大型研究,建議可繼續追蹤主要併發症(如神經後遺症、感染等)的發生比例,是否真如初始經驗所見如此安全。
最近馬醫師與蔡醫師組成的團隊,已經抓到骨科領域的發表訣竅,並組成能夠迅速反應並執行的分工方式,在投稿方面手感也不錯,連續有多篇獲得好成績,非常厲害!
恭喜馬醫師與蔡醫師!
老人家的股骨頸骨折,若沒有位移,一般可用內固定做治療,但雖然手術固定簡單,但之後的再手術比例一直居高不下,於是開始有人倡議,或許我們該一開始就改用半人工關節置換術,以減少之後的再手術比例。但究竟整體來說,再手術比例是否下降,以及手術相關的死亡率是否增加,就是後續的評估重點。
馬瑄孝與蔡尚聞醫師團隊,收尋了大量醫學文獻資料庫,初步取得 441 篇文章後,得到三篇品質不錯的研究納入統合分析,結論是,雖然比起半人工關節置換,內固定的住院天數較短,但整體死亡率其實差不多,且再手術比率的確顯著增加 4.4 倍。
作者群認為,以目前的文獻證據來看,對於沒有位移的老人家股骨頸骨折,半人工關節置換術或許是個值得推廣的手術。
這樣的統合分析,對於臨床工作者有很不錯的治療實證指引,省下大家自行搜尋資料庫的時間、自行篩選 441 篇文獻的時間,自行閱讀 3 篇高品質研究的時間、自行合併統計觀察趨勢的時間,而能直接應用在患者身上,是很實用的優質資訊。
恭喜馬醫師與蔡醫師!
經過早上的密集介紹,與中午的高強度指導,所有同學都順利做出 meta-analysis 的核心圖表,並實際操作過一次 CMA,知道自己在那邊會卡關,也由助教們即時協助,避開難關,走向成功!
投稿跟下棋一樣,少犯錯,就是贏。這次得獎的吳怡慧醫師、楊宗杰醫師,是兩夫妻一起來上課,上一次在 2016 年,也是兩個人一起來上簡報課。在課後的閒聊中,他們提到,預計兩個人同心協力,盡快寫出屬於自己的論文。
在欣賞兩位得獎的作品前,我們先一起來當 reviewer,給以下投稿的同學們建議。先試著自己想想,那邊還有改進空間,你會怎麼描述。然後看看我們的評語,練習對圖像的敏銳度。
開始囉。
作者:邱家佑 醫師(Internal medicine resident,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Lincoln medical Center, NY, USA)
相關文章:[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對於艱難桿菌的 Vancomycin 治療劑量之統合分析,獲 Antibiotics 刊登!
上《統合分析工作坊》之前,其實我心中已經想好兩個主題,希望上課完回去可以做。在上課的過程中很順利地依照老師的指導作出圖表,回家之後便開始依照老師上課中教的確立關鍵字,花了好幾個小時有計畫地搜尋,結果沒想到在我搜尋到一半的時候,發現我第一個主題已經被別人做出 meta-analysis,感覺我沒有辦法再從裡面分出 subgroup 去做。
沮喪地開始搜尋第二個題目,結果搜尋到一半,過了好幾好個小時,發現又被人做過了,這時候想說完蛋了,繳的學費都丟到水裡。秉持著我都已經花大錢上課,一定要做出一個東西出來的精神,想了第三個題目,也就是現在發表的這個。
口服 Vancomycin,是初次艱難桿菌感染患者的第一線治療,但到底一開始要給多少劑量,目前沒有共識。邱醫師團隊,預計回顧過去的研究,去評估出最適當的劑量。
收入三個研究共 137 位患者後,其中 53 位是以低劑量治療(< 2 g/day),84 位是以高劑量治療(2 g/day),結果發現,兩組的復發率並沒有不同。
邱醫師團隊的研究,為目前這個議題的趨勢提供了小結,供臨床醫師治療參考使用。
恭喜邱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