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改版後的匿名問卷統計,所有學員給籌備團隊的滿意度,全部分數皆高於 4.88 分,單堂分數最高達到 4.96 分,非常感謝大家給予支持與肯定。
2023 年 4 月 15 日(六)9:00a – 4:40p
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張凱閔醫師 / 曾秉濤醫師 / 蔡依橙醫師
【新年新希望】零基礎起步,發表人生第一篇統合分析。
這次改款後的課程,是從根本開始全新打造的。
為了體現課程所教的技術,是初學者都能理解的方法,講師們離開了自己熟悉的次專科範圍,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從頭開始認識領域現況,並找到適合撰寫的主題,運用課程的教學內容,完成分析、寫成論文,並登在影響係數約 6 分的期刊。(細節參閱「指定論文(2023-)」頁面)
接著,根據這個過程中的各種觀察,把初學者容易卡關、可能會遇到瓶頸的部分,系統性整理成課程內容,用最方便理解的方式陳述,達成高效教學。
新思惟最著名的互動實作,一樣保留下來,並重新設計,同樣讓各位做完整篇論文的統計,畫出國際期刊與審閱者都愛不釋手的漂亮圖表。
從找題目、文獻評讀到統計製圖,從寫作、投稿到 revision,整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對初學者比較困難的部分,通通都放進了這次的課程。
問:校長好,我寫了一篇統合文章,納入 6 篇做分析,結果跨中線(不顯著),投稿後,其中一個審閱者認為,文獻評讀中,有一篇為高風險,建議我去掉,並重作分析。
所以我應該是保留原本 6 篇做 systematic review,但在最後做 meta-analysis 去掉這篇嗎?流程圖的最後一格,寫 6 篇收入評讀,但量化分析只有 5 篇,這樣嗎?
答:(蔡依橙)
你的流程圖,最後一格忽然從 6 變成 5,卻沒有寫出排除理由。我認為即使應付了這個審閱者,但其他的審閱者,或者刊出後看見的讀者,可能會覺得很怪,甚至有意見,寫 letter to editor 來表達困惑。
所以真想變成 5 篇,要在之前的步驟就用清楚的規則把它剔除。在 Materials and Methods 也要重新設定 inclusion / exclusion criteria,這樣才標準。
也就是說,我們規定一個考試方式,有筆試,有口試,明明人家考進來 6 個,我們不能在榜單出來後,才說「我覺得這個人品質不好」,就刪掉 1 個。
真要做,就是在口試的時候直接打低分,也就是 exclusion criteria 就要先講;不然就是 protocol violation 了。
問:課後找到主題後,我的統合分析,總分析搞定了,正在切 subgroup。我想切左右側分別來看,但其中有一篇研究,其左右側沒有寫清楚,這篇可以直接去除,只做總分析,不放到 subgroup 分析嗎?還是乾脆不要用左右側來分析 subgroup?
答:(蔡依橙)
可以的,你可以去掉這篇,就說這篇 unspecified,所以不納入左右側分析。
方法學 Materials and Methods 那邊,記得說缺資料的你都會寫 Email 去要。之後結果 Results 說左右側 unspecified 而去除這篇,就表示你有問,但對方沒有回,你還是不知道究竟他們是研究左邊還右邊。
當然,如果你要直接避開左右側 subgroup 分析也可以,但如果你研究數也不少,只是少一篇,而這個左右側分析又很精彩,選擇保留可能對你的文章幫助比較大。
同學,你上課後到今天才三週,已經快做完分析了,真的是很快。加油加油,希望盡快聽到你的好消息。
之後 revision 如果遇到困難,還可以繼續來 Office Hour 問喔!
問:校長好,我是上過課的 PGY 校友,最近我有一篇論文投稿至某某期刊,已經過了 72 天,而狀態停留在 Editorial Assessment,似乎沒有進到 peer review。官方網站寫,他們是「77 days (median) to first decision for all manuscripts」,請問我是否可以寫信給 Editorial office 詢問論文狀態?若要寫,如何才能不失禮貌地請他們加快進度呢?
答:(蔡依橙)
同學我記得你,恭喜你發展得不錯!
這是很常見的問題,請參考這篇,我之前寫的,很詳細。
問:校長好,我現在文章寫得差不多了,但實在希望能找有經驗的領域專家當指導者,我記得你有提過一篇文章,如何尋找適當老師,以及怎麼寫信請人指導。我找不到那篇,可否傳給我?
答:(蔡依橙)
先給你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