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共享榮耀

01_J_Ophthalmology_ChenYY_05
2020 / 7 / 2

[快訊] 程羽嬿醫師團隊,以 iStent 作為單一手術治療開放性青光眼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刊登!

 

 

01_J_Ophthalmology_ChenYY_05

 

 

文章介紹

 

青光眼的分類中,隅角開放性青光眼是最常見的,第一線治療是用眼藥水降眼內壓,當藥物治療不佳,或有嚴重副作用時,則可考慮手術。

 

過去數十年,小樑切開術曾為主流,但之後產生的纖維化疤痕仍可能阻礙房水流動,導致復發。近年開始流行微創青光眼手術 micro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 (MIGS),盡量減少手術範圍,避免纖維化疤痕形成,其中,置放 iStent 就是一個常見的手術。

 

程羽嬿醫師預計回顧既有文獻,看看在眾多的研究整合起來之後,iStent 的治療效果如何,能夠維持多久,以及新舊兩代的 iStent 效果是否有差異。

 

總共收入了近 20 年共 17 篇論文 978 支眼睛,並針對其降眼壓效果、減少眼藥水使用效果、iStent 新舊代、追蹤時間等做分析。結果發現,iStent 能夠有效降低眼內壓,成功率甚高,副作用甚少,手術後仍需要滴的眼藥水也顯著減少。分組研究則發現,兩代的 iStent 效果都很好,並沒有新的比舊的好的狀況。追蹤即使到 42 個月,治療效果都一樣不錯。

 

總結來說,iStent 作為單一手術,能有效的降低眼內壓與青光眼相關藥物的使用,效果可持續至少 42 個月。

 

程羽嬿醫師是資深的新思惟之友,上了研究課程,就寫出臨床研究論文;上了健保資料庫課程,就寫出健保資料庫論文;上了統合分析課程,就寫出統合分析論文。是個認真上課、認真吸收、認真實踐的傑出校友。

 

本篇論文的製圖,都依照上課所建議的排版,相當整齊漂亮,只有字型改為雜誌社風格,本身的空間配置均屬上乘,學以致用,非常用心。

 

 

20200701_215035

 

 

 

恭喜程醫師!

 

閱讀更多 »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114_1234
2020 / 7 / 2

用好題材,通過論文快審,登上高分期刊。

 

作者:義大大昌醫院 胃腸肝膽科 葉人豪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葉人豪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初期大腸癌使用內視鏡切除與手術預後之統合分析,獲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刊登!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114_1234

 

 

兩個月前的一晚,剛下診準備喘口氣,手機鈴聲忽然響起學長的來電:「我們的論文被接受了!」

 

就這樣,在又驚又喜中,收穫了人生頭一張「論文快審+預先接受」的體驗券。

 

閱讀更多 »

01_CGH_YehJH_02
2020 / 6 / 19

[快訊] 葉人豪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初期大腸癌使用內視鏡切除與手術預後之統合分析,獲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刊登!

 

 

01_CGH_YehJH_02

 

 

文章介紹

 

T1 分級的大腸癌,指的是癌症侷限在黏膜與黏膜下層,由於病灶表淺,除了傳統的大腸手術切除外,近年也流行使用大腸鏡在檢查時直接移除。雖然理論上可行,預後猜測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但最終還是需要以實證資料做進一步確認。

 

於是,葉人豪醫師團隊,預計統合目前文獻中的所有研究,為這個問題做出結論:究竟 T1 級別的大腸癌,使用手術切除與內視鏡切除,長期預後會不會有差別。

 

本統合分析,收入了 17 個研究,共 19979 位患者。中位數追蹤時間為 36 個月。結果發現,內視鏡與手術切除,在以下面向都沒有差異:總存活率、無復發存活率、疾病死亡率。不過,內視鏡切除,患者術後的併發症少很多(2.3% vs 10.9%, p < 0.001)。內視鏡之後追加手術切除,其預後與一開始就選擇手術切除一樣。與 T1 大腸癌預後有關的因素,是淋巴血管侵犯與直腸癌,但與黏膜下侵入深度無關。

 

作者總結,根據既有的實證資料,T1 大腸癌的治療方式,應優先選擇內視鏡切除,如果切除不完整,再考慮追加手術,其預後與一開始就選擇手術是一樣的。

 

這是個臨床上很重要的議題,作者群選擇了重要的因素來統合,最終也給出了相當明確的建議,是個相當仔細且俐落的分析,臨床意義也很強。登載在高分期刊,實至名歸。

 

 

恭喜葉醫師!

 

閱讀更多 »

01_OCR_LeeWC_01
2020 / 6 / 5

[快訊] 李威成醫師團隊,關於上顎擴張或牽引後之咽部氣道改變之統合分析,獲 Orthodontics & Craniofacial Research 刊登!

 

 

01_OCR_LeeWC_01

 

 

文章介紹

 

在齒顎矯正領域,快速上顎擴張(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RME)與使用牽引器做上顎牽引(facemask; FM)都是常見的治療。不過,究竟治療過後,對於呼吸道的改變如何,目前有許多結果略有不同的研究,李威成醫師團隊預計做個統合分析,將這個領域的成果做個總結。

 

研究收入了 9 篇有對照組且追蹤超過 6 個月的研究,並包括 2D 與 3D 兩種影像。結果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在鼻通道與口咽上部呼吸道,有明顯進步,但在口咽下部與顎部以下,不管用 2D 或 3D 影像量測,都沒有明顯改變。

 

總結來說,RME 或 FM 的治療,可以增加口咽上部以上的呼吸道尺寸,但對於口咽下部,並無明顯改善。

 

對於臨床上常做的手術,若有療效的疑問時,將文獻做個統合,了解整體趨勢,是個對自己臨床有幫助,也能順道寫成統合分析的好主題。

 

 

恭喜李醫師!

 

閱讀更多 »

01_IJQHC_ChiuCY_05
2020 / 6 / 1

[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周末出院患者預後的統合分析,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 刊登!

 

 

01_IJQHC_ChiuCY_05

 

 

文章介紹

 

過去的研究發現,在周末住院進來的患者,或在周末開刀的患者,死亡率都比平日高,是知名的 weekend effect。不過,周末出院的患者,會不會有一樣的效應,目前的研究結果不一,邱家佑醫師預計整理文獻,做個統合分析,作為現況總結。

 

研究收入了 20 個研究,分別來自 7 個國家,其中有 13 篇為美國研究。分析後發現,出院與患者的預後沒有太大關係,包括 30 天再住院、30 天死亡率、30 天入急診、14 天追蹤,都沒有明顯的差別。

 

不過,如果單獨將美國資料拿出來看,會發現 30 天再住院率顯著較高,不過這些研究的異質性太高,在解讀上要小心,有可能與醫療資源不均有關。

 

邱家佑醫師趁著要到美國擔任住院醫師前,在新思惟多次進修研究與簡報技術,希望用實力在美國體系中獲得肯定,近年成果相當豐碩

 

這篇統合分析特別之處在於,一開始的分析結果為「沒有差異」,但他注意到了美國的特殊之處,並找到「有差異」的點,並提出他的看法,非常有意思。這樣的發表內容,也顯示他在美國工作一陣子後,對於醫療體系的洞見,能見人所未見,用特殊的 subgroup 方法找到亮點。

 

 

恭喜邱醫師!

 

閱讀更多 »

01_ESC_HuangHK_20
2020 / 5 / 18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以統合分析回覆對自家文章之討論,獲 European Heart Journal 刊登!

 

 

01_ESC_HuangHK_20

 

 

文章介紹

 

之前,黃暉凱醫師團隊,在頂尖期刊 European Heart Journal 刊登了一篇,關於不同的口服抗凝血劑與骨折風險的研究,獲得社群廣泛注目。

 

 

過陣子,日本琦玉的(對,這地名剛好跟一拳超人主角的名字一樣:琦玉 Saitama)研究者 Toshihiro Sugiyama 寫了一篇致編者信,指出文章中的細微發現,也就是 NOAC 類藥物比起 warfarin,雖然可以減少脊椎骨折的機會,但似乎不會減少髖部骨折或其他四肢骨折的機會,而且 NOAC 的保護效果,似乎主要在老人,對年輕人效益有限。然後提了一下自己過去曾經推廣過的理論,暗示由於因為病生理機轉,NOAC 的保護力或許只在特定的族群與部位。

 

其實這樣的致編者信,算是肯定整體結論,只是釐清一些對於次族群的主觀判斷不同。理論上,黃醫師團隊是可以不用回的,不過可能有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的建議聽進去,「只要有機會回,就要回」,不只把握了機會增加曝光,甚至還稍微炫技一下,採用了很特殊的方式回覆:跑個 meta-analysis 給你看。

 

黃醫師注意到,當初的研究,NOAC 對髖部骨折的保護力也不錯,只可惜稍微跨過 1(0.70-1.04),統計上不顯著。這種日後如果有更大量的數據,就有可能達到統計意義。於是他將包括他自己的研究在內的三篇文章,跑了 meta-analysis,作了張圖。

 

 

20200515_1833_00

 

 

可以看到,三個研究個別都通過 1,不顯著;但三個合起來之後,剛剛好就顯著了,上限為 0.99,剛好閃過 1。

 

一般的作者回覆,都是寫寫字回一回,有附圖的就很有誠意了。黃醫師團隊還跑了 meta-analysis,送 forest plot 一張,用高等級證據委婉的說:「其實我覺得不見得是機轉、部位、次族群的問題耶,也許只是單一研究的個案數不夠。」

 

回覆上有禮謙和,也同意 Dr. Sugiyama 提出的大方向。是個高手過招,決勝於無形之間的精彩討論。

 

嚴格說來,這個 meta-analysis 是可以單獨寫成一篇 original article 的,而且剛到 0.99 就被黃暉凱醫師抓到機會,時機也相當早。不過他仍選擇將這個主題用在致編者信的回覆上。通常這會出現在「手頭上有很多好題目正在發展」的資深研究者,因為他不缺好題目,所以一有機會可以發表,就乾脆提交出去。

 

你也可以發現,黃醫師替這個回覆,取了一個堪比 original article 的題目。雖然在升等計分上只能算是致編者信,但在 PubMed 上看就是個強大論述,內行人真點進來看,也會佩服黃醫師團隊對於資料與主題的掌握能力。更重要的,先發表,就搶得先機,日後這領域的 original article 或 review,都必須引用這篇首先發現 NOAC 對髖部骨折有效的「致編者信」,對自己的總引用數也有推升效果。

 

如果您是已經在自己的領域有了幾篇文章發表的研究者,蠻建議可以參考這一系列的論文與問答,很有學習意義!

 

 

恭喜黃醫師!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