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元景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躁鬱症患者之血液葉酸濃度的統合分析,獲 BMC Psychiatry 刊登!
「葉酸與躁鬱症關聯性」這篇統合分析,對我來說有三層特殊的意義:
- 這篇等於是我過去「精神營養學」研究的延伸作品之一;
- 自從離開醫院體系後,幾乎沒有機會投稿 open access 期刊(因為沒有經費了);
- 最重要的,再次挑戰「僅收錄少數文章的統合分析」,順利被期刊接受。
作者:元景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躁鬱症患者之血液葉酸濃度的統合分析,獲 BMC Psychiatry 刊登!
「葉酸與躁鬱症關聯性」這篇統合分析,對我來說有三層特殊的意義:
作者:元景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褪黑激素類藥物用以預防譫妄症之統合分析,獲 Sleep Medicine Reviews 刊登!
「Novelty 是一切投稿的基礎」,我想,有上過新思惟論文寫作課程的人應該都聽過這句話(或是其他各種論文寫作課)。當我還坐在台下,聆聽講師不斷反覆再三提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心裡就在想:「廢話,誰不知道有 novelty 就能行遍天下,問題是我現在沒錢也沒人,哪可能會有人、有資源來實現我的 novelty 呀!」
隨著時間過去,自從我上完新思惟的論文寫作課程,至今也已經五、六年左右了,我還是跟當時一樣,一直處於沒錢也沒人的狀態,每天寫作論文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跟家裡拿錢,一人校長兼撞鐘。但是,現在和五、六年前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我不再會說「現在沒錢沒人,哪可能會有人、有資源來實現我的 novelty」這種喪氣話了。
作者:元景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褪黑激素類藥物用以預防譫妄症之統合分析,獲 Sleep Medicine Reviews 刊登!
俗話說「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我轉」,當一條路大家都說此路不通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知難而退、無功而返。
然而,如果有少數人發現這條路,雖然陸路不通,但是走水路還是可以通;走水路不通,走空路還是會通,當你成為唯一一個打通這條路線的人,你就會看到別人未曾見過的美景。
譫妄症的風險因子以及早期症狀之一,就是睡眠週期混亂,由於褪黑激素對於維護良好睡眠週期有幫助,所以也有人用褪黑激素來預防譫妄症。曾秉濤醫師與其團隊,預計使用統合分析來總結,目前文獻中,褪黑激素預防譫妄症的效果,並進一步回答,哪一種藥物或劑量最有效。
經過文獻搜尋,共收入 6 篇隨機對照實驗,913 個成人參與者,結果發現,不管是使用 melatonin 5 mg/day、melatonin 0.5 mg/day 或 ramelteon 8 mg/day,比起安慰劑對照組,都有明顯效果。進一步以 SUCRA 方法分析,發現 melatonin 0.5 mg/day 是這三者中,擁有最好預防效果的。
本研究將既有文獻作了總結,並提供紮實證據,支持將低劑量褪黑激素類藥物,用於預防譫妄症。是一篇相當具有意義,且日後可能被教科書或 guideline 引用的研究。也是因此,順利登上超過 10 分的期刊。
恭喜曾醫師!
全肘關節置換術,最常被用於類風溼性關節炎與外傷患者,能有效緩解疼痛、恢復功能,並協助患者回到日常生活。
不過,全肘關節置換術,比起其他重要關節置換,似乎併發症略多,後續需要再手術的機會也偏高。在過去文獻中,有些研究顯示,外傷患者置換肘關節後的預後較差,有些研究則有相反結果,認為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預後較差,也有兩種疾病結果差不多的意見。蔡尚聞醫師團隊,預計使用統合分析,將這個領域的爭議作個總結。
經過整理,共收入 9 篇文獻、679 位患者,分析其手術適應症以及後續併發症後,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置換肘關節後,較容易出現感染與鬆動;而外傷患者置換肘關節後,則容易出現植入物磨耗、斷裂、錯位等問題。不過,若以術後功能來看,類風溼性關節炎明顯較好。
本研究確認,患者因不同的原因接受全肘關節置換術,的確會有不同的併發症比例。而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手術後的功能預後較好。
蔡醫師在上課後,迅速的與幾位同樣也是新思惟論文課程校友的伙伴,組成研究團隊,分工合作,快速尋找主題並執行,在過去一年內,有相當豐碩的成果!
恭喜蔡醫師!
嬰兒型點頭痙攣(infantile spasms)是罕見的癲癇發作形式,由於可能造成之後的精神與運動發展遲緩,早期介入治療有其必要。不過因為目前人類對該疾病的確切機轉瞭解不多,曾經用來嘗試治療的藥物很多,目前治療效果最好的,是促腎上腺皮質素(ACTH)。
不過因為 ACTH 的價格昂貴,且需要肌肉注射,在可近性與方便性上都是阻礙。許多地區與國家,都以較為平價的口服類固醇治療,但因為證據與安全性研究不足,目前仍為仿單標示外使用(off-label use)。
張尹曦醫師與團隊,觀察到了這個現象,想統合既有文獻,瞭解究竟口服類固醇是否在療效與安全性上,真能與 ACTH 類似,提供臨床醫師更清楚的建議。
經過搜尋,最後找到 5 篇 RCT 研究,收入 239 人。經過分析,不管在痙攣控制、腦波恢復、副作用、復發率、日後進展成癲癇的機率,都是類似的。作者團隊總結,高劑量的口服類固醇,在治療嬰兒型點頭痙攣的效果與安全性上,並不遜於 ACTH,是個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式。
這樣的統合分析,對每天在系統中,在患者、資源、科學證據與法律責任間拔河的臨床工作者來說,很有意義,讓我們不用親自到文獻海中搜尋並閱讀海量文獻,而能直接知道現在的醫學實證方向。
張醫師在 intern 時期就積極參加新思惟的工作坊,加入醫院臨床研究團隊積極找題目寫作,一年後,在擔任 PGY 應徵住院醫師前就有 SCI 文章刊登,而且第一篇就是 4.656 分的國際知名學會期刊!
在生涯的早期,為自己的專業加值,更有機會進入想要的科別與醫院,走出自己想要的精彩人生。
恭喜張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