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老師好,我寫好一篇統合,去投稿,結果期刊說我的文章跟某篇文章的相似性太高而退稿。我看了一下,發現那就是我之前申請刊登 PROSPERO 上的 protocol,請問這怎麼辦?
答:(蔡依橙)
這是最近一年常發生的狀況,問題在於各大期刊社與各學校醫院買的那個知名比對軟體,他就是粗暴比對,很討厭。像你這個跟自己當初上傳的 protocol 相似性過高之外,還有統合作乳癌的,他說題目跟另一篇肺癌的很類似!明明主題就完全不一樣。
解決方法有二。


問:老師好,我寫好一篇統合,去投稿,結果期刊說我的文章跟某篇文章的相似性太高而退稿。我看了一下,發現那就是我之前申請刊登 PROSPERO 上的 protocol,請問這怎麼辦?
答:(蔡依橙)
這是最近一年常發生的狀況,問題在於各大期刊社與各學校醫院買的那個知名比對軟體,他就是粗暴比對,很討厭。像你這個跟自己當初上傳的 protocol 相似性過高之外,還有統合作乳癌的,他說題目跟另一篇肺癌的很類似!明明主題就完全不一樣。
解決方法有二。


處理眼眶或顴骨骨折時,手術雖然成功,但後續的眼皮問題常常讓病人很困擾,不只影響外觀,有時候還會影響功能。
這些併發症包括像:眼瞼外翻(ectropion,眼皮翻出來)、眼瞼內翻(entropion,眼皮往內捲,睫毛會刺到眼球)、鞏膜外露(scleral show,眼白露出太多),還有明顯的疤痕。
目前手術界很常用「下睫毛切口法」跟「結膜內切口法」這兩種方式,但到底哪一種方法比較容易出現這些麻煩,一直是大家在爭論的焦點。所以,程羽嬿醫師團隊想要比較,到底這兩種手術方法,哪一種術後眼皮併發症的風險會比較高。
研究團隊搜尋了 1990 年 1 月 1 日到 2025 年 6 月 15 日間,在 PubMed、EMBASE 跟 Cochrane Library 上的醫學文獻,收集了研究設計、病人基本資料,還有併發症發生率的數據。使用 Newcastle-Ottawa scale 來評估這些研究的品質。最後,研究人員用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軟體進行隨機效應的統合分析,計算出勝算比跟 95% 信心區間。
總共納入了 19 篇研究,包含了 2103 位病人,其中 1062 位是用「下睫毛切口法」,1041 位是用「結膜內切口法」。
研究結果發現,睫毛下切口這種方式出現眼瞼外翻的風險是經結膜切口的 2.94 倍,鞏膜外露的風險是 2.33 倍,明顯疤痕的風險更高達 5.62 倍。不過相反地,經結膜切口出現眼瞼內翻的機會比較高,睫毛下切口只有它的 0.17 倍風險。這些研究之間的差異性很小,結果相當一致可靠。
另外,不同研究間的差異性(heterogeneity)跟發表上的偏差(publication bias)都非常小,表示這次的結果是相對穩定的。
綜合來看,相較於「結膜內切口法」,「下睫毛切口法」有比較高的眼瞼外翻、鞏膜外露,以及疤痕風險。而「結膜內切口法」則有較高的眼瞼內翻風險。這些發現可以提供給醫師一個參考,在決定手術方式,以及和病人討論術後可能發生的狀況時,能夠有更明確的依據。
恭喜程醫師!
新增 subgroup 分析與找到遺漏資料,有機會發表 updated meta-analysis 嗎?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作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林翊庭 醫師

身為 PGY,臨床歷練尚淺,也沒有研究所或博士班那種扎實的研究背景。我知道自己想申請的科別很看重研究,但面對身邊同學陸續發表、自己卻成果不多,心裡很急,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作者:小港醫院(高醫經營)骨科 吳元祿 醫師

升上主治醫師後,隨著臨床與研究工作的壓力增加,深刻體會到學術發表與升等之間的重要關聯。
為了提升在論文撰寫與統合分析上的能力,我參加由新思惟團隊舉辦的《統合分析工作坊》。課程不僅針對統合分析的理論與實作進行深入講解,更把 AI 應用在研究寫作中,論文寫作似乎更平易近人了。


感謝各位給籌備團隊的匿名回饋,課程滿意度分數皆獲得 4.80 分以上,謝謝大家給予肯定與建議。
根據統計,本次學員組成如下:
感謝大家課後的匿名手寫回饋,內容非常精彩,包括對課程的評價以及學會使用軟體時的心情,顯示不管是研究初心者或是資深研究者,都能在工作坊中有豐富的收穫,很榮幸新思惟的課程能給您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啟發!
除了統合分析,想要無資源起步,現在又多一個選擇囉!網絡統合分析,讓你工具更多、產線更多。
對於內科系研究、外科系研究、個案報告等文體,以及想要走向國際有興趣的,我們也有相對應的課程。主題不同,內容一樣豐富優質,一樣都有大量校友產出成績。
覺得新思惟課程,都特別好吸收,為什麼簡報跟演講可以做到這樣呢?關於簡報設計,歡迎參考我們的兩種簡報工作坊。
自己的臨床做得很好,研究也發展不錯,但網路上的存在感卻形同透明?期待在這個時代生存得更好,讓自己的專業和成績被看見,網路個人品牌課程可以幫助你!
所有工作坊,都有售後服務喔!詳細辦法,請參考 Office Hour 頁面說明。


這幾年,統合分析成為對新進研究者非常友善的領域。在本身專業研究之外,能夠多開闢一條統合分析的產線,對於分散風險以及維持產量,都有相當大的效益。對於尚未能夠獨立掌握資源的起步者來說,這也是累積自己在學術界能見度的好工具。
因此這次課程,吸引了來自各行各業、年齡層多元的同學參與,從教育界、醫療界到工程界都有。如何讓所有人都能聽懂,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很高興看到同學們在中午的互動實作時間,就能完成所有作品,真正親手做了一次統合分析,並且完成了 SCI 期刊投稿所需的整套圖表。
以下,我們將一起欣賞同學們的作品,並針對細節提出一些建議,最後也會介紹兩位得獎同學的精彩作品。

同學選擇使用十字而非原廠預設的方形,這其實有些可惜。原廠設定的中心方形,其面積大小能夠反映在本次統合分析中的相對權重;若改用十字,雖然中心點更為精準,但卻會失去比例的視覺直觀印象。建議大家還是採用我們推薦的設定,效果會更理想。

分組分析處理得不錯,不過右邊的相對權重欄位消失了,實在有些可惜。建議可以補上這個欄位,讓整體資料呈現更完整。

原廠的漏斗圖,出圖沒有問題,不過左右兩側留下的空白有點多,尤其是右邊。建議可以簡單裁切一下,處理掉多餘的空間,這樣就會非常棒了。

統合迴歸分析,圖片做得很好,如果能夠精確的控制 XY 軸小數點的位數,就會更棒。

通常同學們到了第二次輸入類別變項資料進行統合分析時,容易開始有些恍神。這主要是因為大家第一次學習時全神貫注,到了後面注意力容易分散。這個問題可以透過課後練習五次來改善,隨著細節越來越熟悉,逐漸形成肌肉記憶,對細節的注意也會更加完整,減少疏漏。
以這張圖來說,下方標籤左右的位置應該互換,其他部分則沒有問題。

同樣是類別變項的練習,這邊 Z-Value 欄位記得去掉,下方的標籤記得左右互換。

最下方的標籤方向正確了,但 Z-Value 忘了去掉,右邊的相對權重也不見了。在這張類別變項中,我們連續舉例了三張圖。人類的注意力極限在第一次學習時差不多就是這樣。同學們記得回家要多加練習,讓自己更熟悉整個操作。如此一來,未來在處理自己的數據時,也能夠做得這麼好。
以下,我們一起來看看兩位得獎同學的精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