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臨床研究

00_FB_innovard_SYNiu_meta-analysis_20221217_1037
2022 / 12 / 22

臨床如此繁忙,新思惟帶我們從中找到做研究的訣竅。

 

作者:台中榮總 婦女醫學部 牛思云 醫師

 

 

00_FB_innovard_meta-analysis_20221217_1037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新思惟的課程,近來受訓醫院的研究風氣盛行,目標不再只是追求病人數量,還積極鼓勵大家發表論文,去國外參加研討會,並有新的產出。

 

婦產科常需要在醫院值班,其實待在醫院的時間不少,但經常有突發的事情,導致時間變得零碎。常覺得自己並不是沒有時間,只是進入狀況太慢,可能是對自己研究的目標和架構不夠清楚,而無法有效的利用時間。

 

閱讀更多 »

01_QA_13
2022 / 7 / 21

問:我剛開始當 PGY,想要學術起步的話,應該選擇臨床論文還是統合分析呢?

 

 

01_QA_13

 

 

答:(蔡依橙)

 

這個很看你的微環境,你能夠取得什麼資源。

 

如果你有不錯的老師,老師有現成的資料,你只需要跑統計跟寫論文,那我建議你從臨床論文開始。

 

 

如果你沒有頭緒,也不知道要找誰,我建議你可以先想一下自己想去什麼科,然後到以下三個課程的「傑出榮耀」區,看看有那些確定有發表的老師跟校友可以「靠行」,然後去上一樣的課程。

閱讀更多 »

MEPA_20211127_0853_fip_changch
2022 / 7 / 7

基層小主管做研究,以績效經營為導向。

 

作者:安南醫院 精神科 張俊鴻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甲基安非他命使用疾患之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刊登!

 

 

MEPA_20211127_0853_fip_changch

 

 

藉這個機會回顧陽春主治醫師與血汗小主管研究的異同,再次感謝林院長與蘇副院長支持身心科與憂鬱症中心。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10731_0658
2021 / 8 / 5

學會統合分析,零經費、沒資源不再是限制。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李景行 醫師

 

 

Meta-analysis_20210731_0658

 

 

想發表統合論文,卻不知道從何開始?

 

十年前,從台灣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研究所畢業,當時做 wet lab,培養出對研究的興趣。重考上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後,又因緣際會想朝 dry lab 發展,其中,meta-analysis 十分引人入勝。於是大四那年,參加 Cochrane 的工作坊,學到初步統合分析的技巧。

 

但時至今日,自己仍沒有一篇 meta-analysis 的作品發表。回想自己的問題,在於沒有 robust 的操作基礎和明確的研究目標,講師說這樣就能發表 paper 時,內心充滿疑惑,最終,一直延宕。

 

閱讀更多 »

01_innovarad_chenyy_Meta-analysis_20190811_0160
2019 / 8 / 15

統合分析,老少咸宜,量產論文路上的好伙伴!

 

作者:台中榮總 眼科部 程羽嬿 醫師

 

 

01_innovarad_chenyy_Meta-analysis_20190811_0160

 

 

新思惟是老朋友了,好久不見。

 

 

多點幾項技能,讓人生更有趣!

 

統合分析課很久以前就想要報名了,只是時間一直對不上。這次,雖然有一篇論文 revision deadline 的壓力,還是排除萬難去上課。

 

一進教室,真的是覺得很不好意思,因為根據目測,我是最老的學生。(嗚……怎麼會這樣,幾年前去上新思惟的課,我的年齡大約是全班平均數,怎麼才沒幾年,我變最老?)新思惟的工作人員好像也跟以前的組成略有不同了,不過還好,校長還是同一位。蔡校長有來聊幾句話,讓我沒那麼緊張了。

 

至於,為什麼來學 meta-analysis 呢?因為臨床研究的論文寫多了也會膩,想換換口味寫寫不同的文章類型。

 

閱讀更多 »

00_FB_innovarad_WHLin_meta_analysis_20170604-275
2017 / 6 / 9

講師怎麼連我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都知道!

 

作者:振興醫院 心臟功能重建中心 林維萱 物理治療師

 

 

01_innovarad_WHLin_meta_analysis_20170604-275

 

 

《統合分析工作坊》是我在新思惟國際上的第一堂課程,由於已久仰新思惟眾多火紅秒殺的課程,因此對於這一次可以親身體驗,感到十分期待。

 

 

深陷在專有名詞之中,難以前進。

 

進行臨床研究對我來說,是在學校養成教育中較缺少的一環,因此進入職場後,每每遇到單位指派的研究任務,總是令我怯場。

 

由於不熟悉專有名詞,導致在進行過程中,遭遇許多阻礙,而查詢這些專有名詞才發現,其背後組成的是更多的專有名詞,且要瞭解到能夠使用,會需要許多統計學的背景知識,光掙扎在其中就已耗費許多心力,遑論留下清晰的頭腦去做文章分析,或進一步去思考自己應該還要做什麼。

 

不過,就像蔡校長在今日課程設計概念做的介紹,每件事情都有從 0 到 1 的過程,雖然當中的「零點幾」爬得實在辛苦,但頭過身就過(希望)。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