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張凱閔

01_FB_innovarad_YCChang_Meta-analysis_20180114_1271
2018 / 1 / 19

這技能太強大了!我一定要學會!

 

作者:工研院 生醫所 張原嘉 研究員

 

 

01_FB_innovarad_YCChang_Meta-analysis_20180114_1271

 

 

從發現利用統計軟體就可以發表論文,就讓我非常心動。因為我本身是一位從事新藥開發的研究者,研究內容從基礎研究、藥學、藥理,到藥物動力學等,工作目標期許能將台灣生技產業往上提升,讓台灣能有自己研發的新藥可以使用。

 

 

這麼好的技能,我也想學!

 

偶然與醫生朋友聊天下,驚覺只要有專業知識加上一台電腦與網路,不需要自己親自做實驗,就可以有主題與結果來撰寫論文。我進一步了解,原來搜尋別人發表的論文,依照自己有興趣的主題進行文獻整理,將已發表之臨床論文進行分門別列,之後利用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作出有系統地歸納,即有機會發表文章。

 

此舉讓我非常心動,因為我們實際進行實驗,努力做了一兩年,可能只能夠發表一篇文章(甚至沒有……)。因此我暗自下決心,要學習這個技能,希望我也可以利用 meta-analysis 進行現行已有的藥物開發作統整,找尋其中的差異性,期待可以用嶄新的思維,進行未來研究主題的發展。

 

所以,狠下心來(因為課程很貴)報了新思惟團隊的課程《統合分析工作坊》,希望了解何謂 meta-analysis,可以如何應用、怎麼應用,如何整理臨床文獻,思考非臨床資料是否也可以進行分析,如何寫作……等疑問。

 

閱讀更多 »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311_0695
2017 / 12 / 18

2018 / 3 / 11(日)課程記錄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肩胛上神經減壓對旋轉肌群手術效益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刊登!
[快訊] 馬瑄孝與蔡尚聞醫師團隊,關於股骨頸骨折後不同術式比較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刊登!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研究單次與連續股神經阻斷效果差異之統合分析,獲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刊登!
[快訊] 馬瑄孝醫師與蔡尚聞醫師團隊,關於足部踝部門診手術術後疼痛控制技術的統合分析,獲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刊登!
[快訊] 馬瑄孝醫師與蔡尚聞醫師團隊,關於老人未移位股骨頸骨折之手術選擇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刊登!
[快訊] 馬瑄孝醫師與蔡尚聞醫師參與團隊探討關節內注射止痛藥在「全髖關節置換術」效益之統合分析,獲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刊登!

 

 

2018 / 3 / 11(日)活動內容

2018 / 3 / 11(日)課程講者

2018 / 3 / 11(日)報名額滿

2018 / 3 / 11(日)滿意度分析 與 手寫回饋

2018 / 3 / 11(日)課程照片記錄

2018 / 3 / 11(日)「統合分析製圖大賽」得獎作品

 

閱讀更多 »

tsaims_meta-analysis_20171022_0877_FB
2017 / 10 / 27

課程結束,我的戰鬥開始了!

 

作者:嘉義長庚醫院 耳鼻喉科 蔡明劭 醫師

 

 

tsaims_meta-analysis_20171022_0877

 

 

我也想做統合分析研究

 

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研究(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SRMA)是將相同主題的論文,進行整理與統計,綜合評估的結果。

 

在研究文獻大量噴發的現代,SRMA 研究將相關文獻完整的回顧與梳理並得出結論,提供我們非常有效率的知識獲取途徑。我平時在醫院也常有機會閱讀 SRMA 論文,也期許自己有一天能發表 SRMA 論文。然而,閱讀別人的論文和自己發表論文之間有一道鴻溝,光憑自己土法煉鋼,很難跨越,必須有良師指點才能達成。因此,我又想到了我的學習良伴「新思惟」。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171022_0706
2017 / 10 / 27

多一分證據、多一分把握

 

作者:匿名

 

 

meta-analysis_20171022_0706

 

 

課程的細膩度不斷上升

 

參加新思惟多次,除了固定的雞湯灌頂,在活動細膩度的上升幅度之明顯,每次都令人有感。

 

這次,從開始的報名通知,就能感受到課程經過專業的規劃。課前問答涵蓋內容十分全面,將學員的問題分類整理,並請講者回覆,這一點真的必須感謝課程規劃者的用心。這讓我不僅從自己的問題得到解答,也透過看見他人的問題,增加自己的思考廣度,又能預習課程、增加學習效果,是很棒的設計。

 

另外,課程的操作手冊,真的非常令人驚豔!以往參加統計軟體課程,講義大多只提供幾張 A4 紙,用文字說明操作過程,無實際操作畫面、造成軟體按鍵位置、操作程序解釋不清;再加上講者為了符合課表規劃,常常趕進度、忽略細節,造成學員無法跟上,課程中,又常因為浪費時間尋找某幾個特定按鍵,所以無法跟上授課內容,導致整體學習效果不佳。

 

閱讀更多 »

ChengWC_meta-analysis_20171022_0712_FB
2017 / 10 / 27

醫學研究路上,你我並不孤單。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 胸腔科 鄭文建 醫師

 

 

ChengWC_meta-analysis_20171022_0712

 

 

實證醫學證據最強

 

臨床醫師照顧病人,就要講求實證醫學,而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就是金字塔的頂端,黃金準則。以前老師只有教我們如何評讀,但是新思惟《統合分析工作坊》除了教我們評讀外,最重要的是,教我們如何自己完成,並將之寫成研究論文。

 

身為臨床醫師真的心動了,為了讓自己的醫療行為更符合實證醫學,還有讓自己的學術研究更多樣化,深深覺得投資自己要趁早,所以毅然決然報名了。

 

閱讀更多 »

Chang LiaoNF_meta-analysis_20171022_0669_FB
2017 / 10 / 27

希望藉由課程,打開統合分析大門。

 

作者:中國附醫 皮膚科 張廖年峰 醫師

 

 

Chang LiaoNF_meta-analysis_20171022_0669 

 

兩位講師分享都非常有啟發性

 
張凱閔醫師從自身的統合分析文章,讓學員瞭解統合分析研究的整體架構是如何組成?要如何從自身科別,藉由臨床問題,挖掘適合的題材,是一般人起步的必要基石。

 

曾秉濤醫師,本身是位開業醫師,沒想到開業醫師一年也可以有 10 篇 meta-analysis 產出,讓人十分敬佩,也讓人知道,此種寫作方式,並不需要大量外界資源。

 

逐步拆解看似複雜的文章,利用一定的模式,可簡化文章書寫流程,也許結構會跟其他文章類似,但只要找出研究賣點、富有臨床意義,那麼這就是一篇好的統合分析。當然,研究者一定要認清統合分析的特質,研究結果是發現現象,而非解釋原理,千萬不可過度解釋數據,這點倒是跟健保資料庫研究十分類似。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