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梯次的同學,雖然都是初學者,但都有著強烈的動機想要學會。互動實作時間,幾乎都能做到最後的表格,上傳作品的同學也相當多。最後在評比的時候,還煩惱了一下,畢竟優秀的作品頗多。
以下,我們先來看看那些差點得獎的小細節。然後一起欣賞陳致穎醫師、盧昂醫師的得獎作品。
這梯次的同學,雖然都是初學者,但都有著強烈的動機想要學會。互動實作時間,幾乎都能做到最後的表格,上傳作品的同學也相當多。最後在評比的時候,還煩惱了一下,畢竟優秀的作品頗多。
以下,我們先來看看那些差點得獎的小細節。然後一起欣賞陳致穎醫師、盧昂醫師的得獎作品。
在 COVID-19 疫情肆虐後,臨床工作者很快地發現,同樣染病的患者,BMI 過高的人,死亡率似乎偏高,隨後的許多臨床研究,也證明了這件事。
不過,BMI 偏低的人呢?死亡率會升高嗎?還是更低?如果想找出死亡率最低的 BMI 族群,其數值落在哪裡呢?這是黃暉凱醫師與其團隊,想要知道的。
篩選了 7443 篇文章後,發現 4455 篇有重複族群,2393 篇無關,567 篇研究沒有需要的體重與死亡率資訊,最後鎖定 28 篇共 112682 患者,進入劑量反應統合分析。使用非線性模式分析後,發現死亡率與 BMI 呈現 J 型關係,也就是體重過高會增加死亡率,但其實體重過輕也會,而死亡率的最低點,出現在 BMI 約 27 左右。也就是 BMI 25-30 的所謂過重區間。(過重的朋友們,不用忙著減肥啦!哈哈!)
這個發現,與過去對 BMI 與全原因總死亡率的分析類似,BMI 25-30 傳統所謂的過重區間,也是全原因總死亡率最低的一群。
當全世界大量發表 COVID-19 的臨床經驗與研究時,迅速想到一個切入點,並作統計整合,提出洞見,是很不錯的研究策略。為了搶快發表,也避免夜長夢多,使用致編者信形式投稿,也是相當不錯的決定。
這是因為致編者信一般屬於 editorial materials,並不列入 JCR impact factor 計算公式中,決策上也不需要走入完整審稿流程,主編自己看一看,最多找個人幫確認細節,就可以接受並刊出。
唯一的缺點,就是在升等認定時,很可能因為放在 letter to the editor,導致分數無法以 original article 方式計算。但學術上的影響力並不會有差異,一樣會出現在 PubMed 上,一樣看得到全文,一樣可以引用。
恭喜黃醫師!
目前在文獻上,關於傳統口服抗凝血劑 warfarin 和新型口服抗凝血劑 NOAC 類藥物,到底在骨折風險上有沒有不同,資料並不一致,於是黃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主題做分析。
總計收入了 29 篇研究,共 388209 位受試者,經過網路統合分析比較,發現 NOAC 類藥物的骨折風險,的確比傳統的 warfarin 低,其中髖關節骨折顯著較少,脊椎骨折雖未達顯著但已呈現趨勢。分組分析發現,個別藥物來說,dabigatran、rivaroxaban、apixaban 三個藥物,顯著有較低的骨折風險。而且,在研究中,RCT 研究和真實世界的世代研究,頗為一致,表示以上的分析可信度頗高。
整理既有的文獻,並做統合,為仍有爭議的主題指出方向,是很不錯的研究題材。尤其本文選擇刊登在最常開立抗凝血劑的心臟科領域雜誌,更是很棒的策略性選擇。
恭喜黃醫師!
答:(蔡依橙)
因為論文寫作的流派很多,外科內科各有不同,臨床研究與統合分析也有所不同。以這次同學報名的統合分析的話,上課會分享的,是統合分析的核心概念、寫作方法、搜尋技巧與實際操作統計,是統合分析起步最重要的關鍵,從實習醫師、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都適用。
對於還沒有臨床經驗的同學來說,你還缺乏的,是所謂的「臨床感」。也就是臨床上大家覺得什麼是重要的問題、什麼是有用的分析。而這個有兩種補強方法:
作者:嘉義基督教醫院 外科部 泌尿科 黃品叡 醫師
醫療評鑑的條文每年推陳出新,不只對於醫學中心,非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也開始因著評鑑條文和升等壓力,對於醫院醫師的論文產出逐年重視,甚至在許多專科的考試陳文中,也註明住院醫師期間發表論文,可作為筆試 / 口試加分之用,對於亟需通過專科考核的住院醫師而言,是件勢在必得的事情。
作者:高雄榮民總醫院 外科部 黃士峯 醫師
現在回頭想起來,關於臨床研究該注意些什麼、該怎麼具體起頭,7 年的醫學教育裡,這一塊還真的完全是一片純粹的空白。
從實習醫師的時期算起來,journal reading 的簡報做了也有幾十次,從來沒有一次是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該怎麼規劃、設計、著手去寫一個研究。
當上住院醫師以後,寫 paper 的壓力越來越大,但科內師長的時間也有限,沒辦法回答自己從零開始摸索的十萬個為什麼。就在正覺得徬徨無助,完全沒有概念該從哪裡開始起頭的時候,我在同學的推薦下報名了新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