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剛安裝好軟體,許多同學就能在優質的引導與規劃,加上老師的協助下,完成一整套符合 SCI 期刊發表標準的圖表,實在令人開心。
不少同學也在課後回饋,或是匿名手寫分享中,表達了他們的感謝與收穫。我們能夠規劃出這樣的課程,讓有心想學的同學順利起步,真的是我們的莫大榮幸。
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一些可以再優化的小細節建議,以及欣賞兩位得獎同學的精彩作品。
才剛安裝好軟體,許多同學就能在優質的引導與規劃,加上老師的協助下,完成一整套符合 SCI 期刊發表標準的圖表,實在令人開心。
不少同學也在課後回饋,或是匿名手寫分享中,表達了他們的感謝與收穫。我們能夠規劃出這樣的課程,讓有心想學的同學順利起步,真的是我們的莫大榮幸。
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一些可以再優化的小細節建議,以及欣賞兩位得獎同學的精彩作品。
作者:瞎忙好久的研究生
十年前,我還只是個大一升大二的學生,對學術一點概念也沒有。那時候的我,只知道如果能把簡報做得深入淺出又視覺吸引,是一件很厲害的事。於是,我跟著當時的專題老師,參加了各式各樣的簡報課程與講座,就是在那段時間,我第一次接觸到「新思惟」。
還記得第一次參與新思惟舉辦的活動,可說是高手雲集,每位參賽者都展現出令人驚艷的簡報技巧,從內容設計、節奏掌握到整體結構,每一個環節都精心打磨,而作為一個還在起步的大學生,我看得目瞪口呆。
尤其整體活動的流程設計、主持節奏、專業講評,全都展現出極高的專業與品質,讓我對「學術」這件事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想像。我當時就在心裡默默許願,等我開始賺錢之後,一定要報名新思惟的高品質課程,讓自己也能變得像他們一樣厲害、有自信、又有能力。
作者:輔大醫院 風濕免疫科 蔡万濠 醫師
這堂統合分析工作坊,對我來說不只是學習一項研究技能,更像是一場心理上的轉變。
作為一位年輕的風濕科主治醫師,近期為了撰寫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的論文,感到壓力沉重。當看到新思惟國際舉辦這場論文工作坊時,我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情報名,希望能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關鍵。
如今課程結束,回顧這一天的學習,不僅獲得了許多實用的技能,也讓我對統合分析的撰寫與應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實在來上課之前,我一直覺得統合分析是個高門檻的領域,像是只有統計專家或流行病學者才能掌握的技術,跟我這種臨床醫師好像有點距離。尤其看到論文裡的森林圖(Forest Plot)、漏斗圖(Funnel Plot)這些專業圖表,總覺得這應該是很難學的東西。
結果這堂課的講師用很簡單的方式,拆解了整個統合分析的流程,讓我發現其實它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只要理解核心概念,搭配適合的工具,臨床醫師也可以做出漂亮又有說服力的統合分析。
作者:台中慈濟醫院 中醫部 梁雅淳 醫師
「簡潔扼要,精闢入裡」,是我對《統合分析工作坊》的總結!
作為一名初學者,這次課程讓我逐步理解 Meta-Analysis 的基本概念、操作流程與應用價值,經歷了一天充滿挑戰,但收穫豐富的學習旅程。我把所有學習過程的體驗、挑戰與收穫,統整在這心得中。
過去,我總覺得統合分析是一種遙不可及的研究方法,甚至比 RCT 研究更難掌握。但經過《統合分析工作坊》的洗禮,我理解到,「系統性思維」統合分析的核心。
感謝蔡校長與張醫師的細心指導,兩位老師站在初學者的角度,帶領我們從無到有,透過課堂的系統性的講解,再到中午兩個多小時扎實的 CMA 實作,確保我們能真正掌握統合分析的精髓。每當遇到問題,老師都能及時解惑,參與這堂課真的不虛此行。
作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化學系 林泱蔚 教授
經過一天密集的工作坊學習,我對統合分析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統合分析是系統性文獻回顧的一種,透過系統化篩選與評讀文獻、提取所需數據,並透過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進一步統合不同研究結果,提供更具代表性的結論,因此在許多學科領域都被廣泛應用。
新思惟的課程詳細介紹了統合分析的基本流程與操作步驟,包括如何設定研究問題、文獻搜尋與篩選策略、數據提取、效應量計算、異質性分析,以及如何利用 CMA 軟體進行統計分析與圖表視覺化。這對於之前僅接觸過個別研究的我來說,是一次極具啟發性的學習經驗。
作者:中山附醫 婦產部 李宗賢 醫師
身為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臨床醫師,我深刻體會到科學實證對醫療決策的重要性。為了提升研究能力和論文寫作技巧,自費報名了這場《統合分析工作坊》。課程標榜專為新手所設計,從零開始教授初學者如何撰寫統合分析論文。
透過第一原理來分析整體課程與學習過程,我將其分解為三個基本構成要素:首先是統合分析的核心知識,包括研究問題設定、納入排除標準、資料萃取與偏倚風險評估;接著是統計軟體實際操作,學習如何透過 CMA 跑統合分析,進行異質性檢測、次群組分析與 meta-regression 等;最後是論文撰寫與圖表生成,將分析結果有效轉化為論文圖表,並使之符合投稿期刊標準。
老師開場先指出課程架構,列出今天上課將學到的,撰寫統合分析論文所需具備的三大核心能力,包括研究問題的精準設定、數據的正確解讀與詮釋,以及呈現品質優良的研究結果,例如圖表原則、文字描述與論文整體結構的邏輯性。
最讓我課程中最印象深刻的環節是互動實作。透過自己動手操作,對統合分析的整體流程有了更全面且具體的認識。CMA 軟體的使用體驗良好,特別是在進行敏感性分析與次群組分析時,能夠迅速調整參數並即時看到圖表變化,這對於後續的研究與臨床應用具有實質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