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reviewer

00_innovarad_CLChu_meta-analysis_20250215_0974
2025 / 2 / 21

已有統合經驗的我,為何還來上課?

 

作者:洵籙健康企業社 朱謹伶 負責人 / 特教博士 / 護理師 / 諮商心理師

 

 

00_innovarad_CLChu_meta-analysis_20250215_0974

 

 

先前上了新思惟的《網路統合分析工作坊》,真心覺得相見恨晚,一百個懊悔怎麼不早點來上課!心想著:如果台中還有開其他課,那麼一定要來上課。就這樣,老天聽到我的祈禱,看到台中班有開統合課程,立刻手刀刷下信用卡分期報名。

 

當然,這個決定讓身邊的同學頗吃驚,同學問:「你已經有發表過統合分析的文章,對統合分析不能算是小白,怎麼會想再報名學習統合課程呢?況且新思惟的學費可以繳博班一整年的學雜費加學分費!」

 

我看完訊息後,在 LINE 上面堅定的敲出:「因為我想要知道統合分析的寫作 SOP、關鍵技巧和行規默契。投稿已經很難,過程就不要為難自己,鬼打牆真的非常非常可怕。我覺得,我還為難荷包可能比較有助身心健康。」

 

畢竟,當寫論文注定成為歲月中的一部分,如何讓彼此可以和諧相處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總不能為了寫 SCI 讓自己變成白髮魔女啊。

 

閱讀更多 »

00_innovarad_SCYen_meta-analysis_20250215_0867
2025 / 2 / 21

新手想學 meta-analysis,推薦來新思惟!

 

作者:莊宇龍耳鼻喉科診所 岩士傑 醫師

 

 

00_innovarad_SCYen_meta-analysis_20250215_0867

 

 

對於完全沒有接觸過 meta-analysis 的新手來說,這堂課就像是一場高效的「研究入門加速器」,讓我從零基礎快速掌握了核心概念、實作流程以及投稿策略。短短一天的課程,提供了紮實且豐富的內容,讓我對這個研究方法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也更有信心在未來的研究中應用這項技術。

 

 

影響寫作效率與論文品質的關鍵因子

 

課程一開始,老師便強調了選題的重要性,並提供挑選的關鍵原則,例如研究領域要夠熱門,最好是關於介入或預後的研究,並且適合的文獻數量應該在 5 到 10 篇之間,這樣的研究才比較有發表價值。

 

此外,老師也分享了高影響因子期刊的投稿策略,也提到統計學上有顯著意義的研究較容易被接受,而如果結果不顯著,則可能考慮往 OA 期刊來投。這對新手來說是一個很實際的提醒,因為研究不只是數據分析,更要考慮投稿的可行性與發表機會。

 

閱讀更多 »

00
2024 / 7 / 29

2024 / 7 / 27(六)「統合分析製圖大賽」得獎作品:劉彥廷醫師、李振豪醫師

 

 

00

 

 

這禮拜六能夠順利開課,真是非常幸運。

 

剛過去的禮拜三禮拜四,剛是颱風假。禮拜五又有很大的風雨。事實上,很多工作以及生活的節奏都被打亂,也有些朋友的家受到影響。而我們能夠儘快彈性調度,讓活動依然順利進行,對各位以及對我們自己,都很有意義。

 

這次一位同學,相當有學習的決心,他北上到臺北的北迴鐵路斷掉之後,選擇從南迴進入高雄,再北上來學,就是希望儘快能夠學會這個技巧並且起步,然後利用每次的 Office hour,推進進度。

 

我們自己年輕的時候,也遇過一些很重要的貴人老師們。對這些教學者們,就是日復一日的生活日常,但是對剛起步的年輕人來說,卻可能會改變一生。

 

這就是教學令人最有成就感的部分,也許當下我們不會知道,也許很久很久以後才會知道。但是你總會知道,自己的穩定耕耘,是持續在改變這個世界的。

 

以下一起來看看,課程之前對統合分析都還不熟的同學們,如何在一個中午的練習中,就能做出整套 SCI 期刊發表所需要的完整圖表。一些細節的提醒,以及最佳作品的賞析,都在接下來會陸續提到。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40615_1095
2024 / 6 / 21

時間和資源有限,我需要一個高效率的實用課程。

 

作者:公務員研究生

 

 

meta-analysis_20240615_1095

 

 

幾年前就在 FB 上看過新思惟國際的課程,雖然當時沒有來上課,但對於主打教學設計深入淺出,並且能夠對發表有實際幫助印象深刻。

 

之後回到母校陽明大學就讀在職博班,白天工作,晚上和假日才有時間讀書及做研究,在職進修不僅時間和資源十分有限,體力和心力也是一大挑戰,在各方面都被壓縮的情況下,期望能找到一個有效率的指導,得到醍醐灌頂般的教學,相信對我會相當有幫助。

 

 

雖然上課花錢花心力,但一切都很值得!

 

在職研究生時間資源有限,除了指導教授指派的第一題目以外,我打算以實證醫學做為我的第二個題目。雖然之前碩班曾經學過,但時間太久已逐漸陌生了,加上當年學校教育的目標也並非以發表為導向──需要有效率的學習幫助我熟悉,是當務之急。

 

因為畢業發表的需要,我報名上了這堂課,加上課程費用不便宜,還要離開南部到外縣巿上課,課前其實也有不少猶豫,但在辛苦聽完一天的課程後,也依照說明仔細的講義操作軟體,做出過去做夢都沒想過的精美圖表,收穫滿滿!加上老師還有安排線上 QA 的輔導機制,讓我們在課程結束後仍有發問求教的機會,真的很值得。

 

閱讀更多 »

01_innovarad_chua_Meta-analysis_20230611_0536
2023 / 6 / 15

論文課後真的產出 SCI,用統合分析邁向量產就更不能錯過!

 

作者:新光醫院 放射科 姜驊 醫師

 

 

01_innovarad_chua_Meta-analysis_20230611_0536

 

 

由於之前上過兩堂課,再加上課後真的順利產出 SCI 論文,所以我就來報名這個統合分析課程了。這個課其實也很特別,就是統計部分與其它的論文課使用的統計法不同。

 

 

如何選題防雷,還好課堂上都有清楚說明。

 

另外,統合分析和原始論文有著不一樣的寫作順序和要求,對於題目的要求更是高,感覺題目真的一開始就得選對,不像原始論文還可以改變統計去做一些調整,再重新命題。

 

關於這點,感覺原始論文似乎還簡單一些,如果類似的題目被搶先,可以再收一些其他臨床 data 或是改變分析群體,但統合似乎就無法這麼彈性。不過好在,課堂上有提到選題目的技巧,像是在熱門領域的找題方向,還有太熱門容易被寫走、太冷門難以統合等等。基本上,上過課之後會有概念,但是實際會遇到哪些狀況,還是得要等自己實際踏入摸索才知道。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190505_0055
2023 / 5 / 5

觀點前衛、收錄數少的文章,透過正確投稿策略也能發表!

 

作者:邱家佑 醫師(The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 /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相關文章:[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以 AUC 調整萬古黴素劑量,配合 β-內醯胺類抗生素時的腎毒性之統合分析,獲 Medicina-Lithuania 刊登!

 

 

Meta-analysis_20190505_0055

 

 

這是一篇觀點很前衛,而且只收錄 4 篇文章的 meta-analysis。根據 2020 年美國感染科最新指引建議,vancomycin 的監測方式從之前的 trough based method(給 vancomycin 30 分鐘之前抽血測濃度來決定下一劑的用量),改成 AUC based method (任何時間抽血測濃度然後把數據丟到公式裡去運算來決定下一劑的用量),因為這個方法很新穎,大概 2021 年美國才陸陸續續開始被醫院們採用。

 

世界上有些國家的醫院也採用此方法,雖然這個 AUC based method 醫院需要花錢買軟體或請藥師去計算下一劑用量,但優點是減少病人抽血次數,以及減少 vancomycin 造成的腎臟傷害。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