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_FB_20250517_banner
2025 / 5 / 19

2025 / 5 / 17(六)滿意度分析 與 手寫回饋

 

 

00_20250517_radar

 

 

感謝各位給籌備團隊的匿名回饋,課程滿意度分數皆獲得 4.89 分以上,謝謝大家給予肯定與建議。

 

根據統計,本次學員組成如下:

 

 

感謝大家課後的匿名手寫回饋,內容非常精彩,包括對課程的評價以及學會使用軟體時的心情,顯示不管是研究初心者或是資深研究者,都能在工作坊中有豐富的收穫,很榮幸新思惟的課程能給您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啟發!

 

除了統合分析,想要無資源起步,現在又多一個選擇囉!網絡統合分析,讓你工具更多、產線更多。

 

 

對於內科系研究、外科系研究、個案報告等文體,以及想要走向國際有興趣的,我們也有相對應的課程。主題不同,內容一樣豐富優質,一樣都有大量校友產出成績。

 

 

覺得新思惟課程,都特別好吸收,為什麼簡報跟演講可以做到這樣呢?關於簡報設計,歡迎參考我們的兩種簡報工作坊。

 

 

自己的臨床做得很好,研究也發展不錯,但網路上的存在感卻形同透明?期待在這個時代生存得更好,讓自己的專業和成績被看見,網路個人品牌課程可以幫助你!

 

 

所有工作坊,都有售後服務喔!詳細辦法,請參考 Office Hour 頁面說明。

 

 

閱讀更多 »

OfficeHour_135
2025 / 5 / 19

Lancet 讀者投書爭議有感 / 用 AI 該注意的事

 

 

 

OfficeHour_135

 

 

作者:蔡依橙

 

最近熱議的那篇 Lancet 讀者投書,整個過程實在很令人感慨。

 

跟學術比較不相關的討論,我這邊就跳過了。我能理解,剛起步的研究者,希望自己名字登上頂尖期刊的心情。但這個案例剛好可以說明,刊登出來白紙黑字後,是會被全世界檢驗的,包括自己的本國同行,大家連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都會去看。

 

 

AI 的建議用法與注意事項

 

這讓我想到的是,最近有越來越多的新手同學開始使用 AI 工具,包括萃取資料、文獻引用等等,簡單下個指令都能瞬間噴出大量文字與資料,但我個人對這些進階的應用領域比較保守。

 

我認為,目前 AI 工具最可靠的是翻譯,但即使是翻譯,之後我一定會全文自己仔細看過。偶爾還是會有錯,而那些錯通常來自於給 AI 的中文就已經不精確。這個領域的可靠度,可以到 99% 左右。

 

但直接請 AI 去做文獻引用,這個正確率雖然最近有提升,但大概就是從全部亂講,到四成亂講的程度。也就是 60% 左右的準確性。

 

閱讀更多 »

00
2025 / 5 / 19

2025 / 5 / 17(六)「統合分析製圖大賽」得獎作品:陳妍廷醫師、林允柔同學

 

 

00

 

 

這個梯次有非常多位同學,都有要把統合分析做出來的決心,事前也做了不少功課,在課堂當天,除了上課互動相當踴躍之外,互動實作也做得相當好。這次上傳的作品,普遍水準非常高。所以老師能夠進一步建議的也相對少了一些,非常厲害。

 

以下我們一起看看那些少數老師還想要叮嚀的細節,以及兩位得獎同學的作品。

 

 

那些老師還想叮嚀的少數細節

 

 

01

 

 

大部分同學的問題會出現在第二次分析,因為分析完連續變項之後,接著做類別分析,往往會忘記前面自己對於欄位以及視覺細節的處理。如果能夠記得,並作成一樣的話,會使得整套圖的一致性更好,像這邊如果能去掉 Z-Value 欄位,並且注意下方兩個標示,CoQ10 應該寫在右邊的話,就更理想了。

 

 

02

 

 

這張也是一樣的問題。會發現大部分同學到最後這張圖的時候,注意力會稍微有點渙散,但這沒有關係,回家再練習五次之後,漸漸的就能把注意力時限拉長,因為當你反覆做同樣的操作後,流程駕輕就熟,許多操作已經變成肌肉記憶,有限的注意力就能夠延長許多。

 

 

03

 

 

這張也是一樣,會發現同學們幾乎都是在這裡開始鬆掉,記得回家再練五次,讓他變成肌肉記憶,並養成圖片一定要反覆看過的習慣,就能讓整套圖擁有一致風格。

 

 

04

 

 

這張是原廠漏斗圖,不明原因原廠出圖留下的左右空白稍微比較多,但這個只要事後簡單裁切就能處理。

 

以下來看看兩位得獎同學的精采作品吧!

 

閱讀更多 »

01_OfficeHour_136
2025 / 5 / 14

問:新增 subgroup 分析與找到遺漏資料,有機會發表 updated meta-analysis 嗎?

 

 

 

 

01_OfficeHour_136

 

 

問:最近想做一個 updated meta-analysis,如果跟之前發表的文章相比,新增了 subgroup 分析,以及之前那篇統合,提到某篇 trial 他找不到資料,但我們找到了,這樣有機會發表嗎?

 

答:(蔡依橙)

 

可以的。

 

 

更新資料有價值,就有機會!

 

如果這個 subgroup 分析得出的訊息很有意思,而且你資料更完整,呈現出來的解讀也有所不同,就有刊登的機會。

 

不過,一般來說,updated meta-analysis 最好是在篇數上有 50% 的增加。如果前一篇統合了 6 個 trials,你這次因為年份較晚,又多了 3 篇新 trials,總共有 9 個,會比較容易被接受。這樣即使分析出來結果是一樣的臨床意義,也比較容易被接受。

 

意思就是說,之前統合六篇說藥物有效,你這次九篇也是有效。或者之前統合六篇說無效,你這次統合九篇還是無效。光是因為篇數更多、資訊更新,就有機會被刊登。因為你的新統合,增加了趨勢確認、篇數跟可信度。

閱讀更多 »

officehour_134
2025 / 5 / 6

問:專業的醫學論文,到底有誰會讀?

 

 

 

officehour_134

 

 

答:(蔡依橙)

 

獲得別人的認可,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重要需求。

 

一位醫學生透過老師介紹來問我:「當個臨床技術很好的醫師,做了許多研究登上 PubMed,但這些專業的醫學論文,到底有誰會讀?是不是乾脆自己成立一個 YouTube 頻道,還更有宣傳效果,訂閱數跟觀看數都更多,偶爾還能接業配。」

 

很榮幸同學信任,能提出這樣直接的問題。我也就自己的經驗跟看法作回覆。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