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新手

Meta-analysis_20231014_0278
2023 / 10 / 23

對於沒資源的年輕主治,統合分析是一條學術活路。

 

作者:中醫大兒童醫院 陳映廷 醫師

 

 

Meta-analysis_20231014_0278

 

 

雖然已經當主治醫師好幾年,但很慚愧的,上課前我對統合分析文章沒有太大的概念。平常會特別針對統合分析的文章去搜尋,大多是為了解答還沒有 guideline 的臨床問題,所以想當然耳,首重還是文章的結論。其他包含文章的敘述、架構、表格,因為看不懂,直接跳過。

 

 

參加新思惟研究課,一年生四篇論文。

 

三年前,我曾經來上過新思惟《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那一年成果豐碩,一年內有四篇論文被接受,其中包括兩篇 original article、一篇 case series,以及一篇指導醫學生成功投稿的 case report。

 

這次再度起心動念參加新思惟的課程,主要是過去幾年,我發現沒有資源的年輕主治醫師要獨立執行一個原創的研究,實在太耗時耗力了。

 

另外,隨著工作資歷的累積,行政工作也增多,我已經沒有奢侈的時間來慢慢燉煮一篇文章。要完成一個研究計劃,需要處理諸如 IRB 審批、raw data 的整理和統計,尤其是在進行介入性治療研究時,還需要應對護理執行端、收案家屬端的文書工作,這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最終寫出來的論文還可能因為個案數不夠多、規模小,只能發表在低分的期刊上,使整個過程充滿挑戰。而 case series,儘管有一定的價值可以當配菜,但對於升等幫助有限。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31014_0390
2023 / 10 / 19

讓新手放心學習,課後就能開始寫統合!

 

作者:衛生福利部朴子醫院 家醫科 蔡翊昕 醫師

 

 

Meta-analysis_20231014_0390

 

 

報名《統合分析工作坊》,應該是我今年所做最有價值的決定!

 

 

課後反而懊惱,自己怎麼沒有早點來學!

 

從醫學生時代開始,統計一直是我的罩門。雖然我對統計名詞有基礎的認知,但是實際上要怎麼應用於寫作,以及如何應付龐大複雜的數學計算,則仍毫無頭緒。

 

由於之前早就耳聞新思惟有開設統合分析的課程,每次看到網頁上許多同學的課後心得,皆表示課程對新手極其友善;蔡校長也一再強調初學者一定能聽懂,再加上寫統合分析不需要 IRB,光是這點就非常吸引人。雖然我內心還是有一絲疑慮,但是沒有上過課,再怎麼想都是庸人自擾,因此我決定先報名再說。

 

實際上課後,我發現煩惱都是多餘的,反而應該對自己懊惱,怎麼沒有早點來上課!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31014_0228
2023 / 10 / 19

升等壓力在前,我需要能快速發表的研究方法!

 

作者:匿名

 

 

Meta-analysis_20231014_0228

 

 

經常在 FB 見到新思惟的廣告,對於何謂「統合分析」產生濃厚的興趣,很想一探其中之奧妙,卻被費用嚇了一跳,哇!這是讓我遲遲沒按下報名鍵的原因!

 

最近,因工作的壓力迫使自己必須求新求變、突破僵局。因此,毅然決然將報名費刷下去!希望自己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研究方式,從而改變固有的研究方法,將研究的量能再予以提升。

 

閱讀更多 »

20220913_QA_32
2022 / 9 / 13

問:完全新手課前須做哪些準備?上完課程後多久能產出人生第一篇統合分析論文?

 

 

20220913_QA_32

 

 

答:(蔡依橙)

 

一般來說,如果完全沒有發表經驗的話,建議準備一年比較充足,如果一定要三到六個月的話,全力衝刺,有機會。這個課程是針對初學者設計的,教學也都是從基礎開始!如果您想要最大化這次課程的投資效益,以下是我的建議。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20212_0201
2022 / 7 / 12

新手課後五個月,發表人生第一篇 SCI。

 

作者:羅東博愛醫院 復健科 林庭伃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林庭伃醫師團隊,關於超音波診斷腕隧道症候群的傘狀回顧,獲 Journal of Neurology 刊登!

 

 

Meta-analysis_20220212_0201

 

 

應徵住院醫師,從沒想過有學術經驗會更加分。

 

醫學生還有 PGY 的時候,不時有聽說同學參與研究,不論是幫忙收 data、跑統計或是直接到實驗室,但我遲遲沒提起興趣,總覺得是要花很多課餘時間的苦差事,結果申請住院醫師時,在好多家醫院被問到類似「是否有參與任何研究,還沒發表也沒關係」的問題,真的什麼都答不出來,完全空白。

 

當離開原本訓練的醫院,老師對你的了解只來自短短幾頁資料和 10 分鐘面談,原本不以為意的小缺點突然被放大。

 

幸好還是有申請到理想的科別,除了熟悉學習新的臨床事務,也想嘗試未知的領域,充實精進,正巧醫院有進行中的研究計畫,收案還要持續一段時間,所以就鼓起勇氣,聯絡大學討論課時擔任導師的張凱閔老師,因為知道老師也是復健科醫師,在研究領域早是一方翹楚,可以給予有力指導。

 

然而,從 EndNote 都沒有、文獻怎麼搜尋整理也不清楚的狀況下開始,每個步驟常反覆花很多時間,還會在各種莫名小地方卡住,就在這懵懵懂懂的階段,報名了新思惟《統合分析工作坊》。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