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覺得課程很值回票價的醫學生

找不到主題?這裡有快速搜尋技巧
參加了新思惟的《統合分析工作坊》後,我對於資料分析和呈現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工作坊教導了如何快速找到適合的主題。講師們一再強調主題的重要性,因為一個好的主題,內容也很有故事的話,就能夠引起審閱者的興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並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是最重要,也是具有挑戰的部分。
 
作者:覺得課程很值回票價的醫學生

參加了新思惟的《統合分析工作坊》後,我對於資料分析和呈現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工作坊教導了如何快速找到適合的主題。講師們一再強調主題的重要性,因為一個好的主題,內容也很有故事的話,就能夠引起審閱者的興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並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是最重要,也是具有挑戰的部分。


在醫院面臨升等或應徵工作時,履歷上有一篇論文往往對職涯更加分;然而,對於研究新手來說,論文寫作、統計圖表、文獻評讀、投稿和回覆都是一道道的困難關卡,不知從何著手。
因應時代趨勢,新思惟團隊推出改款的《統合分析工作坊》作為解決方案,為初學者打造了全新的內容。課程涵蓋了寫作統合分析的每個細節:如何找到寫作主題、跑出實用的統計圖表、文獻搜尋及評讀、投稿和回覆等等,協助各位循序漸進掌握獨力起步的技能,回家後就能開始著手自己的主題。
「深入淺出,讓新手也有希望可以完成第一篇 meta-analysis!」
《統合分析工作坊》由具有豐富教學和寫作經驗的專業醫師授課,以產出一篇 SCI 論文為目標導向,再結合互動實作的實戰練習,比起市面上其他的論文課程更具可近性!高品質的課程不只廣獲新朋友肯定,此次大改款更有許多二次回訪的校友一致給予好評,期許自己強化統合分析的技巧,日後做學術不再受限於人,面臨升等或應徵工作也能在同儕中脫穎而出。
「讓資源及能力有限的新手 / 苦手有多一根的浮木防溺,也在互動實作中順利出圖,相當值得的課程。」
「二訪,一如往常的將繁瑣的論文寫作步驟及製圖詳細解析,讓人有一種想不會也很困難的感覺。上完課之後,發現如果能找到適合的題目,距離發表一篇統合分析就只剩下閱讀、整理跟撰寫,其他的,新思惟的講師們都教完了!」
新思惟的研究課程已協助許多校友突破寫作困境,邁入學術起飛,2022 年校友總計發表超過 1000 篇 SCI 論文!其中 meta-analysis 佔原創研究比例約 17%,正在以相當不錯的速度成長,對於沒有資源的年輕研究者來說,是很值得把握的機會。掌握這樣的技術後,統合分析的潛在題目,就都在 PubMed 上等你來開發!
「新思惟相關課程真是苦海明燈,掌握要領後就剩制定題目需要再加強,一旦確定題目後續跑 data 出圖都輕鬆不少!」
對於內科系研究、外科系研究、個案報告等文體,以及想要走向國際有興趣的,我們也有相對應的課程。主題不同,內容一樣豐富優質,一樣都有大量校友產出成績。
覺得新思惟課程,都特別好吸收,為什麼簡報跟演講可以做到這樣呢?關於簡報設計,歡迎參考我們的兩種簡報工作坊。
課後卡關不用再怕無人能問,新思惟推出全新服務,每週一次蔡校長的 Office hour,提供課程校友線上諮詢,陪著學員走完成功發表的最後一哩路!
以下,一起回顧當天熱情學習的照片記錄。


(這篇問答是互動式的,有兩階段。這也是 Office Hour 的常見模式,如果校長覺得事有蹊蹺,會繼續詢問重點以釐清,精準解決同學的疑惑。)
問:校長好,想確認統合分析的一個問題。若有些文章是 paired t test 的結果,有些文章是 student t test 的結果,是可以一起統合嗎?還是要分 subgroups?
答:(蔡依橙)
這個問題有點怪,可能要請你進一步給我細節。
因為通常我們要比較的統計項,在不同的研究中,會用類似的統計法,像這樣用不同統計法的,我會擔心他們是不是並不應該被拿來一起統合。
例如:paired t test 是用在同一個病人手術前後的數值比較;Student’s t test 則是用在不同病人被分兩組後的數值比較。這兩種數值並不相同,其實不應該拿來統合的。


答:(張凱閔)
統合分析的統計技巧難度並不高,只要照著步驟走,例如:選對 random 或 fixed effect model。至於如何選擇 random 與 fixed effect model,上課會詳細說明,同學不必擔心,不過假設同學是從事臨床研究的統合分析,因為研究之間都存在相當的異質性,因此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選擇 random effect model 準沒錯。


答:(蔡依橙)
不是。多數的頂尖期刊,是算在 original article 的。
所謂的 original article,是你有一個問題、一個研究法、跑了統計、得到沒有人報告過的原創結果。而 meta-analysis 就屬於這樣的文章。在實證等級上,meta-analysis 甚至比 original article 還要更高。
不過,如果你沒有跑統計,只有作 systematic review,那就比較尷尬,這個就要去實際跟教研部詢問並討論。我們建議,反正你都要花時間作了,不如就找可以作 meta-analysis 的題目,有數據、有森林圖、有確切數字可以下結論,比較值得。

作者:林口長庚 神經外科 李丞騏 醫師

2022 年 4 月 16 日這一天,大約隔了六年,再次來到集思會議中心,這些年的變化實在巨大(生兩個小孩、博班畢業、出國短期進修兩次、升等助理教授、買房等 XD),尤其在經歷了 COVID-19 之後,很佩服蔡校長始終如一的堅持與熱情。
在 FB 上追蹤新思惟已久,每每看到論文發表成績或是課程相關資訊,對於學員滿滿的收穫以及精彩的製圖都心生嚮往。課後自己也有同樣的感受,更開心能獲得製圖大獎。
其實我並非論文發表初學者,但產量不穩定,所幸以往還有不錯成績,去年也幸運得以申請院內晉升(希望會過 XD),但為何還選擇參加工作坊?就是因為臨床資源資料取得不易,從收集到分析到寫作完成,至少一年半載,更別說如果投傳統期刊,少則半年的往來才能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