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名:知道要如何長大的自己
第一次接觸到新思惟是在 2014 年,醫院邀請蔡校長來分享醫學海報的製作,那是第一次見識到,原來不需要很大的組織,就可以把課程活動辦的實用而充滿細節,也知道公版 / 模板不一定是對的。
筆名:知道要如何長大的自己
第一次接觸到新思惟是在 2014 年,醫院邀請蔡校長來分享醫學海報的製作,那是第一次見識到,原來不需要很大的組織,就可以把課程活動辦的實用而充滿細節,也知道公版 / 模板不一定是對的。
作者:邱家佑 醫師(The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 /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首先感謝新思惟讓我有機會可以練習中文寫作,不然太久沒用中文寫長文,中文能力會變差。我參加過新思惟的三門課程,依序是《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跟《統合分析工作坊》,後兩者對我的影響比較大。
簡報課程是我第一個參加的課程,現在每 1-2 個月就會在科內簡報,應用新思惟化繁為簡的手法做得差不多就好,不求滿分,只要在同儕水準以上就好,簡報課程所學習到的東西,更應用在我寫論文做圖表的設計上。
作者:花蓮慈濟醫院 家醫科 黃暉凱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黃暉凱醫師受邀擔任 PLOS ONE 之 academic editor!
跟大家分享我從菜鳥 author,到擔任各期刊 reviewer,再到受邀擔任 PLOS ONE academic editor 的心得。雖然是要分享心得,但說實在的我也搞不清楚怎麼回事,也不能排除期刊尋找 editor 的 criteria 是不是有 bug……不過既然被邀請了,就先厚臉皮擔下來,之後再努力變強,努力配得上這個新角色!
人生大部分也是這樣(被逼迫),intern / PGY 第一天就直接被丟去值班,然後再邊學習如何值班(?);機會來了就先上車,上車以後再邊學開車(?);小孩先生出來,生出來以後再邊學當爸爸。(被揍 XD)
PLOS ONE 是創刊於 2006 年的知名 open access 期刊,對傳統學術期刊營運模式所產生的衝擊,是這幾年學術界的討論焦點之一,譬如蔡校長部落格文章:「2016 年 impact factor 公布,那些大家關心的期刊,現在怎麼了?」
PLOS ONE 特性為網路原生、跨領域且全開放,對論文的 ethics 相當重視、對刊登品質亦有堅持。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740,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領域為 Q2(27/71) 期刊。整體來說,是名氣好、網頁介面佳、科學社群經營積極的知名 OA 品牌。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病理部 林昀姍 醫師
身為網路和臉書的重度使用者,雖然很早就看過新思惟的廣告,時不時就會從滑臉書的指縫中跳出來,不但配上精美照片,還有誇張多的好評,那時總是半信半疑,然後又默默的選擇性忽略。
但是各位一定很好奇,如果劇情照這樣展開,我怎麼會乖乖在電腦桌前,打下這篇心得呢?這突然間的一百八十度大轉變(我不但報名了課程,而且還是報名同週末六日連續兩天的精實挑戰),需要先前情提要一下,因為敝科是二線冷門科,但是專科通過率是所有專科中至少前五低的吧,所以在住院醫師訓練階段期間,一直都把解決繁重的工作量和力拼專科考試放在首要。
而且因為檢體量大,科內主治醫師也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再帶住院醫師進行研究或是寫論文這方面的教學(對,就是被放牛吃草了),大多時候都是低頭埋首自己的報告,以及和其他科的合作。
(婷編按:林醫師隔日參加的另一堂為《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同樣也寫下了滿滿的心得,若想了解林醫師在此課程的收穫,請往這邊走。)
但人總是會長大,當順利考過專科考試後,因為沒有論文,頭銜看起來就有那麼點的彆扭,也考慮過要繼續念研究所,可是時間有限,還要養家糊口。求助於科內學長姐呢?同樣都是主治醫師了,又有誰會來手把手的從頭教你發表論文呢?好險有新思惟!
下定決心報名新思惟課程,狠刷兩筆報名費,大概是近期內最衝動的購物了(笑),但是人要突破舒適圈,勇於做新的嘗試,才會看到不同的世界吧!後來再回想一切,真的很值得。
作者:阮綜合醫院 消化內科 丁楷庭 醫師
想嘗試寫 meta-analysis 很久一段時間了,因為不用跑「一直被退件到覺得負責人員是不是在刻意刁難我」的 IRB,也是因為其實醫院的電腦系統在撈取資料方面,也需要很多人為的做工,非常辛苦。而我只是想看看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在大數據分析方面以及各個主要文獻的結論是什麼,於是 meta-analysis 便成為我的首選(投稿自用兩相宜)。
在二年前就曾購買 meta-analysis 的專書來看,可是實際問題是:光是要看完書就是很大的時間花費,要平衡工作、家庭、新技術的學習等方面真是力所不及;也曾經想跟同事一起合作寫寫 meta-analysis,但無人帶入門、靠自己摸索,最後就是不了了之,這些專書也就束之於書架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