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新思惟之友張俊鴻醫師,以〈Plasma d-glutamate levels for detecting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Alzheimer’s disease: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es〉一文,在 2021 年「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學術獎」甄選中脫穎而出,於「臨床研究組」榮獲佳作!
資深新思惟之友張俊鴻醫師,以〈Plasma d-glutamate levels for detecting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Alzheimer’s disease: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es〉一文,在 2021 年「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學術獎」甄選中脫穎而出,於「臨床研究組」榮獲佳作!
2021 年 12 月 19 日(日)9:00a – 4:40p
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或台中高鐵捷運旁之會議中心 視疫情狀況而定)
【特別公告】2021 年最後一班,今年做好準備,明年就要發表!
今年每梯都額滿,熱門課程好評再開,趁疫情趨緩之際,把握機會。
Meta-analysis 是近年研究相當熱門的文體,能夠協助研究者突破無資源、沒經費的困境,搜尋資料庫的大數據不求人,不需要 IRB 還免收案,用自己的電腦就能發表論文,非常適合「資源缺乏」又需要「單兵作戰」的研究者!
然而,即使心中有好的題材,或是身邊有大量的素材,卻不知道該收錄多少文獻才適合、怎麼順利寫成論文發表、內行人在意的是什麼、最重要的數值是哪些、又該如何算出這些數據?
新思惟理解大家的困境,以系統化的教學設計,帶您用一天的時間高效率學習,從論文規劃到文章架構,從文獻搜尋到統計圖表,課堂上通通告訴您,最受好評的互動實作,更帶領您直接在自己的電腦,親手跑出統計、完成高品質的 meta-analysis 圖表!
作者:奇美醫院 腎臟科 陳鋭溢 醫師
那天快接近中午,看完病人、查完房,坐下看看有沒有 mail 的時候,突然看到醫學研究部部長寄來的一封信,鼓勵大家參加新思惟《統合分析工作坊》,如果上完課程兩年內有發表,醫院可以補助學費;甚至鼓勵大家寫計畫,要將統計軟體的費用一起賺回來。
有醫院的支持,真的超吸引人,我沒有什麼猶豫就手刀報名了,然後順便把星期六早上的門診停掉(損失慘重),因為是奇美專班,新思惟第一次在台南舉行,省去舟車勞頓的時間和精神,想來想去還是覺得非常划算。
我覺得蔡校長開場說的話很有道理,同一間醫院一起上課,可以從學員中看到誰對統合分析有興趣,有助於我們尋找一起合作的夥伴;我大概早上八點半到,發現已經超過一半的學員坐在教室裡,現場充滿著濃厚的求知慾。
作者:奇美醫院 內科部 林裕民 醫師
寫論文一直都是讓人排斥的事情,多數的前輩進行研究,多半是為了應付醫院內部的升遷機制,對研究既沒有熱情,也毫無想法。對於還是住院醫師的我而言更是,平時在專科領域的學習都還不夠完備,下班之後連讀教科書的時間都不夠,還要進行寫作,一想到就覺得壓力山大。
平時對論文的理解,就是去查一些老師朗朗上口的 trial,假如是大牌的出版社就直接看 abstract 和 conclusion 及結論。
雖然有幸在醫院內部遇到願意提攜後進的老師,不過資深的老師對於初學論文寫作太過遙遠,常常在開會討論論文方向或是統計想法的時候,感覺到雞同鴨講,一直處於砍掉重練的過程,也讓我覺得自己遇到山難了,身邊沒有合適的設備在野外生存,也無法到達山頂,只能赤手空拳挖土前進。
作者:奇美醫院 神經內科 李佳維 醫師
從過去住院醫師時代至今,很了解自己對於寫論文這件事始終沒有很熱衷,覺得為了寫論文而寫,實在不是我的風格。
儘管知道周遭朋友有去上新思惟,也發表了許多擲地有聲的論文,但每當看到新思惟的廣告時,還是會心想:「算了吧!照顧病人以及解決診斷困難案例,還是我比較有興趣的領域。」
作者:奇美醫院 內科部 陳嗣堯 醫師
醫師平常已經這麼忙了,哪有什麼時間做研究呢?住院醫師應付院內的病人,以及每個月份的報告,就已經焦頭爛額了,哪有心力再撥出時間?
每當被主治醫師問到「要不要來做研究」時,總是無疾而終,很想跟老師說:「我根本沒有底子。」自己只有寫過 case report 的文體,對於其他研究類型既沒有基礎,也沒有地方能夠好好學習,自己從大學畢業以後不再碰統計。
但是看到其他人 publish 出文章,不免會產生「自己能不能夠做到」的想法,而沒有能力的我,只好把這個想法塵封在忙碌的日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