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讓許多第一次接觸統合分析的朋友,在下午 2:00 畫出 SCI 等級的圖表,進而對自己與自己的電腦產生信心,是課程中最令同學感動的部分。
先求有,再求好。各位已經相當不錯的製圖,我們繼續提出一些仍能改進的細節,然後一起來欣賞侯育琪醫師與裴善立醫師的得獎作品!
能讓許多第一次接觸統合分析的朋友,在下午 2:00 畫出 SCI 等級的圖表,進而對自己與自己的電腦產生信心,是課程中最令同學感動的部分。
先求有,再求好。各位已經相當不錯的製圖,我們繼續提出一些仍能改進的細節,然後一起來欣賞侯育琪醫師與裴善立醫師的得獎作品!
作者:中國附醫 神經部 蔡昇達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蔡昇達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的神經學表現之系統回顧,獲 Frontiers in Neurology 刊登!
清明連假的晚上,部主任打電話來:「新冠肺炎全球蔓延,我們也該為世界做些什麼!我們來寫一篇 review,統整所有新冠肺炎的神經學症狀,昇達覺得如何?」
聽完有點震驚,想說我連一個新冠肺炎的病人都沒照顧過,要來寫 review?但仔細想想,部主任的視角還是比較寬廣,因為台灣疫情控制得好,才更應該來寫 review 幫助疫情嚴峻的國家,節省抗疫醫師們的寶貴時間。
想完後立即答應主任,主任隨即交代最關鍵的重點:「要快!寫這種文章的機會轉瞬即逝!」
2020 年,全世界都陸續遭到 COVID-19 的侵襲,由於這是個全新疾病,相關的知識甚少,蔡昇達醫師團隊,預計整理目前為止所有報告的神經學症狀,計算相關比例,並回顧相關的基礎研究,嘗試提出可能的機轉解釋。
研究最後收入了 79 篇案例報告,以及 63 篇研究。總結來說,最常見的神經學表現依序為:嗅覺味覺異常(35.6%)、肌肉痠痛(18.5%)、頭痛(10.7%)、急性腦血管疾病(8.1%)、暈眩(7.9%)、精神狀態改變(7.8%)等。
分析可見,COVID-19 會攻擊神經系統,可能的機轉為 cytokine 分泌與血液傳播。
熟知相關的症狀,能協助忙碌的第一線醫療人員,提早警覺,並快速安排相關檢查,減少傳染的可能,並及早治療。
恭喜蔡醫師!
青光眼的分類中,隅角開放性青光眼是最常見的,第一線治療是用眼藥水降眼內壓,當藥物治療不佳,或有嚴重副作用時,則可考慮手術。
過去數十年,小樑切開術曾為主流,但之後產生的纖維化疤痕仍可能阻礙房水流動,導致復發。近年開始流行微創青光眼手術 micro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 (MIGS),盡量減少手術範圍,避免纖維化疤痕形成,其中,置放 iStent 就是一個常見的手術。
程羽嬿醫師預計回顧既有文獻,看看在眾多的研究整合起來之後,iStent 的治療效果如何,能夠維持多久,以及新舊兩代的 iStent 效果是否有差異。
總共收入了近 20 年共 17 篇論文 978 支眼睛,並針對其降眼壓效果、減少眼藥水使用效果、iStent 新舊代、追蹤時間等做分析。結果發現,iStent 能夠有效降低眼內壓,成功率甚高,副作用甚少,手術後仍需要滴的眼藥水也顯著減少。分組研究則發現,兩代的 iStent 效果都很好,並沒有新的比舊的好的狀況。追蹤即使到 42 個月,治療效果都一樣不錯。
總結來說,iStent 作為單一手術,能有效的降低眼內壓與青光眼相關藥物的使用,效果可持續至少 42 個月。
程羽嬿醫師是資深的新思惟之友,上了研究課程,就寫出臨床研究論文;上了健保資料庫課程,就寫出健保資料庫論文;上了統合分析課程,就寫出統合分析論文。是個認真上課、認真吸收、認真實踐的傑出校友。
本篇論文的製圖,都依照上課所建議的排版,相當整齊漂亮,只有字型改為雜誌社風格,本身的空間配置均屬上乘,學以致用,非常用心。
恭喜程醫師!
作者:義大大昌醫院 胃腸肝膽科 葉人豪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葉人豪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初期大腸癌使用內視鏡切除與手術預後之統合分析,獲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刊登!
兩個月前的一晚,剛下診準備喘口氣,手機鈴聲忽然響起學長的來電:「我們的論文被接受了!」
就這樣,在又驚又喜中,收穫了人生頭一張「論文快審+預先接受」的體驗券。
T1 分級的大腸癌,指的是癌症侷限在黏膜與黏膜下層,由於病灶表淺,除了傳統的大腸手術切除外,近年也流行使用大腸鏡在檢查時直接移除。雖然理論上可行,預後猜測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但最終還是需要以實證資料做進一步確認。
於是,葉人豪醫師團隊,預計統合目前文獻中的所有研究,為這個問題做出結論:究竟 T1 級別的大腸癌,使用手術切除與內視鏡切除,長期預後會不會有差別。
本統合分析,收入了 17 個研究,共 19979 位患者。中位數追蹤時間為 36 個月。結果發現,內視鏡與手術切除,在以下面向都沒有差異:總存活率、無復發存活率、疾病死亡率。不過,內視鏡切除,患者術後的併發症少很多(2.3% vs 10.9%, p < 0.001)。內視鏡之後追加手術切除,其預後與一開始就選擇手術切除一樣。與 T1 大腸癌預後有關的因素,是淋巴血管侵犯與直腸癌,但與黏膜下侵入深度無關。
作者總結,根據既有的實證資料,T1 大腸癌的治療方式,應優先選擇內視鏡切除,如果切除不完整,再考慮追加手術,其預後與一開始就選擇手術是一樣的。
這是個臨床上很重要的議題,作者群選擇了重要的因素來統合,最終也給出了相當明確的建議,是個相當仔細且俐落的分析,臨床意義也很強。登載在高分期刊,實至名歸。
恭喜葉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