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做統合分析收集 trials 時,發現不同的 trials 收集 outcome 的時間五花八門,有的收介入完的 0、1、2、3 個月,有的收介入完的 0、3、6、12 個月。請問我該收哪一個?
答:(蔡依橙)
通常都是收介入後那次,也就是你說的時間點 0 個月。
其實同學這樣整理一下,就會發現他們的共同點正是「介入完的那個時間」,這個時間點是最多研究會有的。沒有靈感的時候,像這樣整理一下資料,跳開來用更大的視野去觀察,就會發現新的線索。
問:做統合分析收集 trials 時,發現不同的 trials 收集 outcome 的時間五花八門,有的收介入完的 0、1、2、3 個月,有的收介入完的 0、3、6、12 個月。請問我該收哪一個?
答:(蔡依橙)
通常都是收介入後那次,也就是你說的時間點 0 個月。
其實同學這樣整理一下,就會發現他們的共同點正是「介入完的那個時間」,這個時間點是最多研究會有的。沒有靈感的時候,像這樣整理一下資料,跳開來用更大的視野去觀察,就會發現新的線索。
感謝各位給籌備團隊的匿名回饋,課程滿意度分數皆獲得 4.89 分以上,謝謝大家給予肯定與建議。
根據統計,本次學員組成如下:
感謝大家課後的匿名手寫回饋,內容非常精彩,包括對課程的評價以及學會使用軟體時的心情,顯示不管是研究初心者或是資深研究者,都能在工作坊中有豐富的收穫,很榮幸新思惟的課程能給您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啟發!
除了統合分析,想要無資源起步,現在又多一個選擇囉!網絡統合分析,讓你工具更多、產線更多。
對於內科系研究、外科系研究、個案報告等文體,以及想要走向國際有興趣的,我們也有相對應的課程。主題不同,內容一樣豐富優質,一樣都有大量校友產出成績。
覺得新思惟課程,都特別好吸收,為什麼簡報跟演講可以做到這樣呢?關於簡報設計,歡迎參考我們的兩種簡報工作坊。
自己的臨床做得很好,研究也發展不錯,但網路上的存在感卻形同透明?期待在這個時代生存得更好,讓自己的專業和成績被看見,網路個人品牌課程可以幫助你!
所有工作坊,都有售後服務喔!詳細辦法,請參考 Office Hour 頁面說明。
作者:朱謹伶 特教博士 / 護理師 / 諮商心理師
先前上了新思惟的《網路統合分析工作坊》,真心覺得相見恨晚,一百個懊悔怎麼不早點來上課!心想著:如果台中還有開其他課,那麼一定要來上課。就這樣,老天聽到我的祈禱,看到台中班有開統合課程,立刻手刀刷下信用卡分期報名。
當然,這個決定讓身邊的同學頗吃驚,同學問:「你已經有發表過統合分析的文章,對統合分析不能算是小白,怎麼會想再報名學習統合課程呢?況且新思惟的學費可以繳博班一整年的學雜費加學分費!」
我看完訊息後,在 LINE 上面堅定的敲出:「因為我想要知道統合分析的寫作 SOP、關鍵技巧和行規默契。投稿已經很難,過程就不要為難自己,鬼打牆真的非常非常可怕。我覺得,我還為難荷包可能比較有助身心健康。」
畢竟,當寫論文注定成為歲月中的一部分,如何讓彼此可以和諧相處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總不能為了寫 SCI 讓自己變成白髮魔女啊。
作者:蔡依橙
最近似乎報名統合分析 / 網絡統合分析課程的人變多,這是為什麼?
我們電子報中的連結,除了最後的教學資源分享外,被點擊最多的,都是傳統統合與網絡統合的課程連結。
這牽涉到整個研究生態系的現況,也就是說,臨床研究跟統合分析起步,所需要的基礎環境跟機會不同。
臨床研究跟統合分析都是很好的研究工具,兩種都學起來更好,但對初學者,事情卻稍微有點不一樣。
如果一個完全沒有經驗的人,想要開始做臨床研究,他就必須「靠行」,拜託一個老師讓自己加入團隊。
因為,如果你想做臨床研究,即使只是查病歷來做回溯分析,也需要有一個經過訓練並擁有送審 IRB 資格的主治醫師負責填好所有表格並送簡審。
作者:蔡依橙
今天來聊一下新手起步。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研究歧視鍊」。
總會有些老師認為,基礎研究才是真研究,臨床研究就不太算,甚至會看不起 dry lab 或統合分析。
但這種價值判斷其實是主觀也浮動的,因為當 AI 開始流行,尤其又有 NVIDIA 跟黃仁勳旋風後,大家又覺得,其實做 AI 研究也蠻有意思的,而偏偏 AI 研究就是 dry lab 的一種。
(不過目前 AI 醫學研究的紅利期過了,意思是,研究還是可以做,AI 被視作工具的一種,只是不會因為做 AI 而天生就有加分效果。)
答:(蔡依橙)
可以的,兩個課程也都有校友已經成功發表。
社會人文 / 社會科學領域,雖然乍聽之下跟醫學領域不同,但量化研究法、對照組研究都是通用的。只要你選擇的主題,是有個介入,然後會改變一個結果,那就可以做統合分析(MA)或網絡統合分析(NMA)。
例如你做「音樂」,要寫論文,聽起來好像社會人文領域,但如果你選擇的主題,是以音樂療法,去降低憂鬱,那就有一個介入(音樂療法)、改變一個結果(憂鬱指數)。
同樣的,如果你做「教育」,要寫論文,聽起來好像社會人文領域,但如果你選擇的主題,是使用數位工具去做間隔複習,以提升學習效果,那就有一個介入(數位工具間隔複習)、改變一個結果(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