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雄榮民總醫院 神經外科 鄭宇文
再次來新思惟,不同的課程,也有不同的收穫跟體悟。雖然上過一些關於統合分析的課程,真要執行起來還是有點卻步,所以帶著滿腹的疑問來跟前輩們請教。
作者:光田綜合醫院 骨科部 楊鎮源 醫師
回顧行事曆,上一次踏入新思惟教室已經是四年多前的事,其實一直以來都很想再回來進修統合分析這堂課,但幾度遇到疫情升溫,管制嚴格,疫情降溫後,換成臨床業務與會議檔期濃縮到短暫的時間窗口。這次終於逮到過年的空檔,毫不考慮就報名刷卡下去!(咦……等等,是不是哪裡不太對?)
(鈺編按:楊鎮源醫師是資深校友,在醫學職涯早期,為了提升個人演講、簡報能力,先參與《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日後發展研究,陸續報名了《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逐步在學術路上做出自己的成績。)
是的,我沒有看錯,即使是早鳥價,這次新思惟馬克杯的價格似乎隨著通貨膨脹?而 漲價了,但即使這樣,也無法阻擋我想報名的決心!事實上,當天課程還沒結束時,已經覺得這報名費,對我來說太超值了!
作者:高雄榮總 骨科部 魏伊萍 醫師
我是高雄榮總骨科部魏伊萍,從很久以前就聽說新思惟課程,但是因為住院醫師周末值班問題,遲遲沒有踏出報名那一步。以前的 cohort study 都是問了很多老師,問來問去湊到一點蛛絲馬跡,勉強寫出了文章。
但是近幾年來風行的統合分析就沒辦法這樣土法煉鋼,靠自學實在又辛苦也沒效率,甚至會不斷撞牆也無法突破現狀。對於我這種埋頭苦幹又內向害羞的人,能夠有自己的產出,才能在科部說上話,否則很容易淪為被勞力剝削的對象。
作者:眼科 陳彥如 醫師
從 clerk 時期,就久聞新思惟的大名,默默追蹤粉專、網頁很長一段時間,總是因為價格和對課程效果的遲疑,而怯步不敢報名。
從 intern、PGY 時期,零星寫 case report、case series,總是希望自己在學術上能更精進,看著許多學長姐、同學們在各大 center 寫 original articles,而自己所在的單位,因為科部和醫院等原因遲遲沒有產出,終於在 R1 的最後,狠下心來當作送給自己的禮物,報名了《統合分析工作坊》。
感謝老師們在上課時就把各種可能遇到的狀況先提醒我們,蔡校長在一開始就告訴大家:「今天沒有笨問題,也沒有不該問的問題。」真的讓人有種很放心、什麼都能問的感覺,尤其每堂課結束的問答環節,因為有著一起上課的同學們,分享自己做研究時遇到的瓶頸跟疑問,讓還沒開始起步的我,彷彿體驗了大家做研究的 struggle。
作者:台大醫院 生醫分院 整形外科 楊弘維 醫師
新思惟的課程一向是口碑佳、品質保證,身為新思惟的老校友,在住院醫師時期參加過《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等,對於臨床研究寫作和簡報能力都很有提點的效果。
新思惟國際就像精神時光屋,越來越多年輕以及資深的醫師,都能在短短的一天課程中獲得巨大的成長!不過論文最根本還是得靠自己,才能有所斬獲,這點大家都知道,正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唯有持之以恆的努力以及堅持,才能有所收穫。
作者:國軍桃園總醫院 急診部 楊大緯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楊大緯醫師團隊,關於錐狀斷層掃描診斷舟狀骨骨折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考完專科以後,一直很擔心自己就此停止成長,於是盤點了幾個感興趣的領域,延續住院醫師時期養成的習慣,利用輪班生活之餘,繼續到外面上課。
實證醫學就是其一,了解實證醫學如何實際運用到臨床,讓臨床醫師對於自己每天在做的醫療工作有更深入的體會,一次又一次反覆印證的過程,我發現自己是可以持續投入。
實證醫學相關課程,我記得最一開始學會的是急救加護實證醫學概論。授課前輩教得非常好,這次聽課,跟學生時期不同的是,過去幾年累積的臨床經驗幫助了我,對於此前聽過的 index test、reference standard、各種 quality assessment 的工具、data synthesis 這些名詞更有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