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蔡依橙)
喔喔,同學這個問題很「後設」,也就是很 meta-。意思就是,你在上課的過程中,還能靈魂出竅一下,思考這一切到底怎麼構成的。
有這樣的想法,表示你可能有「構建」事情的傾向,這樣的個性很適合創業,就算不辭掉工作,在組織內,做「內部創業」也很好。希望以下的分享,對你有所啟發。
答:(蔡依橙)
喔喔,同學這個問題很「後設」,也就是很 meta-。意思就是,你在上課的過程中,還能靈魂出竅一下,思考這一切到底怎麼構成的。
有這樣的想法,表示你可能有「構建」事情的傾向,這樣的個性很適合創業,就算不辭掉工作,在組織內,做「內部創業」也很好。希望以下的分享,對你有所啟發。
作者:高醫附院 內科 黃峻洋 醫師
以前都有耳聞 Google 等大公司,每年會固定拿一筆錢投資員工,讓他們嘗試新的 project。我照著這個思路,決定每年拿一筆錢當凱子 上一堂新思惟或其他成人教育課程。
而之所以選擇報名《統合分析工作坊》,是因為這真的是適合肥宅如我的論文寫作方式,感覺只要懂得在網路上努力搜尋與整理,就有機會產出論文。如果我能在住院醫師期間就能成功發表論文,或許對於未來的職涯發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按著這天真的想法,我把卡刷下去了!
作者:臺北榮總新竹分院 內科部 張智越 醫師
從住院醫師開始,雖然師長們都有意願指導我們做研究,但是繁忙的臨床工作,讓我無力再去思考,每天拖著累垮的身體回到家只想好好休息。
唯有考專科時,報名資格要有一篇發表過的期刊,硬擠出了一篇有模有樣的案例報告投稿到非 SCI 的期刊,心理當時也是感動不已。雖然這段期間斷斷續續都有去上一些相關的研究討論工作坊,但始終有聽沒有懂,一直無法踏出研究的第一步。
作者:台中榮總 醫教部 史千岳 醫師
從學生時代開始接觸實證醫學起,就對統合分析及系統回顧研究充滿了好奇,認為這種靠著別人的研究為基礎,就能夠構築起最高等級的實證醫學文獻,根本是種巫術(誤)。
然而,在只需要看懂並利用文獻的學生時代,很少去思考背後撰寫論文的方法跟困難。倘若一不小心著手想要去探究裡面眾多的海量名詞,一不小心就會陷入那些令人焦躁的生物統計知識,讓這個表面上似乎可以輕易上手的研究方式,多了幾道不能輕易跨越的障礙。
作者:匿名
這次我第二次來新思惟上課,第一次是三年前的《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講師們像是要把畢生功力都傳授給你一樣。
一整天下來,雖然內容很多,但老師用簡單卻重要的大綱,讓你熟悉簡報設計的心法,之後有多次自己科內報告、指導實習見習學弟妹做個案報告,包含行距、字體的選擇與視覺的強化,都能自然地運用在簡報裡,報告大致上都不會讓師長對內容格式有特別的意見,簡單明瞭的版面,自己看了也很舒服。
家中掌控經濟大權的老婆是醫療圈外人,對於我上一次花三萬元去上僅一天的課甚感不解。後來她因為一些孩子教養的文章而認識了蔡校長,認為校長言之有物,絕非等閒之輩,若是課程對我有幫助,那就去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