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軍總醫院 麻醉部 黃仁智 醫師

很高興能參加新思惟國際所舉辦的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orkshop,即便是在武漢肺炎肆虐台灣的氛圍下,大家還是很踴躍的參加星期六一整天課程,更顯得課程的珍貴與重要。
在台大集思會議中心的場地規畫下,一整天上課下來,令人覺得非常輕鬆寫意,除了有好喝的咖啡可以品嘗,柔和的燈光、安靜的會議室品質,讓我感到頗具國際會議研討等級的氛圍,希望未來能持續舉辦,使整個團隊更帶給讀者或學員,更高層次的課程享受。

作者:三軍總醫院 麻醉部 黃仁智 醫師

很高興能參加新思惟國際所舉辦的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orkshop,即便是在武漢肺炎肆虐台灣的氛圍下,大家還是很踴躍的參加星期六一整天課程,更顯得課程的珍貴與重要。
在台大集思會議中心的場地規畫下,一整天上課下來,令人覺得非常輕鬆寫意,除了有好喝的咖啡可以品嘗,柔和的燈光、安靜的會議室品質,讓我感到頗具國際會議研討等級的氛圍,希望未來能持續舉辦,使整個團隊更帶給讀者或學員,更高層次的課程享受。

作者:匿名

新思惟在最近幾年推出越來越多課程,很多課程都是和從事醫療工作的我們息息相關,而且頗為實用。像是醫學簡報製作或是論文寫作發表等課程,內容都蠻符合現今所需。來新思惟上課前,早已和身邊的學弟打聽這裡上課的狀況,得到的評價都是不錯的,周遭同溫層朋友也都大力推薦,但直到去年底才下定決心,看了看目前對我來說比較實用的《統合分析工作坊》,報名學習。
來集思台大會議中心的路上,遇到了花蓮慈濟醫院的學長以及在嘉義基督教醫院的同學,大家都很久沒見面了,沒想到在這裡遇見。雖然外面吹著氣溫 10 度的冷風,又飄著毛毛細雨,也沒有澆熄我們對知識的熱情。

作者:台北慈濟醫院 中醫部 許雅婷 醫師

統合分析不需要 IRB,是論文初學者快速的入門,但在看統計方法,數據意義及統計工具時就會望而卻步,把寫文章的點子束之高閣。
新思惟課程一向是寫作的好朋友,也是遇到瓶頸時的救星。用一天的課程,可以把沉積已久的問題一一點破,尤其是在互動實作時間,新思惟給予最快捷簡便的方法,減少初學者的卡關,突破挫折的心魔,向老師諮詢、尋求指導,使用統計軟體做出成果,真的為起步增添不少信心。
而課後回家真的要做五遍,才會在過程中發現自己不夠細心之處,試著去用講義中沒教的功能,重新了解各圖表的意義。雖然回家後仍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堅持,但在寫作路上,知道有堅強的後盾為我撐腰,對下筆或操作軟體不會心生畏懼,像課程上說的,希望用發表完成升等,提高薪水,並肯定自己。

作者:玉里慈濟醫院 許志呈 醫師

從住院醫師時代開始,就開始想試著寫論文,但總是卡在沒有研究的資源。之前想做問卷調查,但總被卡在 IRB 過不去。統合分析,才是比較適合入門者的路,所有的資料都在網路上,而研究者要做的是,把別人的資料滙整成具有臨床意義的資訊。
以前在當住院醫師的時候,往往會被指派去蒐尋某一個主題的治療或診斷,在尋找和閱讀文獻的步驟,其實就跟 meta-analysis 是一樣的,然而在報告完後,檔案就被埋在硬碟裡面。如果早點來上這個課程,一定可以多發表很多文章。

作者:振興醫院 骨科部 劉俊良 醫師

過去還沒有接觸論文寫作,單純以為,只要有好的想法,就可以開始寫。但後來發現,才剛起步就問題重重,不管是資料取得方式、資料完整性、個案數多寡,以及繁瑣的 IRB 審核都是關卡。如果要做健保資料庫研究,資源的取得,也是一個難關。
至於統合分析,一開始的想法是:那不是最高證據等級的文章嗎?會不會太好高騖遠了?當時連想都不敢想。經過考慮後,我決定先回頭努力把一篇回溯性研究處理好,但準備文章投稿的階段,也開始思考,接下來要做什麼?

作者:亞東醫院 麻醉科 王姿文 醫師

從學生時期開始,meta-analysis 統合分析文章,一直是自己偏愛的期刊文章類別。
綜觀期刊上的各類文章,基礎研究和臨床有些距離,對臨床工作的直接助益較有限,因此閱讀起來比較沒勁;收案的各種臨床研究,看似有得到結論,但不同實驗方法的文章,常常眾說紛紜,乍看之下不知道該信哪個,更常在最後列舉各種限制與偏誤,並以「期待將來能有大型隨機對照試驗 (RCT)」這種未完待續為結語,看完有種客官請靜待下回分曉的煩躁;系統性回顧唸起來有條理很痛快,但在準備報告時,卻是要念最多相關文章,要不然報期刊時,是最容易被電爆 的文章類型;還是統合性分析對學生來說比較實際,清楚列舉各種研究的成果,並在最後提出結論,整體閱讀起來比較踏實(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