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2017/10/22 (日) 第五梯次

fancw_meta-analysis_20171022_0595_FB
2017 / 10 / 27

用實力證明自己的價值

 

作者:北醫附設醫院 消化內科 范峻維 醫師

 

 

fancw_meta-analysis_20171022_0595_FB

 

 

要怎麼證明,自己與他人不同?

 

這兩年自己的行醫生涯是峰迴路轉,從醫學中心到基層診所再回到醫學中心。

 

時代快速改變,但是對年輕人的限制卻沒有放寬,從醫學中心跳到基層診所,當初就單純不想做研究、寫論文,總覺得靠自己一雙手藝,就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自以為是葉問),後來覺得自己還真是好傻好天真。外面的世界,老闆看到你的履歷,發現上面只寫姓名、性別、畢業學校,然後就沒了……對,就沒了。

 

老闆再問你:「發表過哪些論文呢?」一片空白,或是一頁紙就可以列完。老闆接著說:「如果沒有這些,要怎麼說服我,你跟其他醫生不一樣?憑什麼我要花比較多錢請你呢?」

 

閱讀更多 »

1022-26_FB
2017 / 10 / 27

因為真的想變強,所以我來了。

 

作者:王小姿

 

 

1022-26

 

 

開課別猶豫,不然馬上就額滿。

 

期待已久的《統合分析工作坊》終於再次開課,這次我毫不猶豫的報名,前梯次,都因猶豫而錯失機會,明明上午才發布消息啊!怎麼中午就謝謝大家,報名額滿了呢?

 

閱讀更多 »

ChengWC_meta-analysis_20171022_0712_FB
2017 / 10 / 27

醫學研究路上,你我並不孤單。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 胸腔科 鄭文建 醫師

 

 

ChengWC_meta-analysis_20171022_0712

 

 

實證醫學證據最強

 

臨床醫師照顧病人,就要講求實證醫學,而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就是金字塔的頂端,黃金準則。以前老師只有教我們如何評讀,但是新思惟《統合分析工作坊》除了教我們評讀外,最重要的是,教我們如何自己完成,並將之寫成研究論文。

 

身為臨床醫師真的心動了,為了讓自己的醫療行為更符合實證醫學,還有讓自己的學術研究更多樣化,深深覺得投資自己要趁早,所以毅然決然報名了。

 

閱讀更多 »

wrwu_meta-analysis_20171022_0259_FB
2017 / 10 / 27

統合分析是研究新手的好朋友

 

作者:慈濟大學 護理系 吳婉如 助理教授

 

 

wrwu_meta-analysis_20171022_0259

 

 

利用統合分析精準掌控研究效力

 

面對人類共同建構的科學知識瀚海,當代的我們既幸福又焦慮。幸福的是,尋找任何新文獻只要有電腦、手機,就能在彈指間完成;焦慮的是,文獻在手,卻不知如何精準掌控該主題相關研究的成果效力。

 

幸好,統合分析對於前述困境,提供了一條救援繩索,讓人有機會踩著幸福的階梯,慢慢脫離焦慮的深淵。在尋找合適的課程下,決定先來趟新思惟,理由很簡單,「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閱讀更多 »

chenty_meta-analysis_20171022_0137_FB
2017 / 10 / 27

帶著問題來,迅速得到答案。

 

作者:三總基隆分院 精神科 陳田育 醫師

 

 

chenty_meta-analysis_20171022_0137

 

 

因為新思惟,意外踏入統合分析領域。

 

接觸到統合分析,是因為去年意外的經由同學引薦,在網路上認識了曾秉濤醫師。年紀相仿的大家,跨院組成了精神科實證醫學團隊,開始統合分析系列研究。

 

因為透過網路連結,我與曾醫師在資料初步完成時,才在去年《新思惟年會:我想與你分享的事》第一次碰面、聊上幾句。第二次碰面,就是年底在國際醫學會的研究發表。

 

透過這樣的合作,讓我深刻體驗到,一個新時代的機會來臨。網路的快速連結,配上共同的信念,會創造出許多新的成果,並大幅節省時間成本。也非常感謝新思惟這個大平台,讓大家能有彼此合作切磋的舞台。

 

後續的一年中,團隊中仍不斷有人發表,也因此參與了非常多相關的研究過程,但礙於生活中仍有許多要務,所以,對於統合分析的了解,仍處於可以看懂資料並做評斷,但缺乏獨立精準完成的能力。

 

閱讀更多 »

Chang LiaoNF_meta-analysis_20171022_0669_FB
2017 / 10 / 27

希望藉由課程,打開統合分析大門。

 

作者:中國附醫 皮膚科 張廖年峰 醫師

 

 

Chang LiaoNF_meta-analysis_20171022_0669 

 

兩位講師分享都非常有啟發性

 
張凱閔醫師從自身的統合分析文章,讓學員瞭解統合分析研究的整體架構是如何組成?要如何從自身科別,藉由臨床問題,挖掘適合的題材,是一般人起步的必要基石。

 

曾秉濤醫師,本身是位開業醫師,沒想到開業醫師一年也可以有 10 篇 meta-analysis 產出,讓人十分敬佩,也讓人知道,此種寫作方式,並不需要大量外界資源。

 

逐步拆解看似複雜的文章,利用一定的模式,可簡化文章書寫流程,也許結構會跟其他文章類似,但只要找出研究賣點、富有臨床意義,那麼這就是一篇好的統合分析。當然,研究者一定要認清統合分析的特質,研究結果是發現現象,而非解釋原理,千萬不可過度解釋數據,這點倒是跟健保資料庫研究十分類似。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