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2019/05/05 (日) 第十三梯次

00_FB__lt_ChiuCY_Meta-analysis_20190505_1794
2022 / 12 / 22

【長期心得】到美國工作前先來新思惟進修,開啟了我一連串的發表之路。

 

作者:邱家佑 醫師(The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 /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00_FB__lt_ChiuCY_Meta-analysis_20190505_1794

 

 

首先感謝新思惟讓我有機會可以練習中文寫作,不然太久沒用中文寫長文,中文能力會變差。我參加過新思惟的三門課程,依序是《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跟《統合分析工作坊》,後兩者對我的影響比較大。

 

簡報課程是我第一個參加的課程,現在每 1-2 個月就會在科內簡報,應用新思惟化繁為簡的手法做得差不多就好,不求滿分,只要在同儕水準以上就好,簡報課程所學習到的東西,更應用在我寫論文做圖表的設計上。

 

閱讀更多 »

PATI_20200614_0437
2020 / 7 / 3

快速審閱 18 天,成功發表第一篇統合分析!

 

作者:中國附醫 神經部 蔡昇達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蔡昇達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的神經學表現之系統回顧,獲 Frontiers in Neurology 刊登!

 

 

PATI_20200614_0437

 

 

轉瞬即逝的發表機會

 

清明連假的晚上,部主任打電話來:「新冠肺炎全球蔓延,我們也該為世界做些什麼!我們來寫一篇 review,統整所有新冠肺炎的神經學症狀,昇達覺得如何?」

 

聽完有點震驚,想說我連一個新冠肺炎的病人都沒照顧過,要來寫 review?但仔細想想,部主任的視角還是比較寬廣,因為台灣疫情控制得好,才更應該來寫 review 幫助疫情嚴峻的國家,節省抗疫醫師們的寶貴時間。

 

想完後立即答應主任,主任隨即交代最關鍵的重點:「要快!寫這種文章的機會轉瞬即逝!」

 

閱讀更多 »

00_FB_Meta-analysis_20190505_0732
2020 / 6 / 2

學會 meta-analysis,住院醫師也能成功發表!

 

作者:邱家佑 醫師(Internal medicine resident,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Lincoln medical Center, NY, USA)

相關文章:[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周末出院患者預後的統合分析,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 刊登!

 

 

00_FB_Meta-analysis_20190505_0732

 

 

這是我第二篇 meta-analysis. 在寫第一篇的時候,我最終只收錄了 4 篇 journal、兩個 end point 做分析,事後回想起來 methodology 其實沒有那麼難,雖然那時也是做的很痛苦,但是,這一次的 meta-analysis 總共收錄了 20 篇文章、4 個 end point 做分析,難度也跟著提升了。

 

 

01_chiucy_1588965373768blob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190505_1353
2019 / 5 / 9

小小 R1,來參加課程,能有收穫嗎?

 

作者:高醫附院 內科 黃峻洋 醫師

 

 

Meta-analysis_20190505_1353

 

 

以前都有耳聞 Google 等大公司,每年會固定拿一筆錢投資員工,讓他們嘗試新的 project。我照著這個思路,決定每年拿一筆錢當凱子 上一堂新思惟或其他成人教育課程。

 

而之所以選擇報名《統合分析工作坊》,是因為這真的是適合肥宅如我的論文寫作方式,感覺只要懂得在網路上努力搜尋與整理,就有機會產出論文。如果我能在住院醫師期間就能成功發表論文,或許對於未來的職涯發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按著這天真的想法,我把卡刷下去了!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190505_1308
2019 / 5 / 9

互動實作,想馬上用自己的 data 跑出圖表!

 

作者:臺北榮總新竹分院 內科部 張智越 醫師

 

 

Meta-analysis_20190505_1308

 

 

繁忙的臨床工作,讓我無力再去思考。

 

從住院醫師開始,雖然師長們都有意願指導我們做研究,但是繁忙的臨床工作,讓我無力再去思考,每天拖著累垮的身體回到家只想好好休息。

 

唯有考專科時,報名資格要有一篇發表過的期刊,硬擠出了一篇有模有樣的案例報告投稿到非 SCI 的期刊,心理當時也是感動不已。雖然這段期間斷斷續續都有去上一些相關的研究討論工作坊,但始終有聽沒有懂,一直無法踏出研究的第一步。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190505_0668
2019 / 5 / 9

在死板的醫學教育下,獨樹一格的工作坊。

 

作者:台中榮總 醫教部 史千岳 醫師

 

 

Meta-analysis_20190505_0668

 

 

從學生時代開始接觸實證醫學起,就對統合分析及系統回顧研究充滿了好奇,認為這種靠著別人的研究為基礎,就能夠構築起最高等級的實證醫學文獻,根本是種巫術(誤)。

 

然而,在只需要看懂並利用文獻的學生時代,很少去思考背後撰寫論文的方法跟困難。倘若一不小心著手想要去探究裡面眾多的海量名詞,一不小心就會陷入那些令人焦躁的生物統計知識,讓這個表面上似乎可以輕易上手的研究方式,多了幾道不能輕易跨越的障礙。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