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張凱閔

00_FB_20181124_radar
2018 / 11 / 26

2018 / 11 / 24(六)滿意度分析 與 手寫回饋

 

00_20181124_radar

 

 

匿名問卷統計,所有學員給籌備團隊的滿意度,全部分數皆高於 4.43 分,最高達 4.7 分,非常感謝大家在大選之日撥冗參與課程,並給予我們支持與肯定。

 

根據統計,本次學員組成如下:

 

  • 主治醫師佔 47%,住院醫師佔 25%。講師、教授、護理師、藥師、營養師、教研中心組員、生科公司經理等,合計 28%。
  • 參加學員中,63% 尚未有 PubMed 第一或通訊作者文章。
  • 老朋友佔 54%,新朋友則有 46%。

 

講師們都曾是研究新手,經歷過從 0 到 1 的過程。

 

但現在,我們已經度過了摸索期,整合過往經驗,將 meta-analysis 的論文一一拆解,從規劃、架構、專有名詞,到圖表優化,搭配互動實作,實際在自己的電腦上跑出可以投稿的 Figures 與 Tables!

 

希望讓你實際體驗,其實 meta-analysis 並不難。

 

感謝大家的匿名手寫回饋,內容非常精彩,包括對課程的評價以及學會使用軟體時的心情,顯示不管是研究初心者或是資深研究者,都能在工作坊中有豐富的收穫,很榮幸新思惟的課程能給您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啟發!

 

以下是參加者的手寫回饋,每一份鼓勵,都是讓我們前進的動力;每一條建議,也將出現在我們的檢討會議,繼續努力!

 

謝謝!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180826_0233
2018 / 11 / 26

2019 / 3 / 9(六)課程記錄

 

 

 

 

 

 

 

 

2019 / 3 / 9(六)活動內容

2019 / 3 / 9(六)課程講者

2019 / 3 / 9(六)報名額滿

2019 / 3 / 9(六)滿意度分析 與 手寫回饋

2019 / 3 / 9(六)課程照片記錄

2019 / 3 / 9(六)「統合分析製圖大賽」得獎作品

 

 

 

 

 

 

 

 

 

 

最新活動

 

 

FB_ad
2018 / 10 / 1

2018 / 12 / 16(日)活動內容

 

統合分析工作坊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orkshop

 

2018 年 12 月 16 日(日)9:00a – 4:30p

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尼采廳

 

 

banner-01

 

 

好評不斷,緊急加開!不再畏懼,無資源也能起歩,觀念及軟體高效率學習,初學者就能做出高品質圖表,課後更有校友成功發表 SCI 論文!

 

成功發表第一篇 SCIE 論文,好的引路人、幫助甚大!(許君豪 醫師)

[快訊] 許君豪、曾秉濤醫師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周邊錳含量之統合分析,獲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刊登!

 

 

20180826_feedback_00002

 

20180826_feedback_00001

 

 

看 meta-analysis 的論文,想學著寫,卻不知道重點在哪裡?一篇 meta-analysis,最重要的數值是哪些,內行人在意什麼,怎麼算出這些數據?搜尋文獻時,如何最有效率,完成以發表為導向的評估?如果能在自己的電腦,畫出漂亮的 meta-analysis 圖表就好了!

 

新思惟,知道你需要什麼。面向新手、協助起步的高品質工作坊,讓你的能力拼圖,加上重要的一大塊!

 

 

時間:2018 年 12 月 16 日(日)9:00a – 4:30p

地點: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尼采廳

 

 

線上報名

 

閱讀更多 »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826_0577
2018 / 9 / 6

聆聽行家的實務經驗,看見研究的精髓。

 

作者: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生活服務產業系 陳淑貞 助理教授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826_0577

 

 

剛開始報名這門課,源自於我先生為新思惟的忠實粉絲,在他的鼓勵下,我倆同時報名,但是我對於統合分析的概念全無,直到 8 月初開始瀏覽新思惟網頁,才開始有一點點模糊的概念進入我的腦中。

 

進入神經迴路的最大刺激點,始於看指定論文及下載檔案,隨著時間一天天接近,meta-analysis 的一些關鍵字逐漸在我的神經迴路留下印痕。

 

由於我以前從事基礎研究,來到科技大學後轉換跑道,做以問卷為主的社會科學研究,在閱讀期刊時內心不時出現疑問:我目前的研究適合做 meta-analysis 嗎?

 

閱讀更多 »

2018 / 9 / 6

減法的藝術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與腦血管意外之統合分析,獲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刊登!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826_0184_MEPA

 

 

在討論這篇文章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先介紹形成的背景:在我接受睡眠醫學訓練的期間,徐崇堯醫師對於統合分析的研究非常有興趣,而且我們在睡眠醫學的領域中,也對於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PLMS,periodic limb movement during sleep)這個尚未廣為人知的症狀非常著迷,主要是因為它很常見,而且很容易被民眾忽略。

 

其臨床表現主要為「睡眠期間肢體不自主出現的陣發性規律運動」,用白話方式來形容,就是個案在睡眠期間,手或腳會不定時的出現抖動、抽動、顫動等現象(但是這些活動又和癲癇的抽搐不同唷)。

 

聽起來很輕微,對吧?正是因為聽起來很輕微,而且對大多數個案的生活都不會有影響,所以這問題究竟能不能當作一個疾病也未可知。

 

但是隨著研究的進展,我們發現這個現象背後,可能有獨特的病生理學,與很多重大內外科疾病脫離不了關係,其影響力或許不亞於廣為人討論的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因此,我們開啟了一系列的「PLMS 與重大內外科疾病的統合分析」研究。

 

閱讀更多 »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826_1025_CLIP
2018 / 9 / 6

時間,對於研究者是雙面刃。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彥醫師與曾秉濤醫師關於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與腦血管意外之統合分析,獲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刊登!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826_1025_CLIP

 

 

對於許多臨床研究者而言,「時間」因素絕大多數都是不好的涵義,因為擔心研究時間拖太久被其他人搶先,或是研究時間拖太久超過 IRB 核可的時限,甚至研究時間拖太久,導致病人 dropout rate 太高等原因。

 

因此臨床研究者往往希望手上的研究能夠如期結束,甚至提早獲得希望的結果後盡快結束(好啦,那些以「超長追蹤時間」為賣點的世代研究,就不適用前面的說法了)。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