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張凱閔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311_0551_MEPA
2018 / 9 / 6

醫學研究,就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探討血清素抗抑鬱藥物的青光眼風險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刊登!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311_0551_MEPA

 

 

如果要說哪一篇文章是我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我想這篇「血清素藥物與青光眼相關性的統合分析」一定是不二人選!

 

人家都說,醫學研究是為了讓臨床工作更加順利,更加進步才有價值;還有人說,醫師的臨床工作,需要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它的療效 / 安全,這就是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精隨。

 

在過去,血清素藥物(serotonergic agent)已經被廣泛使用在各種精神疾病的治療上,尤其是情緒相關的問題,包括憂鬱症、焦慮症等等。而且隨著醫學的進步,現在血清素藥物已經被設計得越來越安全,副作用也越來越少,和以前那種高風險的傳統抗憂鬱劑比起來,安全許多。

 

 

血清素藥物的夢魘:造成青光眼?

 

然而,血清素藥物一直以來都有個擺脫不了的夢魘:青光眼的風險。

 

這樣的問題其實不是空穴來風,除了過去幾例的個案報告,還有研究者推測,血清素藥物會影響青光眼的幾個重要成因,包括:水漾液的生成、隅角的開閉與水漾液的吸收,這些都多少可能受到血清素的干擾。

 

我們使用的血清素藥物畢竟不是只作用在腦袋,而是會全身性的作用,因此干擾到眼睛也是有可能的。正因如此,網路上有許多討論血清素藥物的論點,就會不斷質疑血清素對青光眼的風險。

 

閱讀更多 »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826_1229
2018 / 9 / 3

2018 / 8 / 26(日)課程照片記錄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826_1229

 

 

之前有看書試著撰寫,但是還是不太理解,經由同事介紹來上課。課堂上,老師講解仔細,受益良多,回去可以開始著手、開始分析,感謝新思惟團隊。

 

正因為經歷過從 0 到 1 的過程,講師們深刻理解研究新手的心中之痛,是以針對初心者所需,量身規劃系統化的課程,自 meta-analysis 的文體架構、搜尋文獻、研究法門和統計圖表切入,帶領各位一窺堂奧。

 

課堂上,從寫作、投稿到製圖,講師們於每一個環節都毫不藏私、傾囊相授,便是希望以自身豐富的老手經驗,讓同學們無須歷經新手階段的耗時摸索,直接以高效率的方式直達 meta-analysis 的學問核心,並在最短時間內獲得起步要領,研究不再卡關。

 

老師們幾乎有問必答,直接分享最實際的經驗,讓我對 meta-analysis 的認識向前邁了一大步。

 

果然如課程介紹所言,這是一堂非常適合初學者的課程,上課內容豐富,還有實作課程供學員們練習,且在學習操作之中,還有助教熱情的協助,真是感謝講師和助教們,讓學員們成長許多~

 

「實戰為主、不打高空」的課程,至今已深獲校友們認證及肯定。以發表為導向的學習內容,除了從觀念上打通學員們的任督二脈,也考量到實作的圖表需求,使參與課程的每一位同學,均能親手做出一套投稿等級、「圖片好到 reviewer 拒絕你都覺得可惜」的圖表!

 

在完整且高品質的教學之下,協助各位克服「資源較少」、「統計不同」的阻力,深切掌握住 meta-analysis 的精隨。

 

以下,一起回顧當天熱情學習的照片記錄。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826_0701
2018 / 8 / 31

探索新領域,新思惟總是有好工具。

 

作者:義大醫院 神經內科 林煥然 醫師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826_0701

 

 

相隔一年,再次參加新思惟的課程,一樣期待的心情,更不一樣的收穫!(釔編按:林煥然醫師曾參加過《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

 

閱讀更多 »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826_0528
2018 / 8 / 31

平常很少有人會講這麼多研究細節

 

作者:雙和醫院 張尹曦 實習醫師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826_0528

 

 

自己嘗試做,但進度很慢。

 

追蹤新思惟很久了,一直還沒有下定決心報名,一方面是因為課程一開出來往往一下子就額滿,另一方面則是所費不貲,後來某次聽了上過新思惟課程的人分享:「新思惟的課程很精緻,雖然貴,但很適合沒有時間的人。」

 

剛好最近在醫院跟老師討論統合分析的研究,做起來沒什麼方向,常常覺得卡卡的,進度不是很快,恰巧碰上有人釋出這門課的機緣,於是我就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來了。

 

閱讀更多 »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826_0491
2018 / 8 / 31

初次使用軟體,就能做出投稿 SCI 的圖!

 

作者:蔡易臻 醫師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826_0491

 

 

別人能無中生有,為什麼我不能?

 

這是第二次參加新思惟的課程了(釔編按:蔡易臻醫師曾參加過《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在下鄉的時間裡,遠離醫學中心,也沒有什麼資源能用,想完成論文只能想辦法跟以前的老師求資料庫使用。想回到醫學中心,又需要 SCI,當下毅然決然報名 meta-analysis 的課,想最壞的情境就用手上僅有的資源來完成醫學中心的要求。別人能無中生有,為什麼我不能?

 

這次的課程,比上過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更加專門。過去對於 meta-analysis 的認知僅限於讀人家整理過的 paper,然後從別人整理的論文裡找相關的資料來讀,從沒想過自己能寫 meta-analysis。總覺得 meta-analysis 需要再學很多統計相關的課。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180826_1355
2018 / 8 / 31

課程重新喚起了失蹤許久的研究魂

 

作者:匿名

 

 

Meta-analysis_20180826_1355

 

 

「研究」原本已從我的職涯中消失

 

原本是高教體系醫護類背景的訓練,在當時學校與老師的光環庇蔭下,提計畫、寫文章、做研究是再也平常不過的事。畢業後因緣際會進入科大任教,因技職體系學校的教育目標與特性,學生就業能力才是王道,在主客觀的環境影響下,認分收起繼續做研究的「妄想」,就當一個小小螺絲釘老師,好好訓練學生未來工作的能力,讓學生能在職場競爭中存活。

 

在過去一段不短的時光中,若教學中發現有助於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專業技能,就自己去在職進修,參加技能檢定,以身作則主動學習,多年下來也讓我「斜槓」了不少過去不敢想像的領域,但因為當時學生也認分學習,畢業後的發展也如預期,就算是繁重的教學輔導工作,也就甘之如飴了。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