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名:知道要如何長大的自己
第一次接觸到新思惟是在 2014 年,醫院邀請蔡校長來分享醫學海報的製作,那是第一次見識到,原來不需要很大的組織,就可以把課程活動辦的實用而充滿細節,也知道公版 / 模板不一定是對的。
筆名:知道要如何長大的自己
第一次接觸到新思惟是在 2014 年,醫院邀請蔡校長來分享醫學海報的製作,那是第一次見識到,原來不需要很大的組織,就可以把課程活動辦的實用而充滿細節,也知道公版 / 模板不一定是對的。
統合分析工作坊,就是專為初學者所打造的!而且目標是,讓你不止發一篇,而是擁有可以連續發很多篇論文的能力!
最特別的是,講師們為了打造一個讓初學者能實際操作、運用的課程,嚴格的限制自己,站在初學者角度,發表兩篇約 6 分的 SCI!
站在初學者角度是什麼意思?限制又有哪些?
我們模擬的,就是 PGY、年輕住院醫師,剛開始接觸專業領域,臨床工作很忙碌,但又要什麼都自己來的狀態。
問:我正在做一篇統合分析,收入的其中一個研究,他給數據如下,我只能得到每組人數 n,以及用尺量出 mean 值,但卻沒有 SD,該怎麼辦?我有嘗試改萃取別的,像是 p 值,但作者也沒給,只有說 non-significant。我也有寫信去問,但作者沒回我……是不是只能放棄了?
答:(蔡依橙)
這是一位護理出身的老師,在課後用 Office Hour 的時間問我的。是個蠻好的問題。答案是,還不到放棄的時候,可以的!
張凱閔醫師為國際知名的復健科與超音波學者,並擅長統合分析,相關 SCI 論文達數百篇,積極回饋學術與醫療社群,曾擔任多本國際期刊之主編或客座編輯。
作者:萬芳醫院 教學部 謝承賢 醫師
在醫學生時期,我認為我只是一個無法踏入論文世界的小小醫學生,因為撰寫論文不知道要從何下手。找題目、選擇文體、統計軟體、寫作時如何一刀斃命、投稿時如何避開地雷,不僅不會解決這些問題,更精確地說,是根本連有這些問題都無法預期。
上完新思惟的課程後,或許某種程度上來說,心中的想法是從「知道寫論文很難」變成「知道寫論文為什麼很難」。但有了明確的指引方向後,開始可以將寫論文這個工作一步一步拆解、為自己的寫作目標訂定工作進度,而且把寫作從「問答題」變成「填空題」。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兒科 許有志 醫師
近年來,醫院所提供的升等名額越來越少,因此,在升等評核時,除了臨床與教學能力外,「研究能力」也越來越被重視,對於研究論文質量要求自然的也越來越高。在多年前可能只需要「國內外期刊 case report」發表,如今,最低要求的門檻已上升至「SCI original articl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