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學員提問

QA15
2022 / 8 / 3

問:稍微搜尋了一下,自己想做的領域,好像找不到適合的題目做統合分析。要不是主題被做走了,要不然就是根本沒幾篇 RCT 可以收入。

 

QA15

 

 

答:(蔡依橙)這是常見的問題,解決方法是:把主題範圍放寬一些。

 

我們把前三篇發表的 meta-analysis 稱為起步,起步階段,重點是在於「發表」,並讓自己熟悉那整個整理文獻、完成統計、全文寫作、投稿修改、正式刊出的經驗。這個過程,題目是不是自己最喜歡的,並不重要。

 

就像我立志想做心臟瓣膜手術大師,也不是第一台刀就從瓣膜手術開始練,而是得從實習醫師當起,先學會打中央靜脈導管、會抽動脈血,然後住院醫師時期,從簡單的人工血管置放、動靜脈廔管創建、周邊動靜脈手術,然後再開始協助老師們,幫患者接上心肺機,習慣打開心臟的整個流程、熟悉各種手術突發狀況,最後才是修補或置換瓣膜。

 

閱讀更多 »

QA14 拷貝
2022 / 8 / 3

問:投稿傳統期刊三個月,都沒消息,適合寫信去催嗎?催了之後沒反應,什麼時候可以再催?

 

 

QA14 拷貝

 

 

答:(蔡依橙)建議不要催。

 

多數的狀況,我建議你都不要催,讓雜誌社用他們自己的速度做事情。

 

我們最近接連好幾個校友都反映,新的 IF 公布後,分數比較高的傳統期刊,一催就被退稿,很悲傷。甚至退回來的,還有那種 reviewer 覺得很好,小改可接受,但 editor 快速寫幾個他認為研究方向不重要的意見,就退稿的,連 revision 的機會都沒有。

 

你站在 editor 的角度就知道這其實很可能也很合理。因為你寫信去催,他得花時間處理,而他有兩個選項:

 

閱讀更多 »

01_QA_13
2022 / 7 / 21

問:我剛開始當 PGY,想要學術起步的話,應該選擇臨床論文還是統合分析呢?

 

 

01_QA_13

 

 

答:(蔡依橙)

 

這個很看你的微環境,你能夠取得什麼資源。

 

如果你有不錯的老師,老師有現成的資料,你只需要跑統計跟寫論文,那我建議你從臨床論文開始。

 

 

如果你沒有頭緒,也不知道要找誰,我建議你可以先想一下自己想去什麼科,然後到以下三個課程的「傑出榮耀」區,看看有那些確定有發表的老師跟校友可以「靠行」,然後去上一樣的課程。

閱讀更多 »

00_QA_12
2022 / 7 / 21

問:我希望自己在應徵住院醫師時,履歷上能有論文列出,那我應該提前多久準備,做哪些準備呢?

 

 

00_QA_12

 

 

答:(蔡依橙)

 

準備當然是越早越好。一年大概是平均需要的日子,但如果你運氣不好,或者策略有點失誤,就有可能會錯過。兩年應該就沒問題了。

 

閱讀更多 »

01_QA_11
2022 / 7 / 21

問:我想從統合分析起步,但有學長跟老師說,那個因為通常叫做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所以可能會被算到 review,而不是 original article。是真的嗎?

 

 

01_QA_11

 

 

答:(蔡依橙)

 

不是。多數的頂尖期刊,是算在 original article 的

 

所謂的 original article,是你有一個問題、一個研究法、跑了統計、得到沒有人報告過的原創結果。而 meta-analysis 就屬於這樣的文章。在實證等級上,meta-analysis 甚至比 original article 還要更高。

 

不過,如果你沒有跑統計,只有作 systematic review,那就比較尷尬,這個就要去實際跟教研部詢問並討論。我們建議,反正你都要花時間作了,不如就找可以作 meta-analysis 的題目,有數據、有森林圖、有確切數字可以下結論,比較值得。

 

閱讀更多 »

01_QA_10
2022 / 7 / 21

問:新年份的 impact factor 出來了,聽說變動很大。我打算從統合開始起步,請問有什麼我該注意的嗎?

 

 

01_QA_10

 

 

答:(蔡依橙)

 

初學者的影響不大。不過我們還是介紹一下大概的趨勢。

 

新年份的 impact factor,開始反映 COVID-19 疫情開始的時候,學術界注意力整個轉向的現象。所以,一些知名的綜合醫學期刊(如:Lancet, 79.3 → 202.7),以及感染科期刊(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 3.6 → 12.1),都有很恐怖的狂飆。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