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_FB_meta-analysis_20241221_810
2024 / 12 / 25

2024 / 12 / 21(六)課程照片記錄

 

 

00_FB_meta-analysis_20241221_810

 

 

作統合分析就像爬樓梯,第一階是最高、最難爬的,只要爬上去,後續就能順利!

 

研究的道路上,最難的往往是開始的第一步。許多初學者對統合分析感到陌生或遙不可及,但新思惟的《統合分析工作坊》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設計的。課程從找題目、文獻搜尋到撰寫與投稿,每一步都以系統化且實戰導向的方式進行教學,幫助初學者跨越起步的最大門檻。

 

Meta-analysis 的魅力就在於它簡單而強大:不需要 IRB、不用收案,僅需一台連網電腦就能完成。學員們經常回饋,課程後能快速掌握,從搜尋文獻到製作統計圖表的一整套流程,輕鬆跨過學術寫作的第一階,讓後續的研究過程更順利。

 

雖然不是醫界相關,但就統合分析的方法,從文獻搜尋到製作表格、製圖美化,有了進步的方向及技巧。

 

統合分析可以應用的範圍非常廣。事實上,新思惟的《統合分析工作坊》吸引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學員,包括社會科學、教育、人文等背景的研究者,例如今天上課的學員,也有心理諮商所 碩士生、運動科學研究所 博士生等,他們在課程中學習的不僅是如何搜尋文獻和製作統合投稿圖表,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系統化的研究方法,將 Meta-analysis 的技術靈活應用到自己的領域。

 

課後也常有朋友跟我們說,統合分析工作坊最大的特色是,讓「技術門檻」變得不再那麼可怕。像是利用 CMA 軟體製作 forest plot 和 funnel plot,這些看似高深的圖表,經過講師與助教們的引導後,竟然能在短短的中午實作時間內完成,對未來的研究之路充滿信心。

 

教學流程(包括從未使用過軟體的學員)設計非常流暢有效率,也提高學員的信心。最驚艷的是,有研究的問題,也可以在課程中提出,得到個人化的回答。

 

這幾年,課後成功發表的醫學生中醫師藥師護理師放射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越來越多了!除了課程本身的用心規劃,新思惟更打造了論述基礎,課後仍能透過線上 Office Hour 獲得支援,解決投稿與 reviewer 周旋等實際疑難。在長遠的學術路上,協助各位培養出可複製的成功發表模式,讓研究之路行之更快、更久,讓統合不再是難事。

 

 

對網絡統合分析、內科系研究、外科系研究、個案報告等文體,以及想要走向國際有興趣的,我們也有相對應的課程。主題不同,內容一樣豐富優質,一樣都有大量校友產出成績。

 

 

覺得新思惟課程,都特別好吸收,為什麼簡報跟演講可以做到這樣呢?關於簡報設計,歡迎參考我們的兩種簡報工作坊。

 

 

自己的臨床做得很好,研究也發展不錯,但網路上的存在感卻形同透明?期待在這個時代生存得更好,讓自己的專業和成績被看見,網路個人品牌可以幫助你!

 

 

課後卡關不用再怕無人能問,新思惟推出全新服務,每週一次蔡校長的 Office hour,提供課程校友線上諮詢,陪著學員走完成功發表的最後一哩路!

 

 

以下,一起回顧當天熱情學習的照片記錄。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00_OfficeHour_122
2024 / 12 / 24

為什麼他們自掏腰包花錢進修?你要先擁有實力,然後才會被看見。

 

作者:蔡依橙

 

 

 

 

 

 

最近似乎報名統合分析 / 網絡統合分析課程的人變多,這是為什麼?

 

我們電子報中的連結,除了最後的教學資源分享外,被點擊最多的,都是傳統統合與網絡統合的課程連結。

 

這牽涉到整個研究生態系的現況,也就是說,臨床研究跟統合分析起步,所需要的基礎環境跟機會不同。

 

臨床研究跟統合分析都是很好的研究工具,兩種都學起來更好,但對初學者,事情卻稍微有點不一樣。

 

 

無資源者做臨床研究的限制

 

如果一個完全沒有經驗的人,想要開始做臨床研究,他就必須「靠行」,拜託一個老師讓自己加入團隊。

 

因為,如果你想做臨床研究,即使只是查病歷來做回溯分析,也需要有一個經過訓練並擁有送審 IRB 資格的主治醫師負責填好所有表格並送簡審。

 

閱讀更多 »

00_FB_20241221_radar
2024 / 12 / 23

2024 / 12 / 21(六)滿意度分析 與 手寫回饋

 

 

00_20241221_radar

 

 

感謝各位給籌備團隊的匿名回饋,課程滿意度分數獲得 4.93 分,謝謝大家給予肯定與建議。

 

根據統計,本次學員組成如下:

 

 

閱讀更多 »

00
2024 / 12 / 23

2024 / 12 / 21(六)「統合分析製圖大賽」得獎作品:陳俊儒博士生、楊麒翰醫師

 

 

00

 

 

這次有相當多各種不同專業的同學來參加,在時間內也都學會了統合分析的基本概念與實際操作。因為我們課程規劃得還算不錯,同學們只要能夠順利跟著,就能把整篇 SCI 等級統合分析論文該作的圖表全部都做完。

 

藉由良好的課程規劃,讓每一個想要起步的同學,都能夠實際操作一次,建立信心與技術,是我們希望藉由課程做到的事情。

 

以下,一起來看看那些老師們還想提醒的細節,以及兩位得獎同學的精采作品。

 

 

那些老師們還想提醒的細節

 

 

01

 

 

這張在截圖的時候,上下左右所留下的空白多了些。在欄位部分,Z-Value 可能因為整個分析已經做到最後,稍微有點恍神,所以忘記去掉。

 

 

02

 

 

這張 sensitivity analysis,同學在截圖的時候,左右留下的空白太多了,座標軸的刻度規劃也太大了些。會發現所有的資料分布,都在中線附近,而且 95CI 的兩隻手相當的短。在這個例子來說,其實考慮做正負 1 的座標軸標示,就相當足夠。

 

 

03

 

 

一部分同學的電腦在跑統合迴歸的時候,裡面的所有元件會變成藍色。這位同學記得去一一改成黑色,不過最重要的迴歸線卻沒注意到,目前還是藍色的,稍微有點可惜。另外,X 軸的小數點如果能夠去掉,也就是說,X 軸以整數來表示的話,會更為理想。

 

 

04

 

 

這張也是,X 軸的座標軸可以考慮改為整數。

 

 

05

 

 

這張是原廠出的漏斗圖,如果在出圖之後能夠簡單做個裁切,去掉左邊與右邊多餘的部分,就更完美了。

 

以下一起來看看兩位得獎同學們的精采作品!

 

閱讀更多 »

01_BMJMH_HsuCW_21
2024 / 12 / 19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魯拉西酮用於雙極性鬱期患者的療效與耐受性之系統性回顧與劑量反應統合分析,獲 BMJ Mental Health 刊登!

 

 

01_BMJMH_HsuCW_21

 

 

文章介紹

 

許醫師團隊研究探討了魯拉西酮(Lurasidone)在治療雙極性鬱期患者的最佳劑量,並深入分析其在療效、耐受性以及代謝與內分泌方面的表現。這篇研究回顧了截至 2024 年 8 月的相關文獻,整理了 5 項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這些試驗總共涵蓋了 2032 名患者,治療時間平均為 6 週。

 

結果顯示,每日 40 至 60 毫克的魯拉西酮劑量,對於改善患者的憂鬱症狀、焦慮情緒、整體臨床狀況以及生活功能有明顯效果。尤其是每日 50 毫克的劑量在減輕憂鬱症狀方面表現突出,患者的情緒穩定性和生活品質皆有顯著提升。不過當劑量超過 50 毫克時,副作用風險開始增加,例如胃腸不適或嗜睡現象更為常見,但值得注意的是,劑量的升高並沒有導致患者出現更多的躁狂發作或自殺行為,中途停藥的情況也沒有明顯增加。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