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新思惟國際

Meta-analysis_20210313_0874
2021 / 3 / 18

用統合分析,打造自己的學術履歷。

 

作者:高雄長庚醫院 婦產科 蔡妮瑾 醫師

 

 

Meta-analysis_20210313_0874

 

 

不讓研究熱情被澆熄,就來新思惟進修!

 

不瞞您說,在醫學中心的女醫師,要教學、要研究、要服務,如果又要加上相夫教子,其實熱情很難一直持續。熱情的分泌形式常常是 pulsatile,且如果下游堆積太多,會有 negative feedback 機制產生,還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退。這就要適時來新思惟 boost agonist,讓整個 axis 稍微活躍一些。

 

每次北上修新思惟的課,我都很認真,而且前一天不敢熬夜因為學費很貴,對我來說,來新思惟不僅僅是學如何釣魚,還是一種心靈解藥,看看大家還是這麼努力想進步,充滿想要讓自己更強的氛圍!

 

(鈺編按:蔡妮瑾醫師從小班課程《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參與到大活動《新思惟論壇:跨界》、《臨床醫師的學術研究》、《新思惟校友會:高雄》,這一路走來,與先生陳以勳醫師一起努力進修,不吝於投資自己,力求在職涯上有更好的表現。)

 

閱讀更多 »

00_FB_Meta-analysis_20210313_0814
2021 / 3 / 18

2021 / 3 / 13(六)課程照片記錄

 

 

00_FB_Meta-analysis_20210313_0814

 

 

謝謝團隊精闢的拆解,把複雜的統合分析拆解成可行的方式,加上 CMA 的手把手帶領教學,一個下午的時間便完成自己的論文圖表產出,增加許多信心。

 

課程完全不會艱澀難懂,讓人想打瞌睡,保證絕無冷場,值回票價。除了破除寫論文的心魔,也讓大家能更有效率的避開常犯的錯誤,減少被 reject 的機率,課後有滿滿的寫作正能量!

 

上完 meta-analysis 比較有概念,尤其是了解如何篩選合適主題,對初學者十分受用。

 

Meta-analysis 是近年研究相當熱門的文體,對於初學者也是一種相對好上手與獨立作業的論文寫作方式。新思惟的課程設計,能讓初學者,甚至不擅長寫論文的人,都能在 PubMed 留下自己的作品。

 

很充實,課程安排緊湊、實用,目前上過最好的 workshop。

 

隨著環境與資源改變,新思惟在課程設計上持續精進與優化,並推出日益完整的研究系列課程,一路走來,協助許多校友突破寫作困境、邁入學術起飛,從 2015 至今累計發表 SCI 已經超過 2300 篇!從 0 到 1 非難事,最難的是,願意跨出那一步。

 

工作坊開課至今已協助多位校友,從 0 到 1 突破困境,甚至有校友在單一月份發表 3 篇 meta-analysis 論文,可見掌握這個好工具之後,論文發表真的是指日可待!

 

以下,一起回顧當天熱情學習的照片記錄。

 

閱讀更多 »

01_diagnostics_LuanCW_01
2021 / 3 / 17

[快訊] 欒智偉醫師團隊,關於 CRP/Alb 對頭頸部癌症預後價值之統合分析,獲 Diagnostics 刊登!

 

 

01_diagnostics_LuanCW_01

 

 

文章介紹

 

之前的研究顯示,CRP/Alb 的比值,是鼻咽癌患者的預後因子,數值越高,預後越差。不過,CRP/Alb 比值對預後的預測力,在其他種類的頭頸部癌症是否一樣好,就是作者群在這次的研究想要回答的。

 

總共收入 11 篇論文,共 7080 位患者,並分析其 CRP/Alb 比值對總死亡率、無疾病死亡率、無遠端轉移死亡率等的預測力,結果發現,CRP/Alb 對三種預後指標都有顯著的預測力。分組分析發現,CRP/Alb 的確是不同頭頸部癌症的預後預測因子。

 

作者認為,日後在臨床上,或許可以進一步發展 CRP/Alb 作為治療分類的生物標記。

 

在其他領域,發現一個新的生物標記,可以預測預後。將同樣的概念延伸到其他領域,並作統合,是個不錯的研究主題。

 

欒醫師成功在上課後半年,就寫出論文投稿,並快速被接受,實在厲害!

 

 

恭喜欒醫師!

 

閱讀更多 »

01_JOSR_MaHH_09
2021 / 3 / 8

[快訊] 馬瑄孝醫師與蔡尚聞醫師團隊,關於股骨頸骨折後不同術式比較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刊登!

 

 

01_JOSR_MaHH_09

 

 

文章介紹

 

老人家如果有股骨頸骨折,之後作全髖關節置換,可能會有較高的機率產生脫臼。於是就有人提出,應該採用雙動髖關節置換,或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其穩定度可能較好。但究竟應該用雙動髖關節置換,或者半人工髖關節置換呢?目前沒有定論。馬瑄孝與蔡尚聞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議題作統合分析。

 

研究收入了 8 篇相關論文,包括 541 位雙動髖關節置換,以及 603 位半人工髖關節置換患者。經分析發現,雙動髖關節置換,有比較低的術後脫臼比例、較長的手術時間、較多的手術過程失血。

 

不過,因為這 8 篇論文的異質性太高,部分研究的品質也不算是非常好,作者群認為,雖然雙動髖關節置換看起來似乎比半人工髖關節好,但尚無定論。未來仍需要更高品質的研究,尤其針對認知功能下降或失智的患者,作更進一步的探討。

 

雖然不見得立刻能有確定的答案,但把既有文獻做個總結,大概看出可能的趨勢,並為未來的研究設計提出建議,對臨床照護與學術研究,都很有幫助。

 

 

恭喜馬醫師與蔡醫師!

 

閱讀更多 »

01_PLOSONE_LeeWC_04
2021 / 2 / 25

[快訊] 李威成醫師團隊,關於上頷牽引術對長期矢狀面前後徑之影響的統合分析,獲 PLOS ONE 刊登!

 

 

01_PLOSONE_LeeWC_04

 

 

文章介紹

 

三級異常咬合(Skeletal Class III malocclusion)的治療,需要做上頷牽引,不過,究竟其長期效果如何,尚無定論。李醫師團隊,預計使用統合分析,回答這個問題。

 

經過收入 2020 年 9 月前的研究,並做統合後,發現上頷牽引治療,在短期內矯正上頷發育不全,效果不錯,而且結果不受年紀或性別影響。不過,隨著時間過去,在矢狀面前後徑的改變將逐漸消退。

 

作者群也提到,目前的研究中,受限於量測只用 SNA 角度,且研究異質性高,整體的實證效力仍有提升空間,建議回來如果設計大型長期的觀察研究,可以針對目前文獻缺乏的部分做規劃。

 

 

恭喜李醫師!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