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統合分析

01_OS_ChangPC_ChangTW_01
2020 / 8 / 13

[快訊] 張博智與張庭瑋醫師團隊,關於胃內注射肉毒桿菌素作為減重治療之統合分析,獲 Obesity Surgery 刊登!

 

 

01_OS_ChangPC_ChangTW_01

 

 

文章介紹

 

嚴重肥胖的患者,藉由各種介入治療將體重降下來,可減少併發症的產生。其中一種治療,是用內視鏡進到胃裡去,然後注射肉毒桿菌素,麻痺並減緩胃蠕動與排空,希望能減少患者攝取的食物總量,並增加飽足感。不過,到底胃內注射肉毒桿菌素,實際減重的成效如何,目前雖有零星研究,但尚未統合出結論來,張博智與張庭瑋醫師團隊,預計就這個問題,做統合分析。

 

研究收入了 5 個隨機對照研究,胃內肉毒桿菌素注射,比起對照組打食鹽水,並沒有顯著的體重與 BMI 下降優勢,不過,的確可以延長胃的排空時間。分組分析發現,胃內注射肉毒桿菌素,比較少被用在一開始 BMI 超過 40 的患者。不過,對於這類一開始 BMI 超過 40 的患者,其實胃內注射肉毒桿菌素,是有顯著降體重效果的。

 

針對一個新治療,去評估其療效,在初步發現效果並不顯著之餘,進一步作分組分析,找出其實有效的次族群,是很不錯的研究發現與寫作策略。

 

 

恭喜兩位張醫師!

 

閱讀更多 »

01_TBJJ_TsaiSW_05
2020 / 8 / 10

[快訊]蔡尚聞醫師團隊,關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全肘關節置換術之統合分析,獲 The Bone & Joint Journal 刊登!

 

 

01_TBJJ_TsaiSW_05

 

 

文章介紹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可能因為肘關節的發炎、磨損與疼痛,而必須接受肘關節置換術,不過對於這個手術的預後,大致上是怎樣的狀況,相關文獻尚少,蔡尚聞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議題,統合既有文獻,做出整理。

 

研究收入了 38 篇文章,共 2118 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肘關節置換,平均追蹤時間為 80.9 個月,整體來說,植入失敗率為 16.1%,併發症為 24.5%。無菌鬆動是最常見的植入失敗原因。以統合迴歸分析發現,年輕人、無連結設計,會有比較高的失敗率。年輕人也與較高的併發症有關,女性患者與無連結設計與無菌鬆動有關。

 

根據以上,作者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肘關節置換,的確能有不錯的結果,但比起其他大關節置換,失敗率與併發症的確較高。患者的年齡、年紀、植入物種類,都與預後相關。

 

蔡尚聞醫師在習得統合分析技術後,積極在骨科領域尋找重要且還沒被開發的題目,持續書寫,這次能刊登在 Q1 的優質期刊,非常值得敬佩。

 

 

恭喜蔡醫師!

 

閱讀更多 »

01_JAMA_OHNS_TsengPT_46
2020 / 7 / 23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耳鳴患者接受非侵入性腦部刺激介入,其效益與安全性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JAMA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  刊登!

 

 

01_JAMA_OHNS_TsengPT_46

 

 

文章介紹

 

在總人口中,約有 10-25% 的人,有耳鳴的問題。而嚴重且長期的耳鳴,可能造成許多神經與精神上的問題。傳統的耳鳴治療,效果差強人意,近年新發展的非侵入性腦部刺激(NIBS: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藉由改變大腦皮質的功能,曾被報告過可以降低耳鳴的程度,不過目前尚未有總結性的統合分析,曾秉濤醫師團隊,預計就這個主題做探索。

 

研究收入了 32 篇隨機對照實驗,包含了 1458 位患者,以網絡統合分析處理後發現,對耳鳴最有效的,是以電流刺激左側外背側前額葉,配合隨機噪音刺激雙側聽覺皮質。如果單看 cTBS 刺激的話,刺激雙側聽覺皮質效果比只刺激左側好。至於以磁力反覆刺激的話,有先做 priming 暖身一下,效果比沒做 priming 的好。整體來說,各種不同的 NIBS 的耐受性都不錯,病人放棄治療的比例並不比對照組高。

 

總結來說,本統合分析確認了 NIBS 的效用,未來的研究可以著重在更大型的隨機對照研究,更長的追蹤時間,以及不同的 priming 方法。

 

曾醫師在診所工作,藉由統合分析,找到對患者真正有效的治療,更進一步導入並建立臨床服務,是個很好的模式。在診所,也有與世界同步的學術能力,以及治療服務,相當厲害。

 

 

秉濤醫師近年從不懂論文開始,前來新思惟論文工作坊學習論文寫作,自學統合分析技能並開始發表,現今一年文章產量平均約 10 篇,且 impact factor 持續提升,發表的文章,幾乎都是各領域的頂尖期刊!

 

尤其,曾醫師在診所工作,並非我們認為研究資源與機會豐富的醫學中心,更令人覺得敬佩。

 

恭喜曾秉濤醫師!

 

閱讀更多 »

01_IJERPH_ChuangCS_04
2020 / 7 / 13

[快訊] 莊介森醫師團隊,關於糖尿病藥物治療帕金森氏症的統合分析,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刊登!

 

 

01_IJERPH_ChuangCS_04

 

 

文章介紹

 

臨床與流行病學的資料已經發現,老人家最常見的兩個疾病:第二型糖尿病與帕金森氏症,彼此之間似乎有關連。這些研究認為,治療糖尿病時,可能會順帶調控帕金森氏症的相關病生理,使得患者的運動與非運動功能均有進步。莊介森醫師團隊,預計根據這個主題,回顧相關的研究,並做統合分析。

 

 

20200712_143156

 

 

經過搜尋,共收入了 3 篇研究,統合之後發現,exenatide 這個藥物,能顯著的改善帕金森氏症的症狀,不管以 UPDRS-I、UPDRS-IV、MDRS 三種量表來看都是,在 12 個月的追蹤,停藥之後在 UPDRS-III 量表,依然能有顯著改善。相對的,使用 pioglitazone 在 UPDRS、MDRS、PDRS 等量表都沒辦法看到顯著改善。

 

總結來說,exenatide 這個糖尿病藥物,對於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認知、運動、非運動功能,均有幫助。未來或許可以針對這個議題,設計長期研究,並仔細分析不同帕金森氏症嚴重程度患者,是否有相同的反應。

 

 

20200712_143211

 

 

本文圖一的 PRISMA,與相關森林圖繪製,均相當漂亮準確,莊醫師將在課堂上學到的各種細節,發揮得相當傑出!

 

 

恭喜莊醫師!

 

閱讀更多 »

01_innovarad_JCLin_Meta-analysis_20200705_0414
2020 / 7 / 9

找專業的新思惟,解決之前所有卡關問題。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 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 林仁欽 博士生 / 藥師

 

 

01_innovarad_JCLin_Meta-analysis_20200705_0414

 

 

沒時間做基礎研究, meta-analysis 發論文的捷徑!

 

兩年半前在某研討會上,認識在母校擔任助理教授的學弟,本想是去交流一些產學合作,沒想到後來一句,學長,你要不要來申請博士班看看?就這樣從準備國外成績單、推薦函、面試等,最後竟然真的進入博士班就讀,真不知道這決定到底是正確與否。

 

距離學生生活已經太遙遠了,由於工作繁忙,先規劃把學分都修完,剩下論文什麼的,到時候再說。第一年,我每月都必須飛中國一趟,每個月都要請一次假。而現在第二年結束,學分也都搞定了,勢必要開始準備博士論文。

 

畢業的門檻,學校有規定必須要有合計 4 分以上的文章發表,由於不是全職學生,根本不可能在實驗室做基礎研究,跟指導老師與學弟討論後,建議可以從 dry lab 的 meta-analysis 文章著手,先學習 meta-analysis 的處理方式及文章寫法,順道彙整心得,之後還可以應用在設計動物試驗或是小型臨床試驗。

 

 

嘗試自學,看似簡單,但最後還是卡關了!

 

剛開始著手時,看了不少對岸的 meta-analysis 文章以及教學影片,並且挑了一份將近十年的 meta-analysis 文章,作為延伸文章的主要參考文獻,彙整裡面所提到的臨床試驗數據,嘗試進行統合分析。另外為了學習軟體的操作,發現新思惟校友們都是使用 CMA 軟體,特別也找了 CMA 統計軟體操作的課程先了解。

 

上完那堂課,跟著老師的範例做出圖表。雖然課堂上講了一堆統計名詞也不是很懂,但似乎軟體操作已經可以入門,正要開始運用前人文章整理的表格進行模擬分析,才發現,這些臨床試驗根本沒有操作範例那麼單純,試驗所使用的指標可能有兩三種,一下子就卡關了。

 

閱讀更多 »

01_innovarad_yuchang_Meta-analysis_20200705_1082
2020 / 7 / 9

能夠解決問題,才是優質的課程。統合分析這堂課,令人驚艷!

 

作者:高雄長庚醫院 骨科部 張育睿 醫師

 

 

01_innovarad_yuchang_Meta-analysis_20200705_1082

 

 

在今天課程前,我所認識的統合分析,是一門高深莫測、不易接近的學術領域。

 

但是可以針對自己有興趣的主題,直接開始做研究,不需要撰寫 IRB 並苦苦等候審核,實在是很吸引人。因此,這次確定這個梯次的時間允許,就直接報名課程了!也特別感謝新思惟團隊安排排隊候補,並很幸運的等到名額,讓我可以及早上到這門實用的課程。

 

 

現階段最重要的:產出論文

 

動手實際操作及知道如何生產論文,遠比精通背後的統計理論還來得重要許多,至少對現階段的我而言是如此。

 

新思惟講師們生動的說明以及經驗分享,還有最重要的互動實作,都能讓人減少對於這個領域的陌生感。短短不到八小時的課程,點出了我們初學者所欠缺的地方,雖然最後仍然有問題沒搞懂,但上過新思惟的課程後,確實可以讓人對於生產出一篇 meta-analysis,有極大的信心。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