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統合分析

01_TBJJ_TsaiSW_04
2019 / 12 / 11

[快訊]蔡尚聞醫師團隊,針對全肘關節置換術預後的統合分析,獲 The Bone & Joint Journal 刊登!

 

 

01_TBJJ_TsaiSW_04

 

 

文章介紹

 

全肘關節置換術,最常被用於類風溼性關節炎與外傷患者,能有效緩解疼痛、恢復功能,並協助患者回到日常生活。

 

不過,全肘關節置換術,比起其他重要關節置換,似乎併發症略多,後續需要再手術的機會也偏高。在過去文獻中,有些研究顯示,外傷患者置換肘關節後的預後較差,有些研究則有相反結果,認為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預後較差,也有兩種疾病結果差不多的意見。蔡尚聞醫師團隊,預計使用統合分析,將這個領域的爭議作個總結。

 

經過整理,共收入 9 篇文獻、679 位患者,分析其手術適應症以及後續併發症後,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置換肘關節後,較容易出現感染與鬆動;而外傷患者置換肘關節後,則容易出現植入物磨耗、斷裂、錯位等問題。不過,若以術後功能來看,類風溼性關節炎明顯較好。

 

本研究確認,患者因不同的原因接受全肘關節置換術,的確會有不同的併發症比例。而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手術後的功能預後較好。

 

 

蔡醫師在上課後,迅速的與幾位同樣也是新思惟論文課程校友的伙伴,組成研究團隊,分工合作,快速尋找主題並執行,在過去一年內,有相當豐碩的成果!

 

恭喜蔡醫師!

 

閱讀更多 »

01_ACTN_ChangYH_01
2019 / 11 / 6

[快訊] 張尹曦醫師團隊,關於嬰兒型點頭痙攣的治療比較之統合分析,獲 Annals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Neurology 刊登!

 

 

01_ACTN_ChangYH_01

 

 

文章介紹

 

嬰兒型點頭痙攣(infantile spasms)是罕見的癲癇發作形式,由於可能造成之後的精神與運動發展遲緩,早期介入治療有其必要。不過因為目前人類對該疾病的確切機轉瞭解不多,曾經用來嘗試治療的藥物很多,目前治療效果最好的,是促腎上腺皮質素(ACTH)。

 

不過因為 ACTH 的價格昂貴,且需要肌肉注射,在可近性與方便性上都是阻礙。許多地區與國家,都以較為平價的口服類固醇治療,但因為證據與安全性研究不足,目前仍為仿單標示外使用(off-label use)。

 

張尹曦醫師與團隊,觀察到了這個現象,想統合既有文獻,瞭解究竟口服類固醇是否在療效與安全性上,真能與 ACTH 類似,提供臨床醫師更清楚的建議。

 

經過搜尋,最後找到 5 篇 RCT 研究,收入 239 人。經過分析,不管在痙攣控制、腦波恢復、副作用、復發率、日後進展成癲癇的機率,都是類似的。作者團隊總結,高劑量的口服類固醇,在治療嬰兒型點頭痙攣的效果與安全性上,並不遜於 ACTH,是個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式。

 

這樣的統合分析,對每天在系統中,在患者、資源、科學證據與法律責任間拔河的臨床工作者來說,很有意義,讓我們不用親自到文獻海中搜尋並閱讀海量文獻,而能直接知道現在的醫學實證方向。

 

張醫師在 intern 時期就積極參加新思惟的工作坊,加入醫院臨床研究團隊積極找題目寫作,一年後,在擔任 PGY 應徵住院醫師前就有 SCI 文章刊登,而且第一篇就是 4.656 分的國際知名學會期刊!

 

在生涯的早期,為自己的專業加值,更有機會進入想要的科別與醫院,走出自己想要的精彩人生。

 

 

恭喜張醫師!

 

閱讀更多 »

01_BMCP_TsengPT_41
2019 / 10 / 28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躁鬱症患者之血液葉酸濃度的統合分析,獲 BMC Psychiatry 刊登!

 

 

01_BMCP_TsengPT_41

 

 

文章介紹

 

躁鬱症是主要精神疾病之一,但目前的病生理機轉不明。葉酸濃度曾被認為可能跟躁鬱症的發生有關,但相關的研究依然沒有定論。

 

曾秉濤醫師團隊,想從既有的文獻中,先確定「躁鬱症患者的葉酸濃度到底有沒有不同」,再進一步根據所歸納的結果,指引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經過廣泛的搜尋,共收入六篇文章,包括 481 位躁鬱症患者,與 760 位對照組。統合分析發現,躁鬱症患者的葉酸濃度的確比較低!

 

不過,由於躁鬱症有很多種不同類型,包括躁、輕躁、憂鬱、混合、精神症狀等,其中憂鬱類型往往因為食慾低下而造成營養不良。由於目前既有的研究,在類型分類上的資訊不足,無法鑑別我們觀察到的葉酸降低,是不是單獨由憂鬱類型貢獻而來,而非躁鬱症本身。作者群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專注在不同類型的分析,對可能的病生理機轉研究建議,也在文中作了討論。

 

 

恭喜曾醫師!

 

閱讀更多 »

01_innovarad_LiIH_Meta-analysis_20191019_0332
2019 / 10 / 24

花費一天的假日來上課,很值得!

 

作者:耕莘專校 護理科 李怡賢 專任講師

 

 

01_innovarad_LiIH_Meta-analysis_20191019_0332

 

 

終究還是屈於現實

 

剛開始決定是否要上課的時候很掙扎,因為報名費實在不便宜,如果沒有發表論文的壓力,願意自費來上課的人,我想不多吧!誰想在美好的假日,花一整天的時間上課,而且還要自費三萬元?

 

但是,人總是向現實低頭的。我是博士生,也是學校老師,在現階段,論文從要經過 IRB 的審核,到真正在臨床收案,進行介入措施,然後再進行資料分析,到真正投稿發表,我想應該沒人能在一年內做到。

 

博班一年級上課時,當時的高統老師介紹了這個方法:統合分析。簡單來講,它是利用統計分析,將樣本數拉大來看某種介入或措施是否具備療效。我在沒有臨床個案的情況下,要能夠產出文章的方法,就是統合分析了。

 

閱讀更多 »

01_innovarad_HsuYT_Meta-analysis_20191019_0675
2019 / 10 / 24

新思惟是寫論文的好朋友,遇瓶頸的救星。

 

作者:台北慈濟醫院 中醫部 許雅婷 醫師

 

 

01_innovarad_HsuYT_Meta-analysis_20191019_0675

 

 

上過課後我知道,我有堅強的後盾。

 

統合分析不需要 IRB,是論文初學者快速的入門,但在看統計方法,數據意義及統計工具時就會望而卻步,把寫文章的點子束之高閣。

 

新思惟課程一向是寫作的好朋友,也是遇到瓶頸時的救星。用一天的課程,可以把沉積已久的問題一一點破,尤其是在互動實作時間,新思惟給予最快捷簡便的方法,減少初學者的卡關,突破挫折的心魔,向老師諮詢、尋求指導,使用統計軟體做出成果,真的為起步增添不少信心。

 

而課後回家真的要做五遍,才會在過程中發現自己不夠細心之處,試著去用講義中沒教的功能,重新了解各圖表的意義。雖然回家後仍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堅持,但在寫作路上,知道有堅強的後盾為我撐腰,對下筆或操作軟體不會心生畏懼,像課程上說的,希望用發表完成升等,提高薪水,並肯定自己。

 

閱讀更多 »

01_innovarad_ChenCM_Meta-analysis_20191019_1009
2019 / 10 / 24

相見恨晚,處處都是秘訣的一堂課。

 

作者:臺灣大學 學士後護理系 陳真美 助理教授

 

 

01_innovarad_ChenCM_Meta-analysis_20191019_1009

 

 

有想法,也需要有好的工具。

 

由於本身已對於研究主題規劃上有諸多想法,所以這次參加課程,主要是希望學習更有效率的後設分析技巧,發揮在臨床的研究工作上。

 

在此次課程分享中,對於如何有效精粹研究點子,得到非常深的啟發性,確實倘若能在一開始確定研究目標的時候,就能更加精確並謹慎地定義相關條件或排除的標準,將會使得研究主題顯而易見。

 

而這次在課程中,透過大家提問的問題分享與學習中,學到文獻搜索的眉眉角角,大大增長文獻評估的能耐,相信對自我在未來研究過程,必能事半功倍。非常開心這次幫自己報名了這個工作坊,在整天的研習當中,大概摘要記述以下三件重要的心得。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