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統合分析

01_ schizophrenia_ChangCH_22
2025 / 5 / 28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 D-氨基酸氧化酶抑制劑對思覺失調症患者症狀和認知功能影響之統合分析,獲 Schizophrenia 刊登!

 

 

01_ schizophrenia_ChangCH_22

 

 

文章介紹

 

D-氨基酸氧化酶抑制劑(簡稱 DAOI)在治療思覺失調症和認知功能障礙方面,展現了潛在的治療效益,不過目前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為了更清楚了解 DAOI 對思覺失調症症狀和認知功能的治療效果,張俊鴻醫師團隊進行了這項統合分析研究。

 

研究團隊透過 PubMed、Cochrane 系統性回顧資料庫,以及 Cochrane 中央臨床試驗註冊資料庫,搜尋所有評估 DAOI 治療思覺失調症的雙盲隨機對照試驗,並納入截至 2024 年 11 月發表的相關研究。研究對象都是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的患者,研究團隊使用隨機效應模型來分析 DAOI 的治療效果。

 

這項統合分析總共納入了 5 項臨床試驗,包含 530 名參與者。其中 4 項試驗使用苯甲酸鈉,1 項試驗使用 luvadaxistat。所有研究都採用正性與負性症狀量表(PANSS)來評估臨床症狀,其中 4 項研究同時評估認知功能。研究團隊比較患者在接受 DAOI 治療前後的臨床和認知改善情況。

 

分析結果顯示,DAOI 在改善思覺失調症症狀方面確實比對照組更有效。具體來說,DAOI 能顯著降低 PANSS 總分(標準化平均差異為 -0.270)、PANSS 正性症狀分數(標準化平均差異為 -0.399)、PANSS 負性症狀分數(標準化平均差異為 -0.171),以及 PANSS 一般精神病理分數(標準化平均差異為 -0.180)。

 

進一步的次群組分析發現,使用苯甲酸鈉的試驗顯示出特別顯著的治療效果。更令人鼓舞的是,DAOI 在改善認知功能方面也展現出明顯的療效(標準化平均差異為 0.359),而且研究發現女性參與者比例較高的試驗,治療效果似乎更好。

 

這項統合分析的結果顯示,DAOI 可能對改善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臨床症狀和認知功能都有幫助。不過研究團隊也提醒,未來還需要更多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來進一步確認這些發現。這為思覺失調症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特別是對於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方面。

 

 

恭喜張醫師!

 

找到統合分析的主題了,可是每篇論文的量表略有不同,要怎麼選?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01_peerj_chenkt_01_Meta-analysis_20210911_0325
2025 / 5 / 28

平凡如我,也能寫出一篇統合分析文章。

 

作者: 奇美醫院 急診醫學部 陳國泰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陳國泰醫師團隊,關於胃十二指腸動脈瘤 / 假性動脈瘤之統合分析,獲 PeerJ 刊登!

 

 

01_peerj_chenkt_01_Meta-analysis_20210911_0325

 

 

在新思惟國際的傑出榮耀上,刊出的心得多數是成功又量產的研究者,或是研究初心者被刊登後所寫下的感想,但世界上有更多平凡且表現不出色的研究者,為了興趣、所屬單位的壓力、或僅僅只為試試手腳做研究的人,成果往往很普通不值得說嘴,不可能是其他人學習的模板。

 

可是這樣處處碰壁不順利的研究歷程,或許更貼近多數人的經驗,可用來相互取暖,「並非只有我這麼鈍」,但若願意堅持下去,普通人在學術寫作中,也有些不起眼的果子可以採。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50215_0246
2025 / 5 / 22

站在初學者的角度,這正是我極需要的課程。

 

作者:知道換位思考多麼重要的專業人士

 

 

meta-analysis_20250215_0246

 

 

新思惟團隊利用換位思考,站在初學者的角度設計課程,分享如何「快速找到合適主題,有效搜尋並整理文獻」,對於我這個沒有學術慧根,老是卡關的學術小白來說,這正是我想要也極需要的課程。

 

張凱閔醫師透過這篇特地為學員投稿的論文為例,以清楚的邏輯框架說明如何從自身專業和臨床疑問出發,逐步轉化成具體可行的研究方向,並搭配資料庫搜尋與新題挖掘技巧,大幅提升我對海量文獻中資料探勘,並形成研究主題的自我效能感。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50215_0827
2025 / 5 / 22

博士班想畢業,同學推薦來新思惟!

 

作者:陽明交通大學 謝佳蓉 博士生

 

 

meta-analysis_20250215_0827

 

 

面對臨床工作與學術研究的雙重壓力

 

身為一名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臨床護理人員,長期面對臨床工作與學術研究的雙重壓力,時間管理與研究進度的掌控成為我日常最大的挑戰。特別是在博士學位的畢業門檻之一「學術論文發表」的壓力推動下。

 

在同學的推薦與課程官網的介紹,我選擇參加《統合分析工作坊》,期望透過系統性的課程內容,掌握統合分析的核心理論與實作技巧,進而提升研究整合與論文撰寫的能力,盡快取得畢業門檻。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50215_0271
2025 / 5 / 22

著重在統合實作的課程,學費非常值得!

 

作者:馬偕紀念醫院 陳妍廷 醫師

 

 

meta-analysis_20250215_0271

 

 

以前也參加過類似課程,但都著重在理論。

 

上完一整天的課很累,卻很開心,因為動手實作、上課時老師很細節的分享每一步寫作會遇到的問題、以及後續的 Office Hour,而消除了上課前的擔心,很期待趕快開始寫第一篇統合分析!

 

記得決定要報名工作坊的那一刻,我在葡萄牙度假,還打了電話給我媽,跟她說我要報名一堂四萬元的課,雖然已經工作快兩年,但還是第一次花這麼大一筆錢上課,後來想想花錢出國都可以,那學習研究更應該要好好投資。

 

其實大學時也上過其他統合分析課程,當時用的是 RevMan,可能課程花了比較多時間說明理論,操作時間很緊湊、助教人數也不多,所以常常一步卡住以後,後面就聽不懂了。雖然也學到一些概念,但因為沒有辦法實際產出圖表,課後也沒有進一步的延伸或實作。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50215_0389
2025 / 5 / 22

不用寫程式就能跑出圖表,我以前都在瞎忙什麼!

 

作者:瞎忙好久的研究生

 

 

meta-analysis_20250215_0389

 

 

十年前就參加過新思惟的高品質活動

 

十年前,我還只是個大一升大二的學生,對學術一點概念也沒有。那時候的我,只知道如果能把簡報做得深入淺出又視覺吸引,是一件很厲害的事。於是,我跟著當時的專題老師,參加了各式各樣的簡報課程與講座,就是在那段時間,我第一次接觸到「新思惟」。

 

還記得第一次參與新思惟舉辦的活動,可說是高手雲集,每位參賽者都展現出令人驚艷的簡報技巧,從內容設計、節奏掌握到整體結構,每一個環節都精心打磨,而作為一個還在起步的大學生,我看得目瞪口呆。

 

尤其整體活動的流程設計、主持節奏、專業講評,全都展現出極高的專業與品質,讓我對「學術」這件事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想像。我當時就在心裡默默許願,等我開始賺錢之後,一定要報名新思惟的高品質課程,讓自己也能變得像他們一樣厲害、有自信、又有能力。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