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統合分析

01_JCS_LoCM_01
2021 / 5 / 19

[快訊] 羅乾鳴醫師團隊,關於食道切除術使用單腔氣管內管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刊登!

 

 

01_JCS_LoCM_01

 

 

文章介紹

 

食道切除手術,為了取得足夠的手術視野,過去多使用雙腔氣管內管,做手術麻醉過程的呼吸支持,並可選擇性關閉其中一個肺部。近來,也有使用單腔氣管內管的做法,配合以二氧化碳刻意製造單側氣胸,達到類似的手術視野。

 

不過,究竟這種單腔做法,在手術後的肺部併發症是否有改善,吻合處滲漏會不會變多,住院天數是否有差異,目前並無定論。羅乾鳴醫師預計針對這個主題,做統合分析。

 

研究收入了四個對照研究,共 1503 位患者,分析發現,使用單腔氣管內管配合二氧化碳人造氣胸,肺部併發症的確較少,而吻合處滲漏比例則無顯著差異。住院天數則稍微短些,但臨床上意義不大。

 

總結來說,作者認為,單腔氣管內管配合二氧化碳人造氣胸,的確可以減少食道切除手術的肺部併發症。

 

針對自己臨床上工作熟悉的領域,看到文獻上目前仍無定論的主題,做個統合分析,是個很好的研究方向,也提供自己與同行,更為清晰的應用知識。

 

據羅醫師所述,五月來上研究課程後,七月就寫完這篇,只是專科期刊審查跟接受慢些,但的確課後就能應用,並能獨立完成全篇的分析與撰寫。

 

 

謝謝羅醫師的分享,也大大恭喜羅醫師,擁有獨立研究發表的能力!

 

閱讀更多 »

01_innovarad_KWLin_Meta-analyisis_20210509_0127
2021 / 5 / 14

上完課,馬上就可以開始寫統合分析!

 

作者: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一般科 林昆緯 醫師

 

 

01_innovarad_KWLin_Meta-analyisis_20210509_0127 

 

 

向老師開口尋求協助前,先把自己準備好。

 

身為一個剛踏入醫療領域的 PGY,在學習琳瑯滿目的臨床知識之外,看著前輩們貢獻自身所學,撰寫論文、在各大醫學會展現光芒,甚至是同學、學弟妹們居然已經開始投身研究領域,有時也很希望自己,能夠有點什麼。

 

雖然現在還沒有遇到機會,但我想要先把自己準備好,不希望未來面對良好時機,卻什麼都不會。

 

先前上過新思惟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知道新思惟最厲害的,就是能將困難的學問,由淺入深、化繁為簡,用實際操作讓學員們熟悉。看到新思惟舉辦《統合分析工作坊》,起初還很懷疑,難道真能將龐大的 meta-analysis,用新思惟的方式,在課堂上呈現嗎?上完課以後才發現,我的擔憂都是多餘的!

 

閱讀更多 »

01_innovarad_CTHuang_Meta-analyisis_20210509_1119
2021 / 5 / 14

跟著講師的經驗走,這條路,最短、最快!

 

作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黃晉德 醫師

 

 

01_innovarad_CTHuang_Meta-analyisis_20210509_1119

 

 

沒想到真的有一天,會有機會參加新思惟的課程!

 

「新思惟」這三個字,從好久好久以前就常常在臉書上看到朋友們討論,分享參加課程的豐富收穫,分享文章發表的鼓舞雀躍,內心裡也常常跟著朋友們一起開心。心裡也一直想著,有一天,我也一定要來參加課程,給自己一個機會,也給未來無限可能。

 

這一次能獲得機會參加,也是一次驚險的體驗,還記得年初剛公佈統合分析工作坊課程訊息時,心裡猶豫著,一個梯次就滿了,心裡充滿了懊悔與難過。好不容易等著、盼著,終於又見著五月份新班的課程資訊,一陣忙碌回過來頭要報名時,竟然又額滿了!心裡大聲呼喊著滿滿的「怎麼可能?」之下,還是硬著頭皮寄信給婉君,嘗試問問看是否有候補機會。沒想到熱心的婉君迅速地給了我回應,「有的!剛好有一名同學臨時退費,若晉德願意參加,可以為你保留」,想當然爾,我立刻抓住了這歷經千迴百轉的珍稀機會。

 

也因此,2021/5/9,我來到了集思台大會議中心,期待新思惟,帶領我走向人生另一個可能的新思維。

 

閱讀更多 »

01_innovarad_tsaimk_Meta-analyisis_20210509_0815
2021 / 5 / 14

經驗豐富的講者,才能把複雜概念簡單化!

 

作者:國軍台中總醫院 內科部 蔡孟格 醫師

 

 

01_innovarad_tsaimk_Meta-analyisis_20210509_0815

 

 

一天就能掌握核心

 

課程的安排非常的緊湊,但內容深入淺出,能讓我在一天的課程掌握統合分析的核心。

 

老師用之前實際發表的論文當作範例(神經阻斷術),符合我們臨床常見到的情況。透過這樣的引導,更能快速了解如何從臨床到文章發想,進而變成一篇統合分析論文。

 

閱讀更多 »

01_KHHsieh_Meta-analyisis_20210509_0961
2021 / 5 / 14

「一天就能親手做出圖表」,原來不是口號,是真的!

 

作者:復康醫院 謝凱喧 物理治療師

 

 

01_KHHsieh_Meta-analyisis_20210509_0961

 

 

因為期許自己能在工作之餘再進修,但參加了許多的講座以及研討會以後,發現如果自己能夠自己整理文章並做出結論,才能真的將知識與技術完整的吸收。

 

閱讀更多 »

01_APS_HsuCW_09
2021 / 5 / 12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出生月與心理疾患關聯之健保資料庫與統合分析研究,獲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刊登!

 

 

01_APS_HsuCW_09

 

 

文章介紹

 

過去有些研究,發現出生在不同月份的人,他們後續罹患精神疾患的機會是不一樣的,可能跟氣候、入學時間等有關。

 

許智維醫師,專長各式 dry lab,想利用自己所熟悉的健保資料庫大量數據,加上統合分析,來把這個議題做個總整理,於是有了這個相當大型且完整的研究:先跑健保資料庫,看看大量數據的結果如何,然後再用統合分析,將既有文獻與臺灣數據做總歸納。

 

研究收入了 1951777 位患者,分析發現,除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解離症、餵食及飲食障礙症、性別不安、性偏好症,其他的精神疾患都有明顯的月份出生趨勢差異。

 

統合分析則收入了 51 篇研究,探討 10 個精神疾患,結果發現,在每個學年中,最年輕的那個月的小朋友,會有最高的比例,有智能障礙、自閉症、ADHD。冬天生的孩子,則有較高的思覺失調症、第一型雙極性疾患、憂鬱症。秋天生的孩子,則有較高的酒精濫用問題。阿茲海默症與飲食異常,則沒有明顯的出生季節差異。

 

這篇文章的企圖心很大,在研究早期跟智維聊到的時候,其實蠻多資深研究者都建議他可以切成幾篇發表。因為目前的科學形式,比較偏好安打型的論文,大概只剩下基礎領域,或者少數的頂尖研究者,會考慮把大量故事串起來,一次拚一篇大的場外全壘打。

 

這是因為,串起大量故事的時候,邏輯與研究法,就比較吃審閱者的主觀意識,必須剛好遇到也認同作者群企圖與研究策略的,才有可能認可。

 

最後,智維被退了九次稿,總共投稿將近一年。目標 IF 也比預期的低了十分。不過,年輕的時候,用自己的強大能力拚一次,卻也是許多才氣縱橫的研究者,出道時曾經嘗試過的。最終登在 5 分以上的期刊,依然相當不錯,而北歐期刊對科學形式與內容的自由包容,也是很好的歸宿。

 

經過這一連串的經歷,智維認為,這是「致敬住院醫師時代的自己」,也列出了對他自己來說,很有意義的一些細節,包括:

 

  • 第一個屬於自己主持的研究計劃之產物
  • 第一回挑戰單篇論文中融合健保資料庫+統合分析
  • 第一篇真的花錢購買統合分析所需要的論文
  • 第一次超越自己以往收錄文章的上限,整理了50篇以上的文章、完成了近100頁的Supplement

 

很有故事與企圖心的一篇,是退休的時候,拿在手上都會會心一笑的美好回憶。

 

 

恭喜許醫師!

 

閱讀更多 »